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和平:学校文化建设的挖掘与思考

 领巾工作室 2016-04-14
  对于像无锡市东林中学这样一所具有111年悠久历史的学校来说,学校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新课题是什么?需要怎么做?都成为我一直反复审思的问题。一直以来,无锡市东林中学向以创建早,办学的时代跨度长,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办学质量高,培育人才多而驰誉遐迩,由历史和世代相承的师生们所赋予她的文化禀赋的独特性是不容置疑的。但从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角度看,由于久经战乱和动荡,虽经多任校长前赴后继的探赜索隐,她的文化篇面仍然由于存在诸多断层和空白而未竟条畅、完整。因此,努力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弥补断层,清除空白,交还所有东林人一部完整的学校文化,让学校文化走出纸面上的史乘,以鲜活的面貌重新回到师生的生活,学习,成长,发展中间。让学校文化在学校的现代化发展、内涵发展、品质发展中提供强盛的精神定力,结构蓬勃的时代张力,灌注不竭的发展动力。而这也正是我在主导无锡市东林中学学校文化建设中所孜孜以求的。
 
  一、学校文化的理解
  所谓文化,是指贯穿于人类历史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在漫长的实践中创造形成的、凝聚着物质和精神内涵的价值积淀。文化不仅是区分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人群历史延承、社会生态、精神禀性的重要标识,而且是人类跨越各种差异进行各种交流中所呈现的、被普遍认可和传承的意识形态,文化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保障和导向。
  学校作为负有人类文明进步使命的重要文化传播机构,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文化,而它丰富的价值意蕴是通过为国家、民族、社会的进步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有抱负、有能力、敢担当、有内涵的建设者和创造者的教育过程来体现和揭示的。一所学校的学校文化,是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积累、提炼出来的,是学校软环境和硬环境有机融合的结晶,学校文化是学校历史、办学风格、教育个性、育人效能的综合反映,学校文化源于它所要传播的广义文化,它是富于意蕴的社会价值在教育领域中的渗透和特殊表达。学校的教育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以文教化”的过程,我们大张旗鼓地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学校的文化潜力,整合和结构文化的现代教育内涵、学校个性发展内涵,其根本目的通过确立一种兼具“文”的厚度和“化”的力度的影响力机制和格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理想发展提供无限广阔的空间。
 
  二、学校文化是一种精神
  学校文化的作用,概而言之,是对学生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和器识的涵泳,是“以文教化”,是对学校中以“潜”、“显”状态存在的各种文化元素加以体系化的参合提炼,实现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深刻影响与渗透,最终达到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启慧人、成就人、提升人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文化属于精神的范畴,它本身就是一种精神。
  这种是精神学校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高度概括和高度浓缩,是充盈学校生命机体的学脉和气韵,更是指引学校矫健地走向未来的灵魂。这种精神是一所学校所有时代一切师生思想和风范、业绩和遗产的升华和结晶,是在持续迸发感召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中实现共同理想的价值追求,是熔铸历史、人文、传统、人物、事迹于一体的境界。
  纵观无锡市东林中学饱经沧桑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步伐有多么艰难,有一种精神始终潜沉贯涌,支撑着她启开民智、育才济世、教育报国的信念和行动,调谐着她前进的每一步,并且让她在每一个时代的关键节点上都能迈出重要的一步,从而形成新的突破和建树。1935年,在学校建校30周年纪念时,蔡元培先生通过题词的方式把这种精神概括为“开风气之先”。这就标志着无锡市东林中学成长发展,是一部始终奏鸣着大胆创新改革旋律的激越恢弘乐章。以1905年竞志女学的创办为起点,学校在中华教育的大地上播下一路风光,开办不久,学校就跻身成为全国仅有的五所女学之一,启路江苏女子教育和无锡现代教育。创办者侯鸿鉴先生以其莫大的胆略和勇气,冲开数千年封建观念的束缚,以培养知识女性为路径,揭开无锡妇女解放运动的篇章,并从此开启了学校启迪民智、培育新人的发展道路;上世纪80年代,学校在改革大潮中经略发展,通过江大预科班的办学实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经贸人才,同时,学校进行外语教育的多语种教学,逐步确立了无锡市唯一一家外语特色学校的地位,进入21世纪,学校又在教育布局调整中开辟艺术特色教育的新领域,使得学校的发展壮大频开生面。
