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之路】审美发展历程——具象、意象与灵象

 海女407 2016-04-15


乐乐为您读摄影

 文|朗读    乐乐


台湾与大陆一海之隔,却由于政治、文化、历史多种因素的差异,发展出同大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通过了解台湾摄影艺术家的发展历程,对大陆自身的摄影艺术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翁庭华先生是台湾著名的摄影家,祖籍福建泉州,原任台湾省摄影学会理事长。在台湾的摄影星座中,堪称为一位风格独特的摄影家。他的独特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从具象、意向到灵象的发展历程。


翁庭华早期作品


一、具象阶段(1960——1978年)

翁庭华先生于1960年开始从事摄影,这时摄影家充分运用摄影艺术写真、纪实的本领,对60年代的台湾乡村生活做了客观的具象的艺术再现,在写真中透出了写真的灵气和艺术品格。


翁庭华《黑白童年》系列作品


《婚礼进行曲》,“天鹅”引路,地上落英缤纷,新人们在亲友们簇拥下行进的节奏感,是翁君的独特追求。西装革履的新人们与周围环境的差异,是当年台湾经济变革中新生产与旧礼仪“土洋”结合的抒情诗。只有深入生活、选择环境,抓取动态,才能创造出这等易趣横生的摄影作品。


翁庭华《婚礼进行曲》


翁庭华《婚礼系列》


二、意象阶段(1978——1986年) 

到了1978——1986年,翁庭华先生的摄影创作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追求意象美。意象美是在原有具象基础上而发展的意象美,“以象表已”,“以意传情”的飞跃。

意象之美,是东西方共同的审美追求。

对于意象,西方的心理学家称之为“表象”或者“心象”,康德和克罗齐对它都有论述。克罗齐在《美学》中指出:“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向里,情趣离意象或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

在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便说过:“圣人立象以尽意。”

摄影艺术的审美意象,应该是客观世界的审美景象,通过摄影媒介和摄影家主观世界的和谐统一。

翁庭华先生出身于台湾基隆,对于故乡的一切,翁庭华先生怀有深情。于是,他深入观察,寄情表意的进行审美意象的精心经营。摄影家用慢门手法显示白色的海水在黑色石群中的流动美,用大特写镜头表现礁石的奇特造型,用小光圈细致入微的表现海岩石的迷人肌理,用黑白光影展现和尚头朝拜海神的虔诚之心,用望远镜头拍海浪的生命力度。



这些独特的意象,都寄托了摄影家的审美意趣,每幅作品都有独特的艺术生命,留下了十分开拓的审美空间,让读者进行了审美意象的再创造。


 三、灵象阶段(1987——1989)

1987——1989年,《都市的诗情》进入了灵象美的阶段。灵象又被称为人的“第六感”。摄影艺术怎么运用人的第六感觉——“灵觉”,通过想象层次“灵视”,去创造具有“灵象”美感的艺术作品呢?这方面在国外比较常见,如摄影大师哈尔期曼的后期作品《超现实主义画家达里》等等,就是用“灵视”去观察世界的。


翁庭华《都市的诗情》部分系列作品


翁庭华先生的《都市的诗情》也是如此,摄影家不满于对现代都市生活如真似实地进行再现,于是他改变以前的写实风格,开始用第六感觉去感受现代都市生活的节奏,去观察现代都市生活的形形色色。

他采用多重曝光的,形象叠加的方法,透过镜头把现实与幻想中的影像融为一体。通过系列作品的形式,把繁华喧闹、模特风流的现代都市的意蕴、多侧面地、立体地表现出来。

翁庭华《都市的诗情》部分作品


《都市的诗情》是一幅幅崭新的视觉符号,象一组组音符,架构起五光十色的现代都市生活交响音乐。其中有许多画面似乎难以用语言表达,只能用视觉观察,心灵领悟,展现了视觉艺术的特有魅力。

翁庭华先生从具象美的再现,意象美的追求到灵象美的创造性审美历程,为我们扩展摄影艺术的审美疆域提供宝贵的创作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