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即墨黄氏述略

 黄氏资料库存 2016-04-16

即墨黄氏述略

黄济显

 

    全国黄姓总人口约2700万,以人口多寡计算,在姓氏中排第7位。黄姓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以广东省最多,约占全国黄姓人口的19%。四川、湖南、广西、江西等省黄姓人口也比较多。以上五省的黄姓人口约占全国黄姓人口的56%。

 

黄姓起源

 

    黄氏源出有四:

    一、出自嬴姓,为颛顼曾孙陆终之后。传说伯益之后有人受封于黄,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姓。伯益这支黄姓,后来成为黄氏族人的主要来源,为黄氏正宗。

    二、被赐为黄姓。据《黄氏族谱》载,十三世石公佐周有功,被赐为黄姓。五十世黄歇公在楚为相,开基于武昌府江夏。这支黄氏实是河南潢川建立的黄国黄姓的后裔。

    三、出自嬴姓,是金天氏之后。这支黄姓是源于台骀的裔孙所建立的黄国,春秋时期黄国被晋所灭,其国民以国为姓。这支黄姓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主要分布在今山西一带,后被融入黄氏宗族主流之中。

    四、出自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新唐书.南蛮传》记载,邕管(今广西境)蛮有黄姓。唐人黄少卿、黄少高、黄少温都是南蛮黄姓的后裔。

 

历史名人

 

    黄歇:楚考烈王时为相,封为春申君,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相楚20余年,食客3000多人。黄石公:秦朝末年兵法家,对张良佐汉起到了重要作用。黄霸:西汉大臣。后世把他与龔遂作为封建《循吏》的代表,并称为龔黄。黄香:东汉大臣,12岁起就博学经典,精研道术,以文章闻名京师,时人称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黄盖:三国东吴名将。黄庭坚: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名列“宋四家”,开创了江西诗派,与苏轼并称“苏黄”。黄震:南宋进步思想家。黄巢:唐朝末期农民起义领袖,自号为帝,国号大齐。黄荃:五代后蜀杰出画家。黄道婆:女纺织技术家。黄公望:元代杰出画家。黄绾:明代思想家。黄嘉善:即墨人,明三边总督,兵部尚书,两受顾命,官至一品。黄慎:扬州八怪之一,画家。黄宗羲:明清之际的杰出思想家。黄兴:民主革命家。黄飞鸿:清末民初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黄宾虹:杰出画家。黄公略:平江起义领导人。黄绍竤:国民革命军将领。黄炎培: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克诚::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即墨黄氏

 

   支系溯源与分布  即墨黄氏分为五个支系:青州支系;鳌山卫百户支系;雄崖所百户支系;蓝村白塔支系;七级张王庄支系。

    一、青州支系  

    永乐二年(1404),始迁祖由益都县(现青州市)官徙即墨。其中城里支记载“相传自益都县棘林村迁居即墨东关”。黄家西流支的《黄氏家训拾遗集》在《北茔迁葬序》中记载:“吾门黄氏自青州来,始祖讳得生子五,长子景昇,其次景让、景义、景正、景端,虽分东关、西关、城里、巉山等处,却为兄弟亲派。始祖、二世祖、三世族俱葬于南贡老茔,迤后众派繁多,各立茔兆。”《北茔迁葬序》中记载的“得”是《即墨黄氏族谱(西流族)》中的一世祖,“景昇”是《即墨黄氏族谱(城里族)》中的一世祖,“景让”(景扬)是《即墨黄氏族谱(西关族)》中的一世祖;《即墨黄氏族谱(西流族)》记载:从青州迁徙即墨时,居住在即墨城东关,到六世时迁居到黄家西流村。

    巉山支《黄氏族谱叙》中记载:“吾黄氏居墨者约十一族,其支繁而派衍者,曰:城里族、西关族、西流族、埠南族、荆沟族及巉山族。均称自明永乐年间迁墨,而始祖之讳多以‘景’字排,其为同姓而更同宗当无可疑。”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即墨黄氏青州支系是来自青州的一个近支家族,甚至更近一些。