  “开风气之先”的学校精神,曾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风云变幻,创造了令所有东林人自豪的不泯的教育灿烂。而在今天,我们挖掘和重整这种精神、这种文化,就是要让它负载起我们新时代的教育梦想和远大志向,不断去创造新的辉煌。
 
  三、学校文化是一部历史书
  学校过去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现在的甚至将来的一切也都终将走入历史,成为不断壮大的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学校文化也是一部历史书。这是一部在时光中积累,以时间和教育的推进和作为为经纬向着无限延展的历史书,记录的是学校、教师、学生激动人心的奋斗成长,它是学校师生永不休止的续写。这部历史书呈现的是学校薪火传承的脉络,日耀星灿的器局,桃李芬芳的风景,可以观、可以兴,可以鉴往知来。
  给作为历史书的学校文化寻找合适的载体,并以一条主线将各种弥漫游移的文化散片附集到一起,形成文化的、精神的贯透力,从而对全体师生产生润物无声的打动、启迪、熏陶、激励,在潜移默化中涵泳师生东林人特有的胸襟、气质、人格和智慧。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找到了这样的载体:
  汇聚合力建成一座内涵丰富的校史展馆。在跨越多个时代的发展中,学校在每个时代都围绕着爱国、报国、育才的主轴,奏出时代教育的强音,迈出坚定地步伐。学校将分散在历史过往中的千淙万流凝聚起来,按照学校发展年代的脉络次第,围绕“开风气之先”这一主题,将它们以图文声像、建筑实物的形式提炼出来、展现出来,建成了一座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校史陈列馆。让师生在参观学习中生动直观地感受到一种学脉的充盈、一种精神的贯通,在深刻了解自己学校光荣背后的艰难曲折的同时,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懂得珍惜,唤起自豪,激发自己的使命意识,更好地在教与学中不断探索,创出无愧于时代和历史的新佳绩。
  纵横百年编撰一本承托历史的纪念图册。学校110年风姿绰约的办学历史,本身就是一幅气象万千的育人画卷。而自创校以来,东林人矢志不渝的报国精神、奋勇争先的创造精神,形成了东林中学特有的学脉和文化气象。为此,学校组织人力收集资料,汇编了凝聚东林精神.承载着历史风貌的纪念册,旨在全面而深刻地将这样的精神意蕴揭示出来,展现出来,让学校的现代化发展获得一种历史的观照与内省,从而激发出学校更为强大的发展理性与内驱力。这本纪念册将成为学校历史文化研习的教本和读本,是汲取发展和成长动力的不竭泉源,更是一面明亮的镜子,既映照着曾经辉煌的过去,又聚光在无限展开的未来。
  钩沉锤炼编制系列厚积薄发的校本教材。对于学校而言,学校的一切作为和成就都必须通过学生的成长形态、过程来检验和体现,学校作为文化传输端口作用,永远只为学生而存在,永远都向着学生开放。学生既是文化的宿主,也是文化的未来,更是未来文化的渡者,因此,学校从秉承、弘扬、光大文化的思路出发,不仅将学校文化建设的触角伸向各种学科渠道,而且通过整合、提炼校内外的各种资源,研制出《东林少年行》、《国际教育》等深具民族文化内涵、国际文化视野、东林文化特色系列校本教材,通过这些教材的校本课程实施,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对各种文化的发展文化体验和体认,从而激发出学生立志进取、奋发有为的热情与努力。
 
  四、学校文化是没有标签的
  学校文化是没有标签的,它在学校中无处不在,但却又无法具体指认,它是一种气,更是一种场,沉潜笼盖着学校有形的无形的巨细,它是一种“此中有深意,欲辨已忘言”的心领神会。它的力量会透过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情一景、一闻一见等方式抵达你,为你所感知,为你所获得。因此,学校文化在更多的层面上是一种环境的显现。正是鉴于对学校文化这种特性的认识,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始终把教育的文化立意放在首位,以此来主导学校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掘。无论是软环境的建设,还是硬环境的建设,都深刻地贯彻和体现着这一点。
  学校经过对荒圮花坛的清理整治,建成一片“竞志广场”,同时在广场上将历来各界名人为学校的题词树碑立志。依托学生自主的广场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广场集会,让广场和碑文所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学校文化意味在耳濡目染中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含味咀嚼中获得精神上的陶冶和激励。
