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章太极与宇宙第一节:中国...

 青莲花星 2016-04-17
天篇:星球的诞生与成长
第一章、太极与宇宙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宇宙本体论
宇宙是如何生成的?中国古人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从星球的诞生到物质粒子的产生,是自上而下地从宇宙的本原上展开探讨。
在远古时代,人类进化到智人初期,他们除了要适应周围不断发生的变化以外,他们也不断地会想到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和其它物种不同?我们与其它物种的区别是什么?我们生存的大地上这许许多多的物质又会从那里来?当他们抬头观天时,又会问道:我们的上方有太阳,有月亮,还有那么多数不清的星星,这些东西又是从那里来?它们与我们所在的大地有什么不同?
经过以万年计算的历史长河,他们上观天文,俯察大地,通过自身的感受,他们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感悟——虽然我们与周围的万物外表有所不同,但在本源上我们与周围的一切又是相通的,本质上又有共同的根,这就是中国从古人至今的天、地、人一体的宇宙观。
天地人也称三才,从外观看三者完全不同,但中国古人认为形成三者的因却是相同的,天地人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生生息息循环不止。
天地人的天,在古人的观念中即是大地以外的星球,是整个宇宙,宇宙即时空——空间和时间,虽然宇宙中的星球在短时间内看起来是不变的,但他们与人一样也有生的问题,也有死的问题,只不过它们的生死周期比人类大亿倍以上罢了,但总的来说还是生息不止的循环演变。一个星球的死亡,则是另一个星球生成的开始,无数的星球也像人一样有生有死,永无停息,这样才有了人们所看到的天空。
同样,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它只是宇宙中的一员,它也会像人一样存在一个生死问题。那么,首先要思考的是生的问题,我们的大地有高山,有河流,有植物,有动物还有人类,而每一个物种都是由物质组成的,而这些物质又是如何生成的呢?这就不能不使古人去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古人的探讨经过了上下几千年的努力。
相传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得河图而画出八卦①注,黄帝轩辕(也有说大禹)得洛书而创造了阴阳五行学说,同时也开创了针对人体疾病防治的中医学,后又经过长期的探讨,古人写出了《连山》、《归藏》,对探讨有了一个初步总结,但可惜的是,此两本书已在古代失传。直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文王,才写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
河图与洛书是古人对宇宙中物质生
成方式的描述,由于当初还没有文字,古人只能以图的形式表达思想。河图和洛书虽然是两种有差异的图示表达方式,但二者所要表达的事物却是一样的,它们都要表达出宇宙间物质是如何产生的,在产生时的顺序和产生这些物质的五行原理。河图、洛书的理论相当于现代物理学中的弦理论,而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理论,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伏羲从河图理论中总结出宇宙运行的七大法则,将这些法则用八卦符号的形式记录下来。而神龙将洛书的五行原理应用于人体的理论,从一开始就引导出中国古人的天、地、人一体的宇宙本体观念。
八卦源于河图洛书,但又是对河图洛书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八卦用符号的变化和数字关系不但总结出宇宙本体理论,而且还将宇宙运行中总的法则、总规律融合在这些符号组成的图中,就是目前统领世界的现代科学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研讨到最终也不会逃脱出八卦符号所表达的总原则。由于河图、洛书和八卦原理建立了宇宙生成过程的详细理论。中国古人从一开始就树立了宇宙自生的理论学说,从而在中国避免了神创学说的产生,所以说中国人自古就是无神论者。
①注:此文所论述的八卦是指从物理,化学方面阐述物质原理的“理学”八卦,它不同于目前社会上普遍认为的用于占卜的八卦.以后所述均如此.
