1、汗症 腠理中最常见的病证是汗症。“汗为心液”,这点我们上一章讲过。中医里有句话,“夺血者无汗”,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失血过多,则此人不会再出汗了。还有句话,“夺汗者无血”,意思是人要是出汗过多,则会出现血枯之象。 汗症分为多种,以盗汗为例,就分为阴虚盗汗和阳虚盗汗。下面对一些常见汗症一一阐述。 (1)盗汗 盗汗指人在睡眠中的不正常出汗。 人在吃了很热的东西时出汗或者锻炼时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当夜深人静,人进入睡眠后不由自主地出汗就不正常了。做个比喻,好像有一个贼偷走了汗液一样,故称之为盗汗。入夜,人的元气本应下藏,但当阴血不足时,就没有力量收敛元气,导致出现盗汗的问题。 阴虚盗汗是由于阴虚火旺造成的,与过度喝冷饮有关。对于此种疾病,应以养血为主,可用当归六黄汤之类的中药医治。 得阳虚盗汗的人日常比较倦怠无神,爱喝热水,属于“阴盛格阳”,意思就是阴气太盛,把阳气格在外面进不去,阳浮于外造成出汗。对此病证可采用扶阳法,通过扶助阳气,使得阳气能够内敛,解决盗汗问题。《伤寒论》中提到的白通汤可医治此病。 (2)自汗 除了盗汗,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很常见的汗症是自汗。自汗指没有做任何活动,但是身体总不停地出汗。 太阳表虚,皮表固摄不住汗液可导致自汗。对此证,可采用桂枝汤医治。 胃火太盛也会造成出汗,这是由于胃气胃火过盛后,大肠火的津的功能会过度,使人二便不通,导致大汗淋漓。患者因胃气上飘,常伴有口臭、喘气粗等症状,可用人参白虎汤调制。 “汗出如珠,如油如雨”是汗症中的重病,近于绝症,很难救治,医治前往往要求病人家属写保证书,才能用药。 头与颈部总出汗也是病,是阳虚造成的,医治时以扶阳为主。但家长对于小孩刚睡着时出汗不必过分紧张,因为小孩表虚,往往刚入睡时出现头上甚至全身出汗的情况,入夜十一点后,阳气生发起来,汗就会逐渐消退,只要后半夜孩子不出汗,就不算病,是生理发育的一个正常过程。 有的人一喝酒吃肉立刻就会出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人属于胃热且精不深藏,就是肾精的收敛功能不够强,神明无法内敛,气易往外散。这种情况并不需要医治,不算什么病症,但这种人的一个特点是好吃喝,情绪易激动,古代说此类人“主潦倒一生”,不无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