  校园中古树名木甚多,如何让这些曾经默默记录过学校发展、伴随过师生成长,见证过学校辉煌历史的大树从植物意义上的“活”转变为文化意义上的“活”,让它们开口讲话,进行学校文化的宣讲,是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实施挖掘的又一举措。我们精选了其中的五棵富有文化意义的树木,并给他们附丽了四则富于深刻教育寓意的故事:
  故事一:厚壳树——质朴无华的故事(厚壳树,紫草科,属落叶乔木)
  有一天,侯老(侯鸿鉴,学校创始人)带着他的小孙子在树下纳凉,他抚摸着小孙子的头,和蔼的问道:“你知道你的名字为什么叫志朴吗?”小孙子摇了摇头。侯老微微一笑,说道:“志朴啊,我们校园里有一棵200多年的朴树知道吗?爷爷希望你将来和朴树一样,做任何事情都要实实在在,脚踏实地,永葆质朴无华的为人本色”
  故事二:丝绵树——钟灵毓秀的价值(丝绵树,木棉科,异木棉属)
  有一次,侯老和他的学生一起路过这棵树,侯老问起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一棵什么树吗?”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是栎树,有的说是乌桕树,侯老哈哈一笑,说道:“这其实是丝绵木,又叫美人树,它不仅外形美丽,而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我们做学问和做人一样,不但要学其形,更要求其质,学以致用,造福一方。”
  故事三:香樟树——怀瑾握瑜的象征(香樟树,樟目,樟科)
  1935年,侯鸿鉴先生带领学生在校园里种下了这棵香樟树,侯老意味深长的说:“香樟树不招虫,因为它体内一种有益的气味,人们就称它为香气,更难得的是,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侯,它的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希望同学们也能象它一样怀瑾握瑜,一身正气。”
  故事四:“侯桂” ——流芳百世的期盼(桂花树,木犀科木犀属)
  暮年的侯老,拄着拐杖,漫步校园,他走到桂花树下,这是侯老晚年种下的最后一棵树。幽香扑面,沁人心脾,他靠近树干,轻轻地、细心地抚摸树干,感慨万千,不禁喃喃自语,“安得增寿五十载,相伴后生到地老。50年以后,100年以后,都愿你能留香校园,留香万代。”
  学校在对学校文化史料的爬抉梳剔中,一段段揭开历史的尘封,让隐沉的学脉再一次清晰地浮出时代的水面,这个学脉是各个时代一系列的名人贤士的书墨题赞联缀而成,为了让所有师生对学校的学脉发展有清晰地了解和完整的把握,让学校的文化历史痕迹铭刻在心,警策和激励师生在带着自豪进行新的人生登攀中实现新的跨越,学校对这些书墨题赞进行摹影镌壁,形成碑廊,供师生流连瞻顾,俯仰明心,吟思观照。
  学校还先后复古修复了沧一堂、百一楼等人文景设,前者着重带领师生在追溯学校办学文化原点的过程中,完成着对侯鸿鉴老先生创校功绩的缅怀与追思,堂中陈设有学校各时代发展照片,讲述着东林师生在发扬光大竞志精神中不断奋进的故事。后者为一座中西合璧的图书楼,学校作为培养读书人的地方,图书馆作为一种功能性的文化存在,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校创始人侯鸿鉴先生以他的文化和教育远见,一生办学的同时,曾在全国各地建立过多所图书馆,而“百一楼”正是其中之一。对这座毁于日本侵略战火的图书馆进行缅怀式的复古重建,意义有三:一是让学校文化传承的脉络在弥合历史断层中得以更好的贯通衔接、发扬光大;二是让学校师生的读书学习风气,在充满历史感的涵泳中变得更厚实,更浓郁,更有力;三是让我们的学生从这栋建筑上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不忘日本侵略对我国国家民族文化伤害的耻辱,发愤图强,刻苦读书,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而立志成才,努力读书。
 
  五、学校文化是有个性的
  学校文化是有个性的,这种个性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赋予的成分,但更多的却是独树一帜的育人实践文化的打磨。而无锡市东林中学的学校文化个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外语和艺术特色教育文化的深挖。外语和艺术特色不仅是学校声名远扬的品牌,而且也现实地成为了学校走向国际化的桥梁。特色办学的推进,不断开阔着学校的国际视野,也让学校在更大的发展坐标系中确立起自己的文化定位。依托外语特色,学校二十年来与国际上十多个国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育对话、交流、研讨、合作,而国际间有计划的师生对流,无疑地让我们的外语课程土壤变得越来越肥沃,越来越利于学生能力的生长。依托艺术特色,学校逐步在实践中确立起开放的大艺术观,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大力开展学生鉴赏审美能力、艺术技能、艺术感悟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并把各种表演、竞赛以及国内外往来作为锻炼学生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在历练中体验成长。