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

 高山仙人掌 2016-04-17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

 

    四十一  射柳(辽)

    端午祈雨置天棚,乐园东南柳色青。分朋赛射柔条断,赢得神箭誉满营。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
    《辽史·礼志》载:契丹族为祈雨,进行射柳活动。先置百柱天棚,后奠先帝。皇帝、亲王、宰执依次射柳;败者向胜者进酒。第二天植柳天棚东南,子弟射柳三日。雨下,赐赏。后金代、明代皆有射柳之俗。直到清朝中叶,这项活动才渐渐消失。

 

    四十二  饮菖蒲酒(明)

    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
    端午节饮菖蒲酒是为辟邪禳毒,久服可祛病强身。《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菖蒲又称‘剑水草’,生于水滨。制成菖蒲酒,具有性温味辛特点。对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寿。古代认为五月是“恶月”,《荆楚岁时记》有“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的记载。既是“恶月”,便要寻求辟恶祛邪毒的方法。到了宋代,名贵药材菖蒲被道家视为“辟邪之物”,故明清之际,饮菖蒲酒辟邪的风气大为盛行。

 

    四十三   挂钟馗(清)

    终南进士舞龙泉,端午时节壁上悬。仗君辟邪歼群丑,免得鬼魅扰人间。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
    《事物纪原》中说:唐明皇梦小鬼喧扰,有大鬼捉小鬼食之。问为谁,对曰:终南进士钟馗也。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誓除天下虚耗妖孽。明皇乃召吴道子画钟馗像供之。后民间亦多供奉。《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四十四  晒书翻经(金)

    三伏朝爽晒书篇,庵院翻经结善缘。近事信女乐相助,愿修来世福寿全。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
    魏晋时代在七月七日晒书,后改为六月六日三伏时晒书。《燕京岁时记》:“京师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

 

    四十五   蛛丝乞巧(唐) 

    七夕织女赐新妆,挑来蛛丝盒中藏。明朝结成玲珑网,试比阿谁称巧娘。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即指一种小蜘蛛。宋代《东京梦华录》:“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就是七夕这天,女孩子们拿蜘蛛丝当彩线玩儿。

 

    四十六   穿针比巧(宋)

    供果焚香祝新秋,庭中比巧月如钩。年年闺阁乞织女,男儿何曾求牵牛。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
    周处《风土记》云:“七月七日,其夜洒扫庭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即牵牛也)织女。”穿针乞巧者,或穿七孔针,或穿九孔针,用一根彩线连续穿过为巧。《醉翁谈录》:“其实此针不可用也,针褊而孔大。”有聊胜于无聊吧。

 

    四十七   丢巧针(清)  

    佳节女儿约诸邻,迭将水碗丢巧针。日光照得龙梭影,绣出鸳鸯如意君。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

    《燕京岁时记》:“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或名丢巧针,这多少有些占卜算卦的意思了。

 

    四十八   供摩侯罗(宋)

    捏塑彩画一团泥,妆点金珠配华衣。小儿把玩得笑乐,少妇供养盼良嗣。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
    唐﹑宋﹑元习俗﹐用土﹑木﹑蜡等制成的婴孩形玩具。一般在七夕时用,为送子祥物。《东京梦华录》载:“摩侯罗惟苏州者极巧,木渎袁家所制益精。”宋代苏州虎丘有玩具市场,被称为“虎丘耍货”,包括泥娃娃、泥美人,彩画鲜妍,制作精良。杭州西湖玩具,被称为“湖上土仪”,有泥孩儿、莺歌、花湖船等。《梦粱录》载:“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叫摩睺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

 

    四十九   拜魁星(清)

   七夕女儿祝织女,男士庙中拜魁星。佑我科举登榜首,供神猪头代三牲。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
    传说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闽东一带,“七夕”这晚,天井里摆上“拜织女”、“拜魁星”两张香案,仕女聚会一堂忙于拜织女,而男子则忙于屠羊(公羊,留须带角)祭魁星,魁星为点取状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举高中。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五十   盂兰盆道场(元)

