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朱耷《鹿图》(荣宝斋藏)

 江海寄余生书馆 2016-04-17


清 <wbr>朱耷《鹿图》(荣宝斋藏)

清 朱耷 鹿图 174cm×45cm 荣宝斋藏



作品鉴赏

八大山人的艺术有一种傲岸的气度,有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风骨。八大山人的绘画起点,固然是出自于模仿,模仿在他之前伟大的画家,然而他并没有停留在模仿的阶段,否则这就不是八大了――像八大山人的作品,完全是因摒弃尘俗而显示出枯淡境界,在他的笔触中放射出极灿烂的异彩。
从1690年即八大山人的书画艺术创作进入了成熟期。而此种成熟,乃是由于他潜心临摹古书法碑帖而致。此一时期有一件很重要的作品需要一提,即作于1693年的《书画同源册》,计有八开。第五开上跋有“画法兼之书法”,第八开跋语又有“书法兼之画法”的说法,可见八大所意识到的“书法”与“画法”之间的关系问题。还有值得重视的一点是,八大70岁以后的绘画皆以“八大山人写”这样的题款置换了此前的“八大山人画”――“写”与“画”虽只一字之差,但意义是深刻的。
他的创作方式也至为奇特,充满着非理性,可谓惊世而骇俗。杨恩寿在《眼福编》初集中曾这样记载着八大山人的作画方式:“山人玩世不恭,画尤奇肆。尝有持绢求画,山人草书一‘口’字大如碗,其人失色;山人忽又手掬浓墨抹之,其人愈恚。徐徐用笔点缀而去,迨悬而远视之,乃一巨鸟,勃勃欲飞,见者辄为惊骇。是幅亦浓墨乱涂,几无片断,视则怒眦钩距,侧翅拳毛,宛如生者,岂非神品!”。若理性的看,八大山人感兴趣的东西跟他人毫无共同之处,他创作的方式是怪诞的,缺乏正常性,但正因为如此,八大山人绘画中所表现出的东西都印上了某种转瞬即逝和超绝的形式。他的画中有着强烈的生命感和节奏感,显然,这是受一种时而失望、时而狂喜、时而紧张、时而和平的精神的支配。而他的绘画手法,比如曲线、直线、角状和圆形等等,都是他极力寻求适合于敏感的生活经验的表现形式之产物。他就是这样在创造着他的绘画中的形象――因为这些东西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是那样的远:芭蕉、怪石、荷花、鱼鸟……和他寡默的、孤僻的性格相合。
(朱雨泽《重识八大——八大山人对现当代艺术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画家简介

朱耷(1626-1705),僧名传綮,号八大山人,又号彭祖、雪个、个山、人屋、刃菴、道朗、良月、书年、何园、破云樵、驴、驴汉、驴屋驴等。籍贯江西南昌,宁献王朱权後裔。清初四大画僧之一,对後世影响极大。明亡後,削髮为僧,後改做道士,长期隐居在南昌青云谱道院。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工书法,擅绘画,能诗文。书学王献之,风格独特,意境高远,以简表意,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作品中常有一些出人意表的结构造型。山水学黄公望,在构图上颇受董其昌影响,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以此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和坚毅的个性。其笔墨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为僧时属早期,署款“传綮”、“个山”、“驴”、“人屋”,多绘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以卷册为多,画面比较精细工致,劲挺有力;50岁至65岁为中期,画风渐变,喜绘鱼、鸟、草虫、动物,形象有所夸张,用笔挺劲刻削,动物和鸟的嘴、眼多呈方形,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鸟多栖一足,悬一足;65岁以後为晚期,艺术日趋成熟,笔势变为朴茂雄伟,造型极为夸张,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其诗文题跋则含蓄隐晦,亡国之痛、狂放之态,寄于纸上。署款“八大山人”,联缀似“哭之”或“笑之”之状。





━━━━━━━━━━━━━━━━━━━━━━━━━━━━━

阴山箴言 阅画千卷,不如读透一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