    关于青州支系是从属于中华黄氏的哪个支系?目前唯一的文字依据是《即墨黄氏家乘》的记载:《即墨黄氏家乘(城里族)》中,多处诗文中提到即墨黄氏是江夏人氏。其中,在第三卷中,“祭侍御公崇祀名宦文”中记载:“公江夏苗裔兮,显家世于胶东。”侍御公是黄宗昌;在第十卷中,黄梦麟为《浦江县名宦录》作序谓:“先世文疆无双擅美,而太尉琼,光禄琬,世德相承,扬休汉史,乃于兄(黄贞泰)门重一见之。……”黄坦是浦江知县。在第十一卷中,“贺黄老太夫人八十荣寿序”中记载:“只就江夏之门第巍峨,庭闱雍穆。”黄老太夫人是黄贞乾的母亲;在第十三卷中,“祭黄梅山赠公文”中记载“钟江夏之高闳。”黄梅山是黄师善;在第二十卷中,“恭祝黄老伯母荣寿兼呈方振年长兄”中记载“少年结交历乡邦,江夏黄童世无双。”方振是黄贞麟;在第二十卷中,“送黄省菴名府之任浦江”中记载“妙谱出山阴,弹冠齐江夏。”黄省菴是黄坦;在第二十卷中,“补天余块为黄均持赋”中记载“江夏人士最好古,风流更不让叔度。”黄均是黄概。从上述资料中可以看出,即墨黄氏属于中华江夏黄氏之山阴支。

    《即墨黄氏族谱(西关族)》在创修《序》中记载“先人相传邶墓可指”。“邶”位于今河南省邶城。这说明即墨黄氏青州支系不知何年由河南省邶城迁徙到青州。

    青州支系分为四个分支:

    城里支  据2007年版《即墨黄氏族谱(城里族)》记载:国外分布在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芬兰、澳大利亚等6个国家。国内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宁夏、云南、贵州、安徽、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江西、四川、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福建27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台湾地区。

    山东省内分布在青岛、烟台、威海、潍坊、东营、淄博、临沂、济南、泰安、济宁、枣庄、德州市等12个市。其中:在威海市辖属的文登市,分布在驾山窑、大店、小店、西北岔、驾山寨、于洗庄、营前村、草庙子北台、丁家夼等9个村庄;在潍坊市辖属的高密市,分布在堤东、鲁家岭、赵家村、韩伍屯等4个村庄;青岛市城阳区分布在女姑山、王林庄、仲村、栾家沟岔、古庙头、东流亭、宅子头、棉花、南寨、傅家埠、刘家营、源头、马家台、黄埠、后金沟、黄家营等16个村庄和崂山区的浦里村。莱西市分布在台头、诵家庄等2个村庄。另外,于2008年11月和2012年3月,又先后发现胶南市藏南镇高戈庄村及莱阳市姜疃镇岚子村有该支族人。

    即墨市分布在新建、后菴、考院、新生、南关、北关、中障村、西障村、哨庄、大韩村、庙头、大留村、北葛村、西南坡、小官庄、东南贡、南南贡、下开河、西葛家夼、段埠庄、小埠后、荒洼、高家荒、赵家岭、桃杭、洪沟、常家街、普西、大范家、官路、湍湾、西上庄、东上庄、黄家营、卧龙、山阴、果园、北八哥庄、黄家铺、东河南、杨家演泉、后蒲渠店、大寨、邹家蒲渠、西九六夼、东黄家庄、潘家等47个村庄。

上述各地共有35330人,其中:男16958人,妻子12192人,女儿6180人。

    西关支(共含2个分支)  据《即墨黄氏族谱(西关族)》,2012年统计:

    国外分布在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瑞士、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20余个国家。

    国内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江西、山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新疆、甘肃、宁夏等23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等地。

