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点文章】李瑞杰: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探讨

 曹娥江 2016-04-18
引言 

  2015年8月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 [1]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估计全国有2.9亿,其中高血压2.7亿,心肌梗死250万,心力衰竭450万。每5个成人中有1人患心血管病。 

  目前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首要死亡原因。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心血管病占居民疾病死因构成在农村为44.8%,在城市为41.9%,居各种疾病之首。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死亡率的上升主要是由于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死亡上升所致,男性的年增长率为5.00%,女性为3.65%。 

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情况 

1.高血压 

  心血管病的发病及死亡与危险因素的流行密切相关。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重要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据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部分的结果显示,中国每年由于血压升高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高达200万,每年直接医疗费用达366亿元。 

2.吸烟 

  目前15岁以上总吸烟人数3.56亿,被动吸烟者7.38亿。近年来,人群戒烟率虽略有增加,但控烟任务依旧艰巨。吸烟和被动吸烟者心血管病发病与死亡风险增加。吸烟是急性冠心病事件、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9.9%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和11%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事件归因于吸烟。戒烟显著减少死亡风险。 

3.血脂异常 

  2010年全国调查显示,18岁以上男性、女性TC ≥ 6.22mmol/L的患病率分别为3.4%和3.2%,TG ≥ 2.26mmol/L的患病率分别为13.8%和8.6%。2011年中国血脂异常患者管理和胆固醇达标情况调查的12040血脂异常患者中,39%的患者接受降脂治疗,其中大多数使用他汀类药物。LDL-L的达标率仅为25.8%。 

4.糖尿病 

  糖尿病也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影响因素,1999年调查表明中国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约为9%,2010年为11.6%,成人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50%,但我们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延缓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的发展。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20年随访结果表明,生活方式干预组在积极干预6年期间,糖尿病发病率降低51%(43% vs 66%),甚至在干预结束后的十余年中,治疗组的发病率仍低于对照组(80% vs 93%),而且生活方式干预累计减少了患者的心血管及全因死亡率。 

5.超重、肥胖 

  研究发现,城乡居民超重比例约为30%,肥胖比例约为12%,这类人群都是潜在的心血管病易发群体。数据还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腰围≥90 cm(中心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率为78%,腰围在<90 cm者的患病率则明显降低;女性腰围≥85 cm(中心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也明显较高。 

6.体力活动不足 

  1.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结果显示,18 - 49岁居民体力活动量明显下降趋势,与1997年相比,2009年男、女总体体力活动量分别下降29%和38%。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表明,成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率仅为11.9%,青壮年人群(25 - 44岁)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低于其他年龄组。 

  2.体力活动量与体重指数、腰围和体脂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体力活动不足者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基线体育锻炼量与总死亡和心血管死亡呈显著负相关。 

7.不合理膳食 

  1.CHNS显示,居民总能量摄入呈下降趋势,但一些膳食特点明显不利于心血管病的预防,如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减少,脂肪供能比呈明显上升趋势,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明显增加。钙的摄入量虽有增加,但平均摄入量也仅达到推荐量的一半左右。食盐摄入大大超标,蔬菜水果摄入减少,维生素C摄入不足。 

  2.INTERHEART China研究显示,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膳食评分高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较小;而脂肪和蛋白质膳食评分高者罹患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 

8.代谢综合征 

  2002年CHNS表明,依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和美国ATP III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中国18岁以上成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分别为6.6%和13.8%。 


部分心血管病治疗情况

  近年来,PCI治疗例数快速增加,2013年时已超过45万例,2014年达到50万例,PCI例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013年我国起搏器植入量达5万余例,呈递增趋势;2013年国内ICD植入例数为1903例,射频消融治疗达8345例,心血管外科手术总数达20万余例,其中体外循环术占16万左右。 

  心脑血管病住院费用 

  心脑血管病住院总费用和次均费用逐年上升,2013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总费用为114.7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33.46%。次均住院费用为23236.1元,年均增长速度为8.67%。 

  面对众多的心血管病急性发病和PCI后患者,目前我们重点关注发病急性期的抢救与治疗,对于发病前预防以及发病后康复不够重视,导致大量发病后患者得不到进一步的医学指导,从而反复发病、反复住院,重复冠状动脉造影与血运重建,医疗开支不堪重负。因此,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在中国势在必行。 