在特色文化的建设中,学校十分注重课程载体的结构和完善,注重课内课外的贯通,注重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把普及和提高结合起来,把学习和展示结合起来。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同样遵循着一种思维,就是把更多的舞台和空间给予学生,把更多的机会提供给学生,让他们成为最亮眼的主角。让每个学生梦想的种子在今天发芽,在未来绽放。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带来了学生成长的无限风景,学校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在全国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得大奖,在每年市中学生文艺汇演以及“三独”比赛中,学生的声乐、器乐、舞蹈项目多次获得一等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新民乐《茉莉花》不仅曾江苏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而且代表江苏省参加过首都人民大会堂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的颁奖晚会。学校的《校园生活多精彩》、《校园的早晨》先后参加过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春节联欢晚会演出。
  二是学生社团文化的推进。学生社团的建设和活动开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把所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自治自理能力,有着难以估量的功效,这是为东林中学多年的实践探索所证明了的。学校凭借特色所建立的优势,在学生中组织建立起“银杏文学社”、《江南晚报》小记者团、民乐队、西洋乐队、声乐队、舞蹈队等,通过的活动,来释放他们多彩的潜能,来张扬他们的个性。学校不仅专出校刊《银杏》,为学生提供练笔和发表的园地,而且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新闻报道的撰写,来深入地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省思成长。为提高学生各类艺术社团的活动水平,学校不仅邀请名家指导,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国内外的各类演出、比赛,来切实磨砺学生的能力。学校还以学生主动发展日为契机,组建涵盖所有初一学生的33个项目各异的兴趣能力发展组团,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自主发展的愉悦感和幸福感。
 
  六、学校文化是有灵性的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地认识到,学校文化是有灵性的,而这灵性是我们朝气蓬勃,生命诗意舒展,成长风光万殊的学生们赋予的。如果说学校是一方文化的沃土,那么学生就一定是带着它的情怀而舒布生机秀色的花草树木,是以花繁叶茂、硕果累累诠释和回应土地深情的春花秋实。学校的文化是为学生而备的,这是素质教育所揭示的。学校文化的传播,仅仅依靠课堂这个主阵地、主渠道,又是不够的,因为严肃严密的科条教育可能会将学生禀具的个性化的诸多东西摒在门外。我们固然要通过课堂让学生通过系统高效的课堂学习,不仅获得鲜活知识,而且在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一种发展意义的提升,使学生的创造力生长获得一种内在丰富的、作用持久的人文结构支撑。作为担负特定社会职责的教育机构,学校讲求教育教学的质量,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教育教学质量总是学校的现实生命线,是教育必须长修的内功,否则学校教育的价值和追求将无以依存。但是,这些都不足以让我们去回避或者否认,更多促成学生实现全人发展的因素隐含在课堂之外的大片空间里的事实。
  我们一直强调,要让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学生永远是在生活中而不是生活外,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去追寻这种贴近的意义,那就是教育必须通过科学的系统论和方法论,把学生平时察焉不详的生活意蕴揭示出来,推动学生在认识上、能力上的进步。