山东省内分布在青岛、烟台、临沂、潍坊、威海、济南、菏泽、日照、泰安、德州、东营、淄博、枣庄等13个市。

    青岛市市区分布在:即墨市:黄家埠南、刘家庄、常黄沟岔、石棚、葛埠、赵家疃、李家疃、石湾河、岚埠湾、张哥庄、毛公泊、青中埠、南龙湾、北龙湾、河南、窑头、郭家巷、小韩村、西南园、孙家官庄、王家官庄、西北关、西关、北阁里、八里庄、郭庄、下疃、坊子街、浦洼、庄头、东宅子头、解家营、北泉、前埠头、三泉庄、李家韩洼、石湾河、草场、侯家屯、傅家屯、北王家庄、翟家疃、小信村、集后、黄丹岘、姜家庄、南庄、崖下、太祉庄、下普东、任家屯、桃行、范家、瓜篓屯、南辛庄、北辛庄、西流、长仟、陈家河、中间埠、麦泊、山西等63个村庄。莱西市:程家庄、水集三村、车前村。胶南市:王台北村、王台西村、王台东村、瓦屋庄。胶州市:大相村。城阳区:古庙头、棘洪滩、南宅子头、董村、仲村、金沟、小北曲、北曲、曹村、南辛庄、董村磅石、古岛、王家曹村、流亭、港东、红岛、任家屯等15个村庄。李沧区和崂山区:李村、拖扒涧、万头、杏杭(原小水)。四方区:小村庄。

    上述各地共有39678人,其中:男16900人,妻子10050人,女儿11668人。

    巉山支  据2012年版《即墨黄氏族谱(巉山族)》的记载:在国内分布在北京、山东、河北(石家庄)、湖北(武汉市)、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8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等地。

山东省内分布在青岛、潍坊、济南、烟台等4个市。即墨市内分布在巉山、刘家寨、陆戈庄、崔召、房家、西温泉、蒲渠、卧龙、黄家山、三泉庄、和尚庄、店东、吴家屯等13个村庄。共有13267人,其中:男5967人,妻子4872人,女儿2428人。

    黄家西流支   2012年版《即墨黄氏族谱(西流族)》记载:国内分布在北京、上海,山东、黑龙江、云南、四川、吉林、辽宁、湖北、浙江、江苏、陕西、内蒙古、新疆、广西等15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等地。

山东省内分布在青岛、烟台、淄博、威海、济宁、潍坊等6个市。

    青岛市区分布在崂山区的桑园,城阳区的毛家庄、科埠。即墨市分布在黄家西流村、信村、杨家演前、北龙湾头、槐树沟、前拓家庄、下疃、兰东、方戈庄、北阁、冢子头、金家湾、小庄、舞旗埠、西北关、庄头等16个村庄。共有10475人,其中:男4596人,妻子3892人,女儿1987人。

    二、鳌山卫百户支系

    此支系是鳌山卫百户黄英的后裔。相传其五世祖于明朝初年由云南迁入鳌山卫。该支分布在鳌山卫镇东里村、南选村;灵山镇西黄家庄;龙山街道南窝洛子。

     三、雄崖所百户支系

    据王村镇上古屯村和下古屯村清道光三十年(1860)《黄氏族谱》记载:“吾黄氏本直隶扬州府泰州安常县福安场人也。大明初,先祖以充军有微劳始充总旗,继受百户,分封守御于雄崖所,盖袭职十世焉。厥后,明鼎革而袭职停,家道日微,遂徙于乡。长支处东屯(上古屯),二支处西屯(下古屯)。”清光绪年间,其一支由古庄屯迁居丰城镇黄家庵子村。该支族人分布在王村镇上古屯、下古屯、黄官屯;丰城镇黄家庵子村。

    四、蓝村白塔支系

    该支系是清乾隆三年(1738)从高密市灵芝村(原属诸城县)迁徙来的。族谱记载的始迁祖黄嘉佐、黄嘉佑并未迁徙到即墨,是二世祖“金”字辈才迁徙到即墨的。该支族人分布在蓝村镇前白塔、后白塔,目前共有60户左右。

    另有七级张王庄支系。明末清初从胶州市李哥庄黄家屯迁徙来。族谱记载的始迁祖黄岐山。该支族人分布在七级镇张王庄,目前共有20户左右。

 

优秀人物

 

    明清时期,即墨黄氏有648名庠生,贡生74名,贡监171名,举人49名,进士12名。担任朝廷命官的295人,其中,11人载入《明史》、《清史稿》,有百余人的政绩载入州、府、县志;有各种著作160部,计208卷,仅《山东文献集成》就收入了其中的10套。

    黄正  字用中,号东村,寿官,乡饮大宾。清《即墨县志》载:黄正“世业农,性仁厚,重然诺,”其事迹在《即墨黄氏家乘》《即墨黄氏族谱(城里族)》均有记载。

    黄正重信义。有一年,他家中存有芝麻,有客商来买,价钱讲好后,没有付钱,说等几日后再来取。第二年春天,芝麻的价格已经翻番,有人劝黄正说:这么好的价格你不赶紧卖,何苦等客商?黄正说:“我和客商有约,我不想为了多挣钱而失去了信义啊!”过了不长时间,黄正碰到了客商,仍按照原定的价格把芝麻卖给了客商。

