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创新能把“翅膀”展开,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发展,只有创新,才能有活力。胜利小学时刻不忘初心——坚定信念。他们在自己的“一亩八分地”里,精心设计“航程”,潜心创新。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接连不断地探究、发现、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秘密“武器”,塑造出属于本校的坚不可摧的精神风骨。校本教材开发利用更是锦上添花,让学校大放异彩;国际文化交流,直奔生命的本质和核心。不但让师生全方位地学习到中国文化的精华,还亲身目睹到世界文化的差异。胜利小学迎风踏浪的足迹和对话中陶继新先生的思想展现,让我们回到自我拷问上:别人能做到,自己为什么不能? 一、校史 【王念强】为了让每一位胜利学子“铭记历史、不忘使命”,也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将学校60余年奋斗而光荣的发展历程和求实创生的胜利精神作为打造胜利大街小学学校文化的基石,创新开发了以研究性学习为特征的“胜利大街小学校史课程”。校史是一所学校兴建、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学校各方面工作成就精华的浓缩;是学校传统精神的映射和风格特色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一所学校“自我反省”,确定新航向并寻求超越发展的重要指针,在师生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潜移气质,修养精神的作用。是新生入学前的必修课、是育人工作的起点。一个学校的历史和传统精神、学术文化氛围和校友的榜样,都将对一代代学子产生终身铭记的不可估量的影响。作为一所与城市新生与发展互相见证、在历史中逐步积淀厚重的学校,更应该积极把校史作为一门必修的校本课程来大力开发,为广大师生提供一部“精、气、神”十足的德育教科书。学校通过教师校本研究和学生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广泛搜集整理丰富而具体的校史资料,力求真实、生动、感人地再现学校历史和现实中的优秀人物的风采、知名校友的事迹,从而促使广大学生依据“亲近---认同---羡慕---热爱---仿效”的品德养成模式传承学校精神,培养优良校风、学风,构建先进学校文化。以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与实践为主要活动方式,对学校大事、历史沿革、文件汇编、校友事迹等基本内容进行研究整理;记录学校历史上有纪念意义和典型代表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社团活动,以及学生事迹、名师风采,搜集、挖掘和收编校友中一些知名人物的事迹;通过丰富的史料和活泼的编纂体例,编撰体现校史的历史真实性、文学生动性,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校史教材和研究性活动案例。教师校本研究:形成校史大纲、学校历史概述、学校历史沿革、学校文化风貌、学校历史大事记、学校历史人物年表。学生综合实践:制定三至六年级“寻找胜利的足迹”主题综合实践设计活动。分为:历史篇、人物篇、故事篇、回忆篇、纪念篇、胜利之歌篇、胜利之画篇等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整理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案例,每学期进行优秀校史活动评选。 【陶继新】校史记载着学校的发展史,也承载着一种精神能量。因为史料记载着一代又一代的胜利人的奋斗史,一代又一代胜利人的精神史。很多校友走过足迹,留下的不只是辉煌,还有那份高尚的品质与奋争的精神。走进校史馆,会让孩子生顿生自豪的情感,并自然生成“学而时习之”的心理趋向。我到全国名校采访,都要看他们的校史馆。这次连续出差了十天时间,走了六个省,看了四个校史馆,特别是天津耀华中学与福州一中的校史馆,让我感慨不已。不但做得很有思想文化品位,而且让您走进去之后,就有一种精神鼓舞的能量。他们是高中学校,胜利大街小学是小学。可小有小的美丽与壮观,也有自己的“胜利”特色。我想,学生看了校史之后,也会去争取自己的那份“胜利”的。 二、国际文化交流 【王念强】国际文化交流也是校本课程之一。在设计之初,学校就发动各学科教师都参与其中。我们鼓励教师发挥各自特长,特别是那些综合知识丰富、在某方面有特长的教师,由他们选定、编写教材,极大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1.精选国际知识、全球问题,涉及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问题,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分年级加以组合,成为可接受的教学内容,按照年级、学期、单元等要求划分课程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国际知识,培养国际交流能力、全球视野。每星期开设一节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每个年级组的授课方式也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相应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如:低年级阶段教师通过给学生讲国外的经典童话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国外文化;中年级教师通过图片或影像资料向学生介绍异国风情,地理环境,人文风貌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感知和体会异国文化特点;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则可以通过老师推荐的书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和希望了解的文化书籍进行阅读。这三个梯度相辅相成,层层递进,逐渐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用全新的视角来了解和熟悉世界文明。2.以国际文化交流为主题,结合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实际开展的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比较全面地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树立全球概念。3.将国际交往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渗透于有关学科的教学之中,营造潜移默化的国际教育环境,各学科形成合力,使国际意识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引导他们开阔视野,掌握技能。