  心脏康复的概念与历史 

  心脏康复是指应用多种协同的、有目的的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指导饮食、指导生活习惯、规律服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和接受健康教育等,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并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心脏康复是心脏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2]。 

  20世纪40年代,Levin和Lown提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活动疗法,对急性心脏病患者长期严格卧床的传统观点提出了疑问。到了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进行了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早期下床行走活动,以及对出院前患者进行危险性分级或低水平运动试验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此类活动能够使多数患者不同程度的受益,与以往长期绝对卧床者比较,精神、体力恢复得更好且并发症更少[3-5]。因此,20世纪70年代心脏康复医学的发展被称为心血管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综合性的心脏康复方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形成,并逐渐成为了国际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心脏康复的研究成果

  国际心脏康复体系发展已有50年历史,现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1994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制订了心脏康复计划(Cardiac Rehabilitation Programs)。发达国家冠心病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得益于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康复与二级预防已经成为决定医疗质量及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2]。 

  心脏康复的益处已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20世纪80年代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明,心脏康复能够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率8%-37%和心血管死亡率7%-38%[6-7];另有大量研究证实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8]、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9]、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10-11]、心脏瓣膜置换或修复术后以及心脏移植术后患者[12-15]可从心脏康复项目中获益。大量研究还显示心脏康复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程[16-19],降低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和住院率,接受心脏康复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年内猝死风险降低45%[18-20]。美国一项对60万例老年住院的冠心病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PCI或CABG)5年随访的研究发现,心脏康复组患者5年病死率较非心脏康复组患者减少21%-34%,并且不论康复次数的多少均可获益,其中高康复次数(25次以上)组降低34%,低康复次数(1-24次)组降低21%,效果与心血管病预防用药(如他汀类药物或β受体阻滞剂)相当,而费用显著低于预防用药[21]   


国际心脏康复的实践经验 

  国外心脏康复经过50年的发展,康复人群由以往的较年轻、需重返工作者、或心脏手术后患者,扩大为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脏外科或其他治疗(冠状动脉搭桥、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或瓣膜置换术)患者。国际心脏康复的主要研究包括:心脏康复内容,心脏康复分期与内容等。 

  心脏康复内容: 

  心脏康复的具体内容包括:(1)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包括指导患者戒烟、合理饮食、科学的运动以及睡眠管理。 (2)双心健康:注重患者心脏功能康复和心理健康的恢复。(3)循证用药:心脏康复必须建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因此根据指南循证规范用药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4)生活质量的评估与改善:生活质量评估与改善也是心脏康复的组成部分。心脏康复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尽可能的恢复到正常或者接近正常的生活质量水平。(5)职业康复:心脏康复的最终目标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同归社会。患者病后能不能回归社会,继续从事他以前的工作或病后力所能及的工作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心脏康复分期与内容

  心脏康复分为3期,即院内康复期、院外早期康复或门诊康复期、院外长期康复期。 

  第Ⅰ期(院内康复期)。 

  为住院期患者提供康复和预防服务。本期康复目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日常生活及运动能力的恢复,增加患者自信心,减少心理痛苦,减少再住院;避免卧床带来的不利影响(如运动耐量减退、低血容量、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提醒戒烟并为Ⅱ期康复提供全面完整的病情信息和准备。 

  内容包括:患者早期病情评估、教育、运动康复及日常生活指导、出院计划。 

  第Ⅱ期 (院外早期康复或门诊康复期)。 

  一般在出院后1-6个月进行。与第I期康复不同,除了患者评估、患者教育、日常活动指导、心理支持外,这期康复计划增加了每周3—5次心电和血压监护下的中等强度运动,包括有氧运动、阻抗运动及柔韧性训练等。每次持续30~90 min,共3个月左右。推荐运动康复次数为36次,不低于25次。Ⅱ期康复为心脏康复的核心阶段,既是I期康复的延续,也是Ⅲ期康复的基础。 