    黄正性格仁厚。有一年,他和即墨城一位商人一起赴江淮一带经商。一次,同伴趁黄正外出,趁机开启黄正的行李箱,正好被黄正回来后发现。黄正怕同伴丢失脸面。一直等到他收拾完毕从房间里出来,才与其从容相见。

    后来,黄正的儿子黄作孚考中进士,黄正更得到大家的尊重。又过了几年,那人从黄正的门前路过时,黄正把他领到家里设宴盛情款待。并且告诫家人说,人富贵了容易目中无人,有恃无恐,这样就能引起许多后患啊!

黄正的家住在东关,他靠近城郭的田地多数种植树木。邻居的孩子经常去偷伐树枝。有一天夜里,黄正发现有人在高树上偷伐树枝,他怕偷砍树的人受惊从高树上掉下来受伤,就一直等到那人从树上爬下来,才向前对其进行劝导。他的这种做法使偷伐树枝的孩子受到了感化和教育。

    黄正越是富贵了越不张扬,他凡事非常善于忍耐,并且不断提醒自己处处要谨慎小心。因此,家风始终保持着不骄横,不奢侈,不放纵,忠厚待人等优良传统。

    黄堂(1495—1556),字民瞻,号两河。明贡士,任宁夏卫教授,文学素著。嘉靖皇帝为太子时曾为其师,敕封礼部左侍郎。后赐影图回里。

    黄作孚(1516—1586),字汝从,号仞斋。明嘉靖丙午年(1546)举人,癸丑年(1553)进士。兵部观政。例授文林郎,任山西高平县知县。著有《讱斋诗草》。其为官时,以抨击奸相严嵩被誉为鲠臣;后被诬贬官回乡。黄作孚乐善好施,振兴乡邦文化。邑人进士周如砥称:“正人在朝朝重,在野野重。盖先生有焉。”

    黄作孚年轻时就聪明,勤奋,有志。经过多年的努力,成为声明远扬的学者。当时,莱州府知府王涧泉为了培养其子王阳生,将最优秀的两人聘为老师,一个是在万历年间任大司马的潍县人刘白川,另一个就是黄作孚。

黄作孚为官清廉,不依附权贵,正气凛然。他于明癸丑年(1553)中进士后,在兵部观政。时值奸相严嵩当权,他利用权贵,网络爪牙,归附者如蝇蚋汇集腥膻。此时,黄作孚洁身自好,对这种坏风气愤恨不已。他供职驾部,曾诵读忠臣杨继盛弹劾严嵩的奏章,非常感慨地说:杨继盛大丈夫也,很值得我学习。同事们听到后,吓得缄口不言,而黄作孚仍然对杨继盛的正义赞扬不已。因为按例他也属于严嵩的门生,这样就不得不和其他进士一起到宰相府拜访。他们在宰相府门前等侯时,又在同事面前朗诵杨继盛被害就刑时口占语“怒发冲冠,要斩朝中第一奸!”门吏听到后,报告了严嵩。严嵩为了笼络黄作孚,对身边的人说:他是个新科进士,不知道忌讳这件事,你们不要和他计较。严嵩仍是厚待黄作孚,当年,黄作孚出任山西高平县知县,严嵩亲自设宴为他送行,被他断然拒绝。黄作孚在高平任知县两年后,严嵩的党羽刘某到山西巡视,策动黄作孚属下诬告他,终被罢免。黄作孚离任时,高平人如失依靠。

    黄作孚乐善好施。姑姑家境贫困,又失去依靠,黄作孚把她接到家中照顾,待以母礼。多年前吴家卖了二十亩好地给黄作孚家,后来吴家败落,其子到处流浪,黄作孚把他找来教育安慰他,并把那二十亩地和地契还给了他,吴家儿子感激得痛哭流涕,后努力耕作,得以安居乐业。燕人刘棻携带亲眷千里来到即墨赴任(任司训),但刚到十天,亲眷就去世了。他人生地不熟,又领不到俸禄。黄作孚知道后,为他买了棺材,并动员一些有钱人家共同为他筹集了数十金,使刘棻得以返乡处理丧事。黄作孚还出钱于城厢买了一块地,作为义冢,为贫苦人家提供了方便。癸未、甲申年(1583—1584)年间,即墨大灾,黄作孚把家里的粮食拿出来设粥棚,使几千人免被饿死。黄作孚去世后,祀名宦、乡贤祠。

