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大山人书法探微

 鸿墨轩3dec 2013-04-05

八大山人书法探微

 

作者:李敬东

丁亚忠泼墨山水画

“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郑板桥句)这是对明代遗民,清初艺术家八大山人的真实而传神的写照。八大山人作为一代王孙(明代江西宁献王九世孙)在明朝覆灭之际,能够生存苟活下来简直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尤其在艺术发展史上,八大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不可逾越的艺术巅峰。

    八大山人朱耷的书法来源于他的画法。他在临李北海《麓山寺碑》后题跋道:“画法董北苑已,更临北海书一段于后,以示书法兼之画法。”朱耷的书画都注重骨法用笔,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八大自题山水册中有“昔吴道元学书于张颠贺老,不成退,画法益工,可知画法兼之书法。”这里讲述吴道子曾向张旭和贺知章学习书法,最终没有学成,可是他的书法却大大有助于他的画法,传说一次吴道子游览嘉陵江,日记默写于长安大同殿,唐玄宗称赞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可见吴道子以书入画,创兰叶描,世称“吴带当风”。用笔富于书法韵味,杜甫诗赞:“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八大山人深谙此理,处处提到书法兼通画法。八大山人书法圆笔中锋,直追魏晋,得钟繇和王羲之的神韵,与前人相比,八大的书法还具有篆籀之气,墨点磊落如石,线条盘旋曲铁,如“锥画沙”,如“折钗股”。不仅如此,他喜爱用柔毫秃笔,行笔落墨不见圭角,笔锋如剑“淋漓奇古”而不失含蓄,走笔流畅飘逸,轻松自如而不失沉着痛快。用墨虽浓而不失圆润松透,气息鲜活自然又成熟老到。

    八大山人作书常常纵有行而横无列,每个字的结体和字的距离,松散错落,行距非常宽阔疏朗,有一种空灵之美。古人论书云:“书在有笔墨处,书之妙更在无笔墨处。有处仅存迹象,无处乃传神韵。”有笔墨处与无笔墨处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此时无声胜有声”,给人以气象万千,丰富独特的美感。

    观赏八大的书法颇让人感悟“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语)的味道,妙在酸咸之外,大巧若拙,但抒胸中之逸气耳,八大的书法真正从“技”的必然王国进入了“道”的自由王国。而且能给人以镇定清凉,无一丝浮躁,字迹给人以启迪,以简驭繁,以少胜多,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堪称书法史上的大手笔。

    八大山人久居禅林,深研佛理,对禅宗所讲求的悟道精神心领神会。正是这种无古无今的独立的精神使得朱耷的书法品格卓然鹤立于书法史的峰尖,正如石涛在题八大《山水卷》云:“金枝玉叶老遗民,笔砚精良迥出尘。”即便观赏八大的签名就让人匪夷所思,惊叹不已。这几个字联缀在近乎一根线条之中,似“哭之”,又似“笑之”。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大作书的狂态。虽然生活上的贫穷潦倒和经历磨难与坎坷,但并没有完全掩盖住他的贵族身世,在他的书迹中也没有丝毫寒伧之气。朱耷为何号称八大山人,据陈鼎《八大山人传》中解释:“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我们不得不佩服八大的自信,尽管自信中夹杂着一丝孤傲的情绪。八大书法字型奇古简约,有一种凝炼旷达之美,不近半点尘俗。“采药逢仙岛,寻真遇九仙。”用笔似怀素,遒劲挺拔或谓过之,笔劲古秀圆厚,气息幽邃,筋丰骨润。清人曾熙论八大书法:“至其圆满之中,天机浑浩,无意求工,而自到妙处,此所以过人也。” 

    八大的书法按照先后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从董其昌入手,兼师唐宋诸家;中期上溯魏晋,深得二王精髓;晚期涉猎极广,师法怀素、李北海和黄鲁直,熔铸古今,自成一家,已臻炉火纯青之境,“晋人之远,宋人之率,唐人之润,兼而有之。”八大书法结体奇崛,气度超凡。用笔如金刚杵,神奇变化,独竖一帜,世称八大体。故八大作书以奇胜、以简胜,的确是“愈简愈远,愈淡愈真”。此乃雪个精神,后人有学八大者,非字形不似,而是无八大寥廓的胸襟和高洁的品格。

    (作者工作单位: 哈尔滨师大呼兰学院艺术系)

丁亚忠泼墨山水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