  因此,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重新架构了各种节日、活动、评比等形式对学生进学文化输入和涵泳的意义,使得系列以文化主题引领的、依托各类节日、评比等形式开展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灵性发展。无论是东林少年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还是自主发展日学生活动的开发设计;无论是学校科技、艺术、外语竞赛的组织参与,还是学生海外游学活动,每年体艺术节的举办,每届初三毕业班的结业汇报典礼,以及学生各类社团活动的组织、引导和开展,都最大限度地开辟学生课外成长的巨大空间,也最大限度地为全体学生提供了个体灵性释放的舞台。把学生的所有活动至于学校文化的框架内进行考量、设计、打造,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文化感受,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启发学生的发展志向,体现厚重的人文关怀。一是重活动形式,在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天性和特点,推送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二是重活动内容,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进行安排,初一学生重活动的愉悦性,初二学生重活动的直观性与认识性,初三学生重活动的励志性;三是重活动内涵,寓教于乐,但关注的不是学生一时的喜乐,而是要让活动过程中的文化元素、精神元素灌注到学生的生命中,影响他们一辈子,完美他们的生涯发展。
  在学校文化的校本建设中,学校尤其把校史校本的研制和开发作为优秀学校精神传承、学校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把校史学生读本的建设和学校各项人文环境、场馆建设结合起来,贯穿于学生的各类活动中,通过校史校本,以校史校本读、学、想、做,通过各种活动课程的形式,对学生形成教育渗透,通过建设起一支学生校史讲解员队伍,通过校史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自学与导学中获得深刻的学校文化体认,并进一步清晰学习目标、建立学习理想、凝聚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优化学习的行为过程,牢固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的人生发展志向。学校还依托校史校本,每学期开展竞志少年的评选,包容多元、不拘一格的形式,体现了人尽能才,人尽其智的文化和发展导向激励作用。
 
  七、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倾力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夕而成、一蹴而就,它不是空中楼阁,可以向壁虚造。它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积累,有源有流。因此,学校的文化建设,包含着继承和发展两重含义,所谓继承,就是要不断进行历史的挖掘和甄别,对既成的学校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谓发展,就是在既成学校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富于时代感的新内容,输入新鲜血液,让学校文化在与时俱进中成为推动学校、教师、学生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劲动力。而两者合璧,才成文化传承的本义。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有一文化实现的基于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目标,这个目标可以个性各表,但归结到国家、民族的大义上,却应该是一致的,这就是我们的愿景。这个愿景是什么?是伟大的中国梦。
  2、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在观念层面上在全体师生中形成一种认同,即这所学校是我们每个人的,这样的学校文化,是我们无数的前辈以及我们共同创造的,它不是某个具体个人的,不是某位校长的,不是某位校长的个人意志的人格放大。同时,我们每个人又都是这所学校文化的特殊宿主,在某种境况下会成为这所学校文化的代表和人格体现。有了这种认同,我们每个人才会更加注重自我的言行品性修炼,才会有建设学校文化的行动和担当,才能用不须扬鞭自奋蹄的态度和精神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积极地为学校文化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各自的努力和智慧。
  3、学校文化建设,如果拘泥于传统,认为传统尽善尽美,乐享其成、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半步,是没有发展希望的,反之,认为传统一无是处必须全部推倒重来,也是错误的。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是有破有立的辩证过程,我们必须在前人创造的文化基础上,多思考如何去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使之更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并且在时代进步中焕发更大的影响力,多思考如何发掘学校文化理性的增长点,多思考如何去放大和有效传递这种学校文化,多思考以更现代的方式,让这种文化获得更全面、更有深度、更生动地呈现和表达,总而言之,学校文化必须在不断打破各种框框局限束缚中寻求突破,在不断寻求创新中取得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