    黄嘉善(1549—1624),字惟尚,号梓山,万历4年(1576)举人,万历5年进士。历任河南叶县知县,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府丞,大同知府,宁夏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尚书等职,加少保、赠太保,官极一品。著有《抚夏奏议》、《总督奏议》、《大司马奏议》、《见山楼诗草》等。

黄嘉善“生而聪敏,端庄伟然,读书过目能诵,试辄高等”。他登仕途后,文武兼备。初任叶县知县就励精图治,把叶县治理一新。离任时,“士民遮道泣留,为立生祠”。他任平阳府丞期间,为政勤廉,决狱公正,深得人心。升大同知府时,正逢抚臣因为淘汰老弱病残和失去战斗力的官兵的做法过激,引起兵变,黄嘉善单骑直奔营中,晓以利害,以大义说散噪兵,果断地平息了这一事件。从此全郡帖然。

    他巡抚宁夏,总督陕西三边,戍边20年,为安定西北边陲耗悴了形神。他以《元日宁夏题壁》诗自慰道:“天涯留滞客愁新,枕上俄惊爆竹频。春到贺兰家万里,青山应笑未归人。”

    万历四十三年(1615),他自西秦引疾东归。四十四年十月,召兵部署任,累辞不赴。四十六年四月,后金攻陷抚顺后,万历皇帝急召入京,七月署任兵部共议兵事。四十八年(亦称泰昌元年),神宗(万历)和光宗(泰昌)两位皇帝相继殡天,他两次受顾命于枢府,时为朝廷重臣。九月熹宗(天启)即位,时值主少国疑,内忧外惧,危急交加,他兵柄一身,积日劳累,不安寝食,终于病不能支,再三请求回归故里。逾三年病逝。熹宗皇帝为此辍一日视朝,赐祭九坛,外加一坛,造坟安葬。

    黄宗昌(1588—1646),字长倩,号鹤岭。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历任直隶雄县、清苑县知县、山西道监察御史,奉旨巡按湖广。他为人耿直,为官清正,曾与魏忠贤及其余党进行不懈的斗争。其事迹载于《明史》暨《东林列传》。

    黄宗昌中进士后,授直隶雄县(今河北省雄县)知县,时值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网罗党羽,培植亲信,飞扬跋扈。雄县靠近京城,魏忠贤的党羽极为猖獗。黄宗昌上任后,通过调查,取得确凿证据,将魏党一一依法惩治。离任时士民皆号泣,次年奏为天下循良第一。后黄宗昌以能调任直隶清苑县(今河北清苑县)知县时,朝政更加黑暗,魏忠贤自称“九千岁”,排斥异已,以权谋私,地方官吏为讨好魏忠贤,纷纷为其建生祠,唯有黄宗昌辖治的清苑县始终不建。

    崇祯元年(1628),黄宗昌官授山西道监察御史。他遂上《纠矫伪疏》,乞罢免黄克缵、范济世、霍维华等魏忠贤余党六十一人,但皇帝以所列名多为由不准。黄宗昌又上《纠无行词臣疏》,弹劾礼部侍郎周延儒等人“淫嬉无度、欺罔擅行、受贿卖官、贪赃枉法”数罪,适逢国有大庆,周延儒只被罚俸半年了事。后来他又参劾罢免逆党尚书张我续、侍郎吕图南等,参劾温体仁枉法罪。黄宗昌这种敢言直谏,疾恶如仇的大无畏精神,被后人敬仰并广为传颂。

    崇祯二年(1629)十月,黄宗昌奉旨巡按湖广,时岷王朱諲洪被校尉侍圣和善化王的长子朱企鋀等杀死。参政龚承荐等不具实上覆,迟迟未能结案。黄宗昌到任后,很快查明案情,惩办了凶手,并上疏弹劾龚承荐等玩忽职守罪。

