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维舟 | 为什么新词是你爸妈的天敌

 冰欣书屋 2016-04-17

文 | 维舟

[嗜书成瘾的专栏作家]

自两三年前上网之后,岳母经常被网上层出不穷的新词所困扰。

夹杂着外语的那些(诸如“笑cry”、“抖S”)固然看不懂,有些看着是汉字,意思却不明白(比如“闹太套”、“图样图森破”、“中二”、“腹黑”、“霓虹国”)。

还有一些大致能明白是谐音(“骚年”、“妹纸”、“为毛”、“乃们”、“小公举”),但却不明白为什么不好好说话,非要这样,而且居然如此流行。

从那一代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来说,这些新词都是不合词语规范的,甚至莫名其妙,不免就会将这些看作是一团乌七八糟的火星文,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污染”。

然而任何一种语言除非死亡,它都会不断地生长,总有新的词出现,而不再使用的旧词则逐渐消逝,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当下涌现的大量新词,正表明这种语言的活跃和再生能力,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许多人在意的只是这些新词有点不够规范而已,问题在于:这一点到底是否重要?

很多词语都来路不明,在俚俗语中这种现象更为常见。

美式英语中常用的“OK”、“bullshit”之类词语,迄今也没人说得清楚是怎么来的、又为什么用在口语中表现如今大家所知的这层意思,它们看起来也都不甚“雅观”(“bullshit”大概是淑女们说不出口的),然而这并不能阻止它们的流行。

之前在汉语中也有过类似的现象,新词语往往不守规范。

/中日文化有很多相通处/

晚清时随着国门大开,大量日语翻译的新词涌入通商口岸,出现在报刊和知识分子日常谈话中,这使得一些老成的保守派大为不满。

张之洞特地写了一首诗来嘲讽“新进少年”满口“新名词”的现象,直到幕僚提醒他:“名词”一词本身,就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新词(后来他把名词称之为日本土语)。

/清末妓女/

1978年改革开放后,也有一些语言学家不满于当时不规范的新词,比如,“酷”这个词用以对译cool是不合汉语规范的,而“跳槽”一词在明清时代原本指妓女换相好,从词源本义来说,它的出身实在卑微龌龊,用于描述“换工作”实在不雅。

然而尽管有这样的批评和抨击,这些词却仍然存活了下来,说到底,语言自身并不寻求纯洁或正确,它只是整个社会所约定俗成的而已。

其实我们现在惯用的一些字词,如果细究根源,其实是错的,比如“骗”明明是一个语言上的行为,但它却不是言字旁而是马字旁。

“观音”一词也是错误的译法(正确的译法是“观自在”),但我们一旦约定俗成,这并不会妨碍人们正确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在现代民族主义兴起后,许多国家兴起了一种新的运动,想设法把本国语言中的“外来影响”清除出去。

在墨索里尼当政时期,执政党的秘书长斯塔拉切推行“纯化”意大利文化的运动,其中就包括打击外来词,像英文的“hotel”,他坚持认为爱国的意大利公民得用albergo一词取而代之,被作家普里莫·莱维嘲讽为“做法愚蠢之极”。

/作家普里莫·莱维/

印度在1948年独立之后,也立法规定了印地语的净化版本,把里面的波斯语和乌尔都语词汇都去除掉。

幸好,中国并未进行过类似的运动,虽然中国人长期抱有反日情绪,但如果把引入汉语的日文词去掉,我们很可能都无法说话了——试想想,如果把“社会”、“经济”、“环境”这些词都去掉,你拿什么来表示同样的意思?

作为一种相对孤立的文明的语言,中文里的外来词比例其实是非常之低的,而且中国人在传统上更习惯于意译而非音译(比如音译的“烟士披里纯”就竞争不过意译的“灵感”)。

以至于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文里才逐渐出现了一些惯用的英文词(比如VCD、GDP、WTO),但那种夹杂着汉英语(“笑cry”)和日文音译及英语词源的(“抖S”)则是在网络时代才出现的新现象。

/笑cry/

话说回来,如果不是有了网络这个新的载体,这些俚俗的用词也很难出现在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上,就算被接受也肯定要花费很长时间。

很多新词不被接受,大多要么是因为“血统不正”,夹杂着外来语而被一些纯净文化的捍卫者所敌视;要么就是因为“来路不正”,出身卑微又不合乎现有的词语规范或正式结构。

但现实一再证明,要想与这种现象斗争却是极其困难的。

/法国前任文化部长支持使用外来语/

三年前,法国文化部曾为了“净化法语”而宣布禁用“e-mail”一词,为了阻止英语词侵蚀法语,他们要求人们改用法语的合成词“Courriel”(courrier electronique,即法语“电子邮件”的缩写)。

法国甚至还曾在1994年下令把那些在广告中使用“英法混合语”的人送进监狱,但几次三番下来,还能未能阻止这些流行语的传播。

相比起来,英语在这方面要豁达得多,汉语的“炒杂碎”(chop suey)、印地语的“苦力”(coolie),乃至现在大量盛行的网络缩略词和表情符(如用“u2”表示you too,以及lol表示表情),都大行其道而无人下令严禁这些“不规范”的现象。

历史上许多刚出现时被认为是鄙俗或不规范的词语,到后来被社会所采纳之后,也就没人在意它们的“出身”了。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或许得承认,现在这些新词爆发的现象,其实倒是好事。这本来就是社会文化活跃的表征,只不过网络大大推动了这些词汇的形成和传播。

/二次元文化/

事实上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发生剧变的时代里,竟然没有涌现出什么新词来描述种种新现象。既然这样,我们不如坦率地拥抱它,而不必过分计较“规范”,毕竟“规范”也是人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