  第Ⅲ期(院外长期康复)。 

  也称社区或家庭康复期。为心血管事件1年后的院外患者提供预防和康复服务,是第Ⅱ期康复的延续。这个时期,部分患者已恢复到可重新工作和恢复日常活动。为减少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强化生活方式改变,进一步的运动康复是必要的。此期的关键是维持已形成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另外运动的指导应因人而异,低危患者的运动康复无需医学监护,中、高危患者的运动康复中仍需医学监护。因此对患者的评估十分重要,低危及部分中危患者可进一步Ⅲ期康复,高危及部分中危患者应转上级医院继续康复。此外,纠正危险因素和心理社会支持仍需继续。 


国内心脏康复情况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相继开展了心脏康复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从事这一方面工作的人员不断增加。国内心脏康复的研究发展速度较慢,大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更多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研究报道仍不多见。目前大部分医院都没有专业的心脏康复小组,医生对于康复处方的临床应用不够规范和统一,导致普遍患者不能接受较为科学的心脏康复治疗。已开展心脏康复工作的单位中,康复设备、方法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中医康复学的理念和方法 

  中医康复学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统计学理论,也有丰富多彩的康复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几千年来逐渐形成发展的中医康复学思想理念和实施方法具有显著区别于西方医学的中华民族特色。 

  中医康复学的具体方法丰富多彩,概括起来可分为运动、药物、饮食、精神、物理和环境等6大类康复措施。 

  1.形体运动作为一种养生康复方法,具有悠久历史,其主要分为动功和静功。 

  动功主要通过活动或姿势,配合呼吸和意念,实现益气活血、调畅气机、强壮筋骨、枢利关节、协调脏腑、促进形体功能恢复和代偿,常见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静功主要通过意识,包括呼吸及相对特定的姿势,实现形体放松、呼吸协调、宁心安神。它能够在疾病的康复初期和功能障碍严重期,促进对疾病的适应和调控,加速康复进程,对慢性疾病和素体虚弱的患者尤为适合。以六字诀为例,六字诀对习练者体力要求不高,操作方法简单易学,无需借助仪器,有望成为心衰患者尤其是心功能较差、未能自主有氧运动患者主要的锻炼方式之一。涂人顺等[22]的实验表明,规律习练六字诀人群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简易心功能、布兰奇心功指数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简易呼吸功能和平衡功能有明显的改善。朱震等[23]的实验表明,六字诀在心功能改善效果上与上述相符。 

  实践证明,我国传统运动康复措施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培育元气、平秘阴阳等功效,对心血管、呼吸、神经、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的某些慢性疾病康复有良好效果。 

  2.中药调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运用中药治疗,促进病残康复的方法。 

  它是中医康复学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包括中药内治、外治与单方、验方。我国历代中药调治对各科慢性病的康复治疗发挥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近年来,亦取得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赵冠英报道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长期服用益气养心、活血通脉方药,进行远期疗效观察,结果该组5年累计病死率为1.6%,与该院西医随访5年累计病死率36.3%相比有明显差异[24]。作者总结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4例,结果表明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能显著降低和减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并发症[25]。还有大量关于中药制剂改善血脂代谢、冠脉循环和心电生理特性等文献报道。天然药物的临床运用也为心脏康复提供更多有效选择。中药调治在心脏康复医学方面将有广泛临床应用。 

  3.饮食调理是通过合理膳食促进人体疾病康复的一种方法。中国饮食文化和饮食结构有利于心血管病的防治和康复。中医康复学在饮食调理方面有独特理论知识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根据中医“药食同源”和饮食宜忌的理论,运用药茶、药酒、药膳、药粥等措施,对不同疾病患者进行体质辨证的饮食康复治疗,即食物疗法(食疗)是中医康复学的重要内容和特色。自古至今,食疗著作不胜枚举,内容极其丰富。中国传统饮食疗法已经被现代医学和临床营养学研究证明是安全有效的。 

  4.精神摄养是中医康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有着重要影响,精神摄养在疾病康复过程中起着首要作用。中医康复学在精神摄养方面主要强调德性修养,培养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趣,树立战胜病残的信心。要求患者保持宁静淡泊的心境,促进疾病的康复过程。 

  5. 物理疗法在中医康复学中主要有针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电针刺激、穴位埋线、耳穴、灸法等。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对各系统多种疾病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有一定疗效,且有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评估,并揭示作用机制。 