远古时期由初始的无文字到后来有甲骨文,但甲骨文由于不能被成篇的编辑和当时难以保存,使得早期中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探讨只能依靠口头流传。口头流传又使整个理论出现了分散性,但总的框架和理论主线又得以保留。
文王写《周易》,他只是对八卦及其学说中的一个方面做了文字记载及说明。从文王的《周易》来看似乎是一部占卜之书,虽说《周易》没有全面记录古时以来人们对天地人之道探讨的全部内容,但他究竟将八卦符号完整的记录了下来。后人说文王将伏羲的三层八卦重叠后变为六十四卦,究竟是文王自己的创造,还是远古以来就有这六十四卦,因远古时代中国的文字是甲骨文,较难成篇保存,再加上《连山》、《归藏》的失传,使这一问题显得难以认定。我们说任何一个理论的创立,它都是在前面理论探讨基础上的总结提高。笔者认为,文王的《周易》是对八卦学说中事物的变化规律用占卜方面的文字来总结说明。因为在文王之前,中国先民们为求得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和发展,占巫术等已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了。
又经过了几百年,到了春秋时代,此时中国的文字已基本丰富,竹简与锦帛的书写已较普遍,这就促进了人们对理论研究的传递。春秋时期学术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昌盛时期,而对于宇宙观的论述上,最有代表的人物莫过于老子和孔子。
老子论述宇宙虽然未提河图、洛书、八卦和《周易》,而完全是以自己的语言来阐述他对世界的看法,但老子在周朝末期做过管理图书的官,所以他的思想必定受到自伏羲以来的中国古代天地人本体理论的影响,老子的最主要理论有关是宇宙诞生的理论,最大特点是他指出了宇宙之所以会从无到有,是因为宇宙间有一种可称其为“道”的东西存在,并且将“道”的基本法则和运行规律形象地予以表达。
老子在《道德经》一开始就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他首先指出了宇宙间的物质是从无到有的,而这个从无到有是分为无形和有形的两个阶段。老子的论点对应了河图与洛书理论中的生数与成数的论点,是对远古理论的进一步论证。
道为何物,从何而来,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写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论述将远古的宇宙本体论用更清晰的语言,用更形象的文字表述出来。他讲述了造成宇宙万物的本因——他称之为道的东西,接着又总结出了道的基本法则及其管控下的自然运行规律,更将道与天、地、人的关系给予了确切的定位。老子的理论以自然为根,不但天地万物生于自然,而且天地万物的运行和发展也完全顺从于自然,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应遵从的自然规律。
孔子的最大贡献就是写了《易传》。他是在《周易》的基础上,对八卦做了哲学上的注解,《易传》与《周易》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易传》的前半部分主要记载了人们对《易》的各种内容的传说,《易传》的后半部分主要简述的是哲学思想,是对前几千年中国远古时代的宇宙观的总结。而老子的论述则是用自身的感悟对几千年来古人对宇宙间一些原则和规律的总结和深入探讨。
孔子的思想主要是人与天的关系,他着重阐明人的思想行为与天的统一性,由天意而至人道。但另一方面也记述了古人对宇宙产生过程的理论,他在《系词传》中写道:“事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的大极也就是太极,有极大极深之意,也有始祖之意,孔子此言应该与文王的《周易》无关,他在对古人的宇宙观简述中含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个方面是对宇宙及物质成因的简述,表明宇宙从太极开始,产生两仪,而两仪的发展产生了四象,由四象组成了八卦,这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式的有始有终的生成过程,它完全符合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成规律;另一方面他要讲的是这种万物生成过程的金字塔式原则,孔子在这里讲的吉凶,不是占卜中的吉凶,而是用吉凶代表了相对变化,八卦决定了事物的变化原则,而由于有了变化才能有万物生长。人的行为应遵循这一万物生成过程的原则,顺从天意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里也隐含了万物生成有一个主导性的东西,它不但能生成物质,它还在万物生成以后指导着物质组合及万物的运转。在孔子的其它著作中,他都是以这一观点来表明自己的思想。对于这一指导万物运行规律的无形之物,认为它不仅创造了宇宙,而且还主宰着宇宙间一切自然规则的产生和相互转化,它就是至高无上的天。
孔子在《系词上传》中的诸多言论,从书写形式上看应该是在自己周游列国时,对听到的民间传说的一种记述,这中间很有可能包括了夏商时期失传的《连山》和《归藏》的众多内容,因为他对更多的理论采用的是没有详细解释和说明的记述形式,这也是孔子的伟大功绩,他将远古以来有关八卦和《易》的理论传说用文字记载了下来,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老子在总结古人理论方面,也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他认为指导万物的道是宇宙的本始之原,他认为产生宇宙万物的太极之前是无极(后人也有称太虚的),在太极形成之前,宇宙空无一物,但却有道的存在。道使宇宙处于混浊状态而成为太极,宇宙中的万物都是有始有终反复循环生成的,但“道”却是永恒的。道的含意是极大极深的,他称之为“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道的含义是语言和文字完全无法表达的,道代表的是宇宙的本意,宇宙万物均按道的旨意发展,所以人应该遵从道的旨意,人的意志应服从道的德行。老子道德经的一条主线,就是按产生宇宙的道的本性而展开人的德性的讨论。老子观点的另一个方面,他也陈述了宇宙物质的生成过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里,老子的一、二、三是指三个步骤或过程,他所表达的意思是太极生两仪这是第一步,两仪生成四象这是第二步,四象生成八卦这是第三步,八卦最后生成万物。虽然老子没有讲两仪、四象、八卦,但他与孔子都是对前人思想理论的总结,所以他只用一、二、三的生成步骤来表示。但他更明确指出经过三个步骤以后形成的是万物,这是单纯指物质生成过程而言的,更直接也更明了。