    道场超度安亡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庆赞中元贴门首,酒海肉山飨活人。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
    每年七月十五日。道家称为“中元节”,佛家为“盂兰盆节”,在民间又称“鬼节”。《梦粱录》:“七月十五日,一应大小僧尼寺院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周圆之日。其日,……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饭僧荐悼,或拔孤魂。僧寺亦于此日建盂兰盆会,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盂兰”是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为梵语音译,意为“解倒悬”。通常在道场还设有孤棚,离地六尺,广有十五六平方米,各家施舍之三牲、五牲、山珍海味等摆列其上,并插有“普醴阴光”、“甘露门开”等小旗。在放焰口仪式完毕,群众竞抢祭品,谓之“抢孤”。得到之小旗,被视为出海之护身符。一般人都认为,七月十四是鬼门大开的日子,因此都极少出夜门。事实上,七月十四的午夜,即七月十五的十二点之前,鬼门是从大开到关上。古籍记载,这个时候,应该是游荡人间的鬼魂回归地府的最后限期。鬼门正式大开的日子,应该是农历的七月初二。这一晚,全球所有城市的九个至阴大穴就会打开,所有鬼魂就可以自由出入,享受人间为他们而准备的供品,一直到七月十五凌晨十二点前。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也就是人日之后的那天才再有十四天的机会等到鬼门再开一次,让鬼魂再次游历人间。大概这两次鬼门大开,就是地府的寒暑两个假期吧。

 

    五十一   放湖灯(明)

    轻舟荡漾玉波澄,中元盂兰放湖灯,梵呗伴得笙管韵,古寺东山月又升。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   

    中元节有放湖灯之习俗,此俗在宋已有之,但当时是“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扬州画舫录》:“放荷花灯,中夜开船,张灯如元夕,谓之盂兰盆会。盖江南中元节,每多妇女买舟作盂兰放焰口,燃灯水面,以赌胜负。”《燕京岁时记》:“至中元日,例有盂兰盆会,扮演秧歌、狮子诸杂技。晚间,沿河燃灯,谓之放河灯。”湖灯,即在小板上用彩纸做成荷花状,中点蜡烛,又称“水旱灯”。传说水上放灯是为亡魂引路,与上元在陆上张灯有别。

 

    五十二  荷叶灯(清)
    月到中元照衢明,小儿竞擎荷叶灯。成群结伴游巷陌,银花万点似火城。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

    把一张荷叶连柄摘下,在荷叶中心连着叶柄的地方穿一个小孔,插上一支点燃的蜡烛,也有的把短柄荷叶倒扣在头上,在叶柄末端的小孔中插上点燃的蜡烛。这样就可以用空闲的双手牵着弟弟或妹妹;或者敲锣打鼓,或者放鞭炮。中秋节的晚上,孩子们带着荷叶灯周游大街小巷,往往要玩到深夜才散。《燕京岁时记》:“中元黄昏以后,街巷儿童以荷叶燃灯,沿街唱曰:‘荷叶灯,荷叶灯,今日点了明日扔。’又以青蒿粘香而燃之,恍如万点流萤,谓之蒿子灯。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纸制成莲花、莲叶、花篮、鹤鹭之形,谓之莲花灯。”《日下旧闻考》:“荷叶灯之制,自元明以来即有之,今尚沿其旧也。”

    五十三   鸡冠花供祖(清)

    供祖瓶插鸡冠花,一时风靡满京华。只缘物稀价腾贵,移种四郊入农家。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
      以鸡冠花供祖,在宋代已风行。《东京梦华录》:“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十五日供养祖先索食。”《梦粱录》载:“南宋同,此习迄清代仍存。”《枫窗小牍》:“鸡冠花汴中谓之洗手花,中元节前,儿童唱卖以供祖先。”另有祭祖节,在十月初一日。

 

    五十四   新妇不跪(唐)

    并蒂莲花两相偎,红毡展地迎亲回。新妇不拜新郎拜,感谢天公为良媒。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
      唐代结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风俗。最明显的形象证明,即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二窟 (又有记为四七三窟者) 晚唐的《婚礼图》,“礼堂”用步幛遮之,新娘立右,新郎跪左;新郎旁一人司仪。宴席设在对面一大棚之内,长案陈列美食,来贺男女嘉宾分两侧而坐。据《寄园寄所寄》引《渤海国记》云:“古者男女皆跪,男跪尚左手,女跪尚右手,以此为例。自唐武后尊妇人,始易令拜而不屈膝。”