以英语学科为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已经不单单是进行单词、语法等知识层面的讲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国际文化信息,让学生们更多的了解和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并且教师还给学生创造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用情景剧的形式加以展现,用具体的故事或形式展现文化的内涵,让孩子们更能够深入浅出的理解国外文化。4、重视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家校交流会、问卷、亲子作业设计等形式,让广大家长了解国际文化交流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开展实践活动,让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2011年4月学校接待美国康州访问团,两位美国老师走进了中国学生家中,亲自体验了中国式的家庭生活。美国老师和孩子的家人一起包水饺,体验中国的饮食文化,气氛非常融洽。家长和孩子也向美国老师学习了很多外国礼仪。5.加强与海内外师生和学校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师生访学,2008年启动了中日师生文化交流活动,与日本学校进行互访。2009年启动学生赴日本游学活动,师生直接参与了国际交流。2009年2月启动学生赴香港游学活动;7月赴韩国游学;11月赴新加坡游学交流。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国际交流,让更多学生体会来自世界另一端的诸多差异,有利于学生学会比较,促进国际间的理解。课程开发与实施中一是注重真正的文化对话。文化对话既是国际文化交流的表现,也是所要达到的目标。它是一种文化上的接触、了解、沟通、理解的发生过程,体现为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作为理解异族文化的重要条件,掌握外语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推动文化间的交流。二注重贴近儿童的教育。对儿童来说,他们天生地具有四种本能的需要,即交谈或交流的需要,探究或发现的需要,制作或建造的需要,艺术表现的需要。这四种本能的需要,是儿童行动的自然源泉。国际文化交流课程能够利用这些本能的兴趣,让儿童先表现他们的冲动,然后通过批评、提问和建议引导他认识他们已经做了的事,他们需要做什么,结果就会完全不同,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要成功地完成他们所感兴趣的事,解决他们自我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掌握一定的工具、方法和知识是必要的,从而将其一步一步逐渐引导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上来,那么,学生将会深切地认识到所学东西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学生的学习将会是自然的、有动力的、牢固的和有效的。 【陶继新】教育要面向世界,不只是一个理念与口号,更应当成为一种教育实现。因为现在的孩子,未来是要走向世界的。中国越来越发达,与世界的接触也就越来越多。那么,对于中国人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不只是要了解世界的经济,也要了知他们的文化,甚至还要接触世界上的人。如果现在对世界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话,未来之“走”就会感到唐突与慌忙。你们从不同的层面,让学生了解世界,则是为他们未来世界作准备。 国际文化交流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接触国际文化有了课时的保证。国际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不只是语言之美,也有思想内容之好。沉浸其中,不但可以优化自己的语言,也可以让孩子们自觉不自觉地走向真善美。同时,它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了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以及相互包容融合的必要性。孩子长大之后,走向世界的时候,就有了文化的准备。 树立全球概念很有意义。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中国又承担着世界走向美好的责任与义务。所以,要让孩子明白,我们自己发展了,不但有利于我们国家,也是对世界的贡献。世界发展了,中国也是受益者。这样,就会在小孩子的心里栽种下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就会让他们从小就有一种国际情结。 情景剧是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一种好形式。学生在表演剧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研究世界文化,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有的还会由此爱上世界文化,不但演的时候学习,此后也会不断的学习与研究。 你们通过开掘家长资源,让有些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世界文化。阅读世界文化固然重要,而能够走到国外,或中国内与国外的学生交流,则更会在学生的心里烙下更深的印记。这样的了解,有鲜活的实体,也有即时的感受。它会长久地定格在学生的心里,长期地产生作用。在这种交流中,有的学生还与国外的孩子交上了好朋友,甚至成为终生的朋友。这样,世界文化的交流,就会绵延下去,并在孩子的那里生成一种世界文化情愫。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效果 【王念强】打造适合学生的课堂和课程,让教育走进学生心灵,倡导全体教师成为课堂的研究者、思考者、推动者。宽基课程建构是以尊重人的生命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注入动力,从而激发学习活力,达到学习的高效目标。是“引力场”、“思维场”、“情感场”并最终走向人的“生命发展场”。是基于尊重学生美好天性,激发学生精神动力,努力让教学迸发五彩的魅力光芒,让学生感知快乐的心里体验,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发展的改革行动。这样的建构更加关注过程的魅力,更加充满人性的温情。“课程育人”不仅是学科课程,还包括德育课程、学科必修、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在内的一整套相对完备的课程体系。