  其中,针灸具有操作方便、显效快速、效果显著、经济实惠等优势,与临床常规方案联合治疗,能发挥良好的辅助作用。所选穴位以少阴心经、厥阴心包经穴位如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为主,偏于补益的穴位如足三里、中脘亦常用。无论是直接针刺穴位、电针刺激、穴位埋线、穴位贴敷、穴位隔物灸,都在临床上或实验检验过程中取得良好的结果,其种类的多样性为心脏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针刺在改善心功能的方面有着良好的疗效,且与自主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植物神经功能具有双向、良好的调整作用[26]。李力[27]等对300例冠心病患者全心功能的研究表明,针刺后心功能多呈良性变化,在改善指标的数量、程度等方面,以内关、三阴交、太冲、哑门最为明显,其次为心俞、厥阴俞、膻中,再其次为郄门、神门、足三里,存在一定特异性。 

  6.环境疗养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各种条件促进人体身心疾病康复的医疗方法。人类是大自然造化的万物之灵,依赖大自然而生存。在我国古代医药文献中,充分阐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思想和适应自然的养生康复原则。运用自然环境中的森林、空气、日光、泉水、园艺及花卉等物理化学因素进行不同方式的治疗与调养,对多种慢性疾病具有其他康复措施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探讨

  

一、依照“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原则,探索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方法。 

  我国心脏康复医学模式应该充分考虑国情,发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优势,同时吸收借鉴国外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文明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模式。它有利于发挥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积极性,在社区、家庭广泛开展心脏康复工作,充分利用国内医药资源,低成本、高效益,提高心脏康复效果,这是设计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程序的指导思想。由于我国目前专业心脏康复机构较少,实践经验有限;依据我国国情和我院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的临床工作体会,参考国外心脏康复文献和工作实践,结合中医养生康复学理念与方法,对我国心脏康复医学模式及其中西医结合框架程序设计进行有益的探索。 

① 中西医结合运动处方: 

  运动康复是心脏康复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的要素包括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其中运动强度是制定运动处方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运动的安全性和效果。 

  有氧运动是心脏病患者运动康复的主要形式。有氧运动种类包括走路、踏车、游泳、骑自行车、爬楼梯、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运动时间为30~60 min,包括热身运动、真正运动时间及整理运动时间。运动频率为每周3~5次。运动强度可参照心率、peakVO2、AT、Borg自感劳累分级评分等确定。 

  1.运动强度:(1)以心率为标准确定运动强度:传统运动强度以心率来确定,传统运动目标心率是最大预测心率(HRmax)[HRmax=220 - 年龄(岁)]的65%~75%,即65%~75% HRmax。但是车琳等[28]报道了9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T心率仅为(52.3±6.9)% HRmax,明显低于传统运动试验的目标心率,提示以65%~75% HRmax作为运动处方强度存在较大安全隐患。34.8%参加亚极量CPET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T以后的心排量下降。而且,目前β受体阻滞剂已经作为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二级预防用药,是以心率判断运动强度的不利条件。因此,建议患者的运动目标心率从50%~60% HRmax开始。另一种以心率判断运动强度的方法是HRR(HRR = HRmax - 静息心率)的百分数,范围为40% ~ 70% HRR[29],多为60%~70%HRR。以60%HRR为例,运动时目标心率 = 静息心率 (最大运动心率 - 静息心率)×0.6。(2)以peakVO2为标准确定运动强度:50%~80% peakVO2不等。其中70%~80% peakVO2,最为常用。对一些体力衰弱或起初不适应有氧运动的患者可选择60%~65%peakVO2[30]。 (3)以AT为标准确定运动强度:该方法同样安全有效[31]。另外,还可以Borg自感劳累分级评分为标准确定运动强度,推荐RPE 10~14(20级表)[32]。推荐以AT为标准的运动强度。 

  根据peakVO2或AT制定运动强度的方法,按照1 MET=3.5 ml.kg-1.min-1换算得到MET。MET是心脏康复中极为重要的指标,是把运动试验结果与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定量联系起来的唯一方法,从而可以为患者开出合适的运动处方。如以2英里/h(1英里=1 609.344m)的速度行走,运动强度则达到2.5 MET[33]。 