    崇祯四年(1631),黄宗昌的刚正敢言、疾恶如仇,引起了奸臣的恐惧,此时周延儒、温体仁均已进入内阁,得到皇帝的宠信,他们勾结吏部尚书王永光,三人向皇帝诬奏黄宗昌渎职罪,黄宗昌因被排挤降职。崇祯五年(1633),周延儒、温体仁又伪造罪状继续陷害黄宗昌,拖而不用。崇祯十年(1638),始得归里。

崇祯十五年(1642),清兵越过长城,直抵胶东,十二月围即墨城。黄宗昌变卖家产作军饷,率领乡民登城拒守。其次子黄基(字隆生,号立菴),勇敢善战,因中流矢贯额身亡。其妻周氏及妾郭氏、二刘氏殉节,《明史》记载谓之“一门五烈”。黄宗昌强忍悲痛,率众三战三胜,击退攻城清兵,即墨城得以保全,人民免遭屠戮。

    崇祯十七年(1644),郭尔标等人倡众起事,围困即墨城,即墨县令仓惶逃走。黄宗昌召集即墨士绅进行抵抗。城围四十多天不能破,后黄宗昌派杨遇吉率20余骑闯出城外,引来援兵,围始解。

黄宗昌晚年于楼山建玉蕊楼,并以此为基地,踏遍崂山,翻山越岭,涉水跨涧,寻胜探奇,撰写了崂山第一部志书《崂山志》文稿。后又于崂山那罗延窟之东侧建华严寺。

清顺治三年(1646)六月,黄宗昌“以愤疾‘握发以终’”。其著作有《西台奏议》《按楚奏议》《恒山游草》《於斯堂诗集》《因人成事录》。

    黄贞麟(1630—1695), 字方振,号振侯。清顺治甲午(1654)经元,乙未(1655)进士,戊戌(1658)殿试。历任江南凤阳府(今安徽)推官、直隶(今河北省)盐山县知县、户部山西清吏司主事加一级、户部监督京左右翼仓署云南司郎中左翼监督、癸卯(1663)江南乡试同考官。诰授奉直大夫,褒赠中显大夫。他被列入《清史稿·循吏传》《清代七百名人传》。

    黄贞麟为政清廉,执法至平。他初任凤阳府推官,力革弊政,严惩了包揽刑狱的讼棍李守义,阖郡凛然,秩序为之一新。接任时,江南逃税案起,蒙城、怀远、天长、盱眙等地涉嫌的乡绅百姓百余人,被逮到凤阳关押候审。由于人满为患,被关押的嫌犯都在狱中站立,呼号连天,惨不忍睹。黄贞麟闻知后说:“彼逋赋者未验实,忍令僵死于狱乎?”将涉嫌人取保候审后,再逐一传讯落实,结果不少人的逃税事与事实不符,他为此解救了500多户人家;河南的一个卖艺人在太和县卖艺,暂住在一昝姓人家里,因长发数寸,未按清廷规定剃头蓄发,恰又姓朱,当地的一个地痞范之谏与昝家有仇,乃诬告昝家藏匿前明宗室人员朱虎山,图谋不轨。因案情重大,江宁推官怕担干系,将此案推给了黄贞麟。黄贞麟接案后,通过认真调查,明察秋毫,断定是范之谏为报私仇诬告,释放了昝姓和卖艺人,严惩了地痞范之谏;颖州人吴月邪教惑众获罪,受株连者达千余众。黄贞麟经过反复查证,只把吴月及主犯定罪,将众多盲从者开释回乡;衙门捕快向一水姓人勒索不果,遂诬其与吴月同党,追至新蔡杀之,并将前来相救的众乡人也诬为吴月同党。抚镇发兵围之,逮其众到凤阳府。黄贞麟查实后,法办捕快,被逮的众乡人全部无罪释放。

   康熙九年,黄贞麟改授盐山县知县。盐山地脊民贫,赋役杂繁,加之盗匪猖獗,致使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黄贞麟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勘灾济赈,安定百姓,另一方面实施牌甲之法,弭盗御匪,有警互相救助照应,使盗匪无可乘之机。不到一年时间,流民返乡数百家。盐山百姓对其感恩戴德,为之立生祠。