是想通过这个理念带领大家回归教育原点再出发,并以此指引“胜利人”课堂教学与课程育人并重,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不但重视教更要创造人才成长的环境(包括小环境和大环境),培养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材施教,提供自主主动学习的空间。目前,胜利人校本课程研究的课题20多个,涵盖了6大领域,每个年级都开了10多门课,形成了非常受学生欢迎的纲要、课件。这些资料正逐步整合、完善,慢慢地形成系统的校本教材。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孩子们来说有着重要意义。比如“童年之旅”,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还有如“童眼探春天”,孩子们自编校本教材等,在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呈现出生活的鲜活、生动和丰富的特质。这种充分体现社会、生活内涵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提升能力和生命的质量。课程的实施,最为明显的效果体现在(一)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课程实施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在课题研究中同学们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设计问题,制定行动计划,表现了极高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在生活中学生遇到很多困难,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这又磨练了学生的顽强意志,让学生从中学会了坚强和成长;学生们在实践中发现和研究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解决问题,又是对社会责任感的最好培养。总之,概括起来反映在五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二是有利于培养人文精神;三是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四是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五是有利于拓展知识视野、丰富生活经验。(二)促进教师的全面成长: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水平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当今教育发展需要“一专多能”型的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所需要教师其实应该是一个“杂学家”。学校打造了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精湛、博学多才、善于合作的教师队伍,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课程开发和资源建设中,有声有色,硕果累累。学校还进一步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增加教师增值性评价。由此改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成为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三)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课程开发与实施,让师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陶继新】课堂是学生在校的主要场所,那么,如何让它成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场”呢?其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心理安全的场域。这此,教师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具有学习的权利,具有一个人的尊严。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甚至动则批评挖苦,学生的心理就不可能安全。没有这种安全感,他们的学生效率不但是低下的,有时甚至是负效的。尤其严重的是,还会在学生的心理形成一种害怕老师的思维定势。在这种情况下,“生命的发展场”就不复存在了。其二,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具有很大的潜能。即使当下学生成绩一般的学生,也有着极大的可塑性。不少学生,甚至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在小学的时候,并不是优秀的学生,有的还是公认的差生。如果老师认为那只是一种表象,内在绝然不是这样,又有效地开发这种潜能的话,那就是另外的种形态。其三,课堂要给所有孩子说话与展示的机会。现在不少课堂,只是个别学优生具备回答问题的权利,其他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则被冷落了。而这冷落的背后,是老师以及其他学生对他的不信任,并让他本人也渐渐地失去了信心。没有信心,何谈“生命的发展场”?所以,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要让课堂真正动起来,要让生命真正体验成本应拥有的价值。 优质的课程,特别是学校课程,是学生发展的必须载体,它补充了国家课程之不足,让很多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各取所需,让在某些方面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一展“宏图”。而且,这样的课程的形成,更多的不是移植,而是自我创造。教师,甚至学生,则成了课程的创立者,修改者,使用者。而且,它不但会让学生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让学生有了品质提升与身心愉悦的可能。有的时候,它未必在学生学科成绩的高下上体现出来,可是,它却会有学生未来的成长中显现出来。因为丰富多彩的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小时候为他们种下综合素质的种子,到了一定的生命节点上,就必然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详见《宽基教育纵横谈》,陶继新、王念强 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taojixin67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