长期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就流传着儒道不分家之说,这正是儒家和道家关于自古以来中国古人的宇宙本体论的一致性,对同样流传着医与《易》同源的说法,也表明了中国古代以宇宙本体论做为最根本的理论,中国文化中的一切东西都是在这种理论下发展的。
春秋以至战国,又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古人的思想理论在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思想影响下,尤其是各家弟子的传承与发展下,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已进一步扎实,讨论的面更广、度更深。虽然战国时期的战乱对学术研究的发展有一定的干扰和阻滞,但中华文化的发展步伐却仍然在大范围内向前推进。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统治的稳固,却采取了“樊书坑儒”的悲惨手段,除农、医等一些生产书籍和一些不影响他对政权统治的书籍外,其它书籍一概焚毁。这是中华民族学术思想的一大灾难,它对中国学术研究的影响是深远的,因许多文献资料被毁灭而影响了后续的进展速度,《易经》因被认为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
虽然秦始皇的樊书坑儒使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几乎被毁灭,但好在秦朝的破坏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到了汉初,学术研究又一次的复苏。中华文化像一棵参天大树,秦始皇只能砍掉树身,而这一文化几千年的根是无法被挖掉的。在战乱时期,人们从仅存书籍和传说中,在记忆的基础上再次掀起了学术探讨的高潮,汉、晋、隋、唐时期的各种学派,他们都从各自的认识角度去研讨上古时期的宇宙本体论,各个学派都想弄清楚宇宙本体论的全部含义。直到宋代,学术研究的发展到了更深入的一步,此时,古人的宇宙观及其理论已发展到各个层面,学术的深入探讨产生了分枝,一部分是以传说中的河图、洛书以及《周易》内容发展起的实用主义的术数派;一部分是在《易经》、老庄哲学和禅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化统一理论的义理派。同时其它哲学和医学仍然都在各自发展,使中华文化这棵大树更加枝繁叶茂。但无论后来的各项文化怎样发展,但都离不开上古时期关于天地人一体及其太极——八卦理论这个总根。
从唐代开始到宋代的义理派的研究深度来看,已形成了近似于现代科学还原论方式的研讨。他们对太极、两仪的研讨,已进入到精神和物质结合方面,认为古人的两仪是指理和气。特别是宋代的程尹川和以后的朱熹、邵雍等人,更将古人的思想总结为宇宙生成的本体论。认为太极分化出的两仪形成了精神的理和物质的元气,理是主导,气是从属,理气均属于形而上阶段,而且理在指导气生成形而下的物质后又寓于物质之中,将中国古代的语言用词与当时人们习惯用语结合起来,用象和数的观念明确提出了物质与精神二元共生的宇宙本体论科学思想。
在宋代,出现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太极图和太极八卦图(也称八卦图)。它是自古以来的研究者们根据远古人对太极、八卦及河图洛书的内容进行总结后,根据八卦理论以及古人的先天太极图绘制而成的。它用一幅图形,全面地概括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精髓——对宇宙法则的总结,它全方位地包含了宇宙间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幅宇宙全息图。古人研究的太极与八卦,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认为属于中国的哲学甚至玄学的范围,有些人更将其视为封建迷信。它到底有没有现代还原论的自然科学的内容?这就是本书将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中国古人的一整套宇宙本体论理论由于没有与现实中的物质相联系,所以让人们无法理解它的实际意义。虽然人们知道它对现实生活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但却没有了解到它的核心对宇宙中具体事物的所指,这样就造成几千年来人们对“天”的朦胧感觉,也使得这套理论被一些人看成玄学。
为了使现代人能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科学与现代科学的同一性质,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楚中国古人看问题的视角,明白了中国古人站在那个角度看问题,也就容易将中国古代的科学与现代科学进行对比。
我们首先要提示一下太极是什么,它在那里?中国古人说的太极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星球的星核,星球是由星核不断产生的物质而逐渐堆积长大的,对地球而言它就是地核,太极是三维的球体形状,千万不要按照太极图的平面来想象,读者一定要清楚地记住这一点。明白了太极的现实地位,这样就便于我们将中国古人的宇宙本体理论与现代科学探讨的宇宙产生过程相联系,更容易弄明白地球上从粒子产生的源头开始到原子组合及万物生成的详细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