 

    五十五   展示嫁妆(清)

    婚礼前夕显嫁妆,衣箱镜奁付杠房。双抬单顶沿街过,羡煞蓬门绮罗香!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
    北京婚礼之前,展示嫁妆。较富裕人家,雇杠房由双人抬箱笼等物,多者可十抬至数十抬,以显豪富。一般人家送嫁妆,则雇用一人扛之,因低头承扛箱瓶、镜奁等物,北京方言称为“窝脖儿”。袁枚《嫁妆词》云:“东家嫁女儿,珠翠盈千箱;道路多侧目,门阁生辉光。……西家嫁女儿,荆苕与布裙;奴婢嗤其陋,戚里嫌其贫。”

 

    五十六    抓周啐(宋) 

    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原是大人情愿事,今番却令婴儿求。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

   东京梦华录》:“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 ’。至来岁生日,谓之‘周 ’,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筹秤、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 ’。”《梦粱录》:“生儿至来岁得周,名曰周啐。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炳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谓之‘拈周试啐’,其日诸亲馈送,开筵以待亲朋。”

 

    五十七   货郎担(金)

    鼗鼓街头摇丁东,无须竭力叫卖声。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
    《货郎担图》在宋人绘画中有数幅。《清明上河图》中即有两架货郎担子;金代有《乾坤一担图》,明代也有《货郎担图》。《梦粱录》中所记挑担卖物者种类甚多:“并挑担卖油,卖油苕、扫帚……瓜、茄、菜蔬等物。”属生菜类;“又有铙子、木梳……与各色麻线、鞋面、领子、脚带、粉心、合粉、胭脂等物。”属小百货类;“又有挑担抬盘架,买卖江鱼、石首……河蟹、河虾、田鸡等物。”属水产品类;以及卖熟食、花草、糖果、玩具等,都有挑贩,“并于小街后巷叫卖。”一般称货郎担,主要指卖小百货之货郎。

 

    五十八   磨镜(明)

    云想衣裳花想容,宝镜绰约映春风。难见庐山真面目,拨雾还赖老磨工。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
    古代用铜镜照面,用久则不明,需倩工磨之。如遇喜事,为使镜面光洁,也要磨之,《梦粱录》即载有:“修磨刀剪、磨镜,时时有盘街者,便可唤之。”与现今磨刀工相似。

 

    五十九   子弟书(清)

    太平歌词子弟书,开篇妙语似连珠。单弦牌曲八角鼓,风送时调满京都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
    清代初期,出征的八旗子弟采用俗曲、巫歌等曲调,填词演唱。传说乾隆时凯旋的阿桂部军士即用八角鼓击节,演唱这些俗曲以颂武功,又传说军士乘骑入京,以鞭击镫,边行边唱天下太平,谓为太平歌词,京城为之轰动。后以此八旗子弟军乐为基础,形成以八角鼓伴奏的说唱形式“八旗子弟书”。八角鼓为满族乐器,传说由八旗的八位首领各献一块好木料镶嵌而成。李镛在顾琳《书词绪论》序中说:“辛亥夏(乾隆五十六年)旋都门,得闻所谓子弟书者。”《天咫偶闻》:“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轫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有东城调、西城调之分。”子弟书在文人参与下,提高其艺术含金量,创作许多曲目。清末,子弟书由盛转衰,其曲本被北方各种大鼓所采用;部分曲调亦被借鉴和吸收;有的曲牌仍保留在单弦唱腔之中。

 

    六十   酒楼唱曲(金)

    路歧天涯沦落人,酒楼赶座唱清音。不入勾栏打野呵,瞽女弹词说陶真。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41-60)
    耐得翁《都城纪胜》:“诸色路歧人在此作场。”路歧人指歌唱卖艺者。《武林旧事》云:或有路歧,不入勾栏,只在耍场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即露天卖艺,或称“打野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