    黄贞麟在盐山任上政绩卓异, “报最举天下循良第一”,擢升户部山西清吏司主事,因其政绩突出,报准主事加一级,迁户部监督京左右翼仓署云南司郎中左翼监督。后因失察侵盗为同事所累,被解职回家。黄贞麟归乡后,将位于鳌山上庄的祖业故居辟建为“华萼馆”,杜门谢客,专心教育后代,著书立说,著有《琭平轩文集》《快山堂诗集》《豫章游草》《燕台诗集》《纪年》等。

    黄泽泾,字镜溪,清光绪十七年辛卯科中式举人。敕授修职业郎,钦加五品衔,诰封奉政大夫。妻焦氏,晋封宜人。黄泽泾自幼性情敦厚,聪敏好学,为实现人生抱负,17岁时自村塾至马山玉皇庙求学。黄泽泾中举后,赴京参加朝廷大挑选拔,被选为大挑二等,做了长清训导。他做训导时,对学子们都是教之以德,导之以礼,育之以才,循之以法。他博览群书,深谙历史,为学生编写了《历代帝王歌》,将历代王朝的更迭、兴衰存亡及治乱功过以七言诗的形式予以点评,读之朗朗上口,易懂易记,学生多有学有所成者。后升任教谕兼训导,在长清多受褒扬。其书法字体浑厚,笔力遒劲。与胶东著名书法家王垿过从甚密。大挑二等时,王垿有贺联相赠。黄泽泾一生救困济贫,乐善好施,教书之时,对家境贫寒学生的负担,当免则免,当减则减;为官之时,廉政守纪,两袖清风;卸任回乡后,又以自己所能事常接济亲朋乡邻。故晚年过着极为清淡的农家生活。由于生前并无积蓄,所以身后还是他的学生綦保龄等凑钱为他树起一座花岗岩大碑。 
    黄人议(1900—1969),字新亭,即墨青中埠村人。即墨信义中学(初中部)毕业,1923年到即墨四区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任务成绩斐然;1924年调入即墨《反缉私队》工作,工作认真负责,大公无私。在破获走私案时,牵扯到上司的亲戚,县长让他放人,放货……他坚决不放,结果惹怒了上司。上司要抓他。连夜南下,逃到上海。到上海后,黄人议报考了广州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了著名的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连长、营长、团长、师长。抗日战争时,黄人议参加沙市保卫战,与日寇对峙多日。抗战胜利后,黄人议被授少将军衔。后来驻守新疆迪化。1950年,新疆和平解放,黄人议所在的国民军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独立师参谋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前后,转业地方,任伊宁市粮食局局长兼党委书记。1969年病逝于新疆伊宁市。
    黄劭显(1914—1989), 中国地质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1932年,黄劭显参加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此后,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毕业后,黄劭显主要从事野外区域地质工作,曾与著名地质学家许杰、孟宪民等人合作进行云南东川铜矿区及其外围地区的地质调查与测量工作,并出版了《云南东川地区图及报告》。1944年,又与著名地质学家王曰伦等人首次赴祁连山区进行大范围区域地质调查。其后,又三次赴贺兰山进行地质调查,在没有地形图的情况下,步测绘制了1:200000的北段地质图,首次在中国发现了铬铁矿,填补了中国矿种上的一个空白。

    新中国建立后,黄劭显先后在甘北及陕北从事煤田的勘测及小松山铬铁矿的进一步勘探工作。1955年冬,调至第二机械工业部,专门从事铀矿资源的调查研究,为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供应原料。在任中南309队副总地质师时,就国内某地区新发现的一个铀矿床的成因问题,对当时任总地质师的苏联专家的结论提出了不同看法。1964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颗原子弹的爆炸,在铀材料供应方面,黄劭显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黄劭显先后任地质局副总地质师,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中国核学会铀矿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常委,《铀矿地质》主编等职。中美邦交正常化后,曾赴美国参加国际铀矿地质研讨会,并对美国西部铀矿床进行了全面考察。黄劭显不仅是中国铀矿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还为培养铀矿地质人才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著作有《甘肃青海二省油页岩概论及新油田之推测》《宁夏小松山铬铁矿之发现》《宁夏小松山铬铁矿及其有关火成杂岩之初步研究》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9年在北京逝世。

 

    (该文载于《即墨谱牒》2012年第二期 总第三期 作者系即墨市谱牒研究会会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