2.有氧运动模式

  分为连续有氧运动和间歇有氧运动2种模式。连续有氧运动步骤为热身运动→运动→整理运动,运动阶段平稳。间歇有氧运动步骤为热身运动→运动→整理运动,运动阶段呈运动、间歇、运动、间歇交替。连续有氧运动和间歇有氧运动均可增加peakVO2,但是间歇运动可以提高最大无氧能力[34]。因间歇有氧运动更安全,可在运动训练早期采纳。间歇有氧运动强度分高强度与低强度,根据患者的运动能力选择。高强度间歇有氧运动可在踏车上进行,步骤:5~10 min热身运动,然后4 min有氧运动(90%~95%peakVO2),然后3 min间歇(低强度),最后5~10 min整理运动。低强度间歇有氧运动可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强度为50%峰值运动负荷(峰值运动负荷由运动试验测得),运动时间/间歇时间比不等,可为30 s/60 s、20 s/90 s和10 s/80 s,可把运动初期的3组运动强度降低,以作热身运动[32]。 

②中西医结合药物处方: 

  大量文献资料表明,根据具体情况应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西药毒副作用。根据指南,合理选择具有循证证据的药物,通过中医体质辨识,辨证施治,合理选用中药治疗。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病人要适当降压、降脂、降糖治疗,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教育、监督、鼓励患者坚持用药,提高用药依从性。 

③中西医结合营养处方: 

  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肥胖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与有害的生活方式、不良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指导患者改变有害的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运用食物进行调理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物在调节血脂、增强免疫、调节血糖、改善循环、调节血压、改善睡眠、耐缺氧、抗氧化、延缓衰老、减肥、抗焦虑、抗抑郁等诸多方面有一定功效。近年来,国内外对食物的药效研究和功能食品的开发方兴未艾,正是中医食物疗法与“药食同源”思想的现代发展。 

  评估患者饮食习惯和营养结构:每日能量摄入,饮食中饱和脂肪、盐及其他营养成分的比例。通过中医辨证施治,指导患者服用药茶、药膳、药粥以促进恢复。 

  达到目标:每天摄人蔬菜300~500 g,水果200~400 g,谷类250—400 g,鱼、禽、肉、蛋125—225 g(鱼虾类50~100 g,畜,禽肉50~75 g,蛋类25~50 g),相当于鲜奶300 g的奶类及奶制品和相当于干豆30~50 g的大豆及其制品。食用油<25 g,每日饮水量至少1200 ml;减少钠盐摄入,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先减30%,逐步达到每天食盐摄人在5 g以内;增加钾盐摄入,每天钾盐≥4.7 g(含钾多的食物有坚果、豆类、瘦肉及桃、香蕉、苹果、西瓜、橘子等水果以及海带、木耳、蘑菇、紫菜等)。推荐措施:指导患者和家属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④中西医结合心理处方: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心血管疾病及其急性事件与人格特征、心理冲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有害的生活方式与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有关。目前的心脏康复主要关注体力活动的恢复,而忽略了患者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实际上,心血管病患者的情绪管理应贯穿心脏康复全程管理的始终。心血管病患者因疾病给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迫使患者调整生活状态。常出现躯体不适,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值得强调的是,除患者本人,患者的配偶和好友也会感到焦虑,极大影响患者的康复。中医康复学尤其重视精神摄养在疾病防治、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吸收了儒、佛、道、医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修养方法。为了防止七情过度、躁扰神明,气功、瑜伽、禅宗、超觉静坐等修练方法成为我国人民行之有效的养生康复措施。现代心理治疗与中医精神摄养可以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减轻患者心理应激,增强心理免疫,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康复。 

  患者和家属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主要源于对疾病的错误认识和对运动康复的不了解。对患者及其配偶进行疾病的咨询与程序化教育非常重要,且讲解需多次重复,这是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的关键之一。内容包括:疾病介绍,并教会患者自己监测血压和脉搏。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疾病及程度,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明确今后努力目标,提高治疗依从性和自信心,懂得自我管理。教育方式有集体授课、小组讨论和一对一解答与交流。康复过程中,患者情绪变化波动,常伴躯体不适,医生有责任帮助患者判断这种不适是否由心脏病本身引起,很多时候这种表现与神经功能失调有关。运动康复可非常有效缓解这种症状,同时有助于患者克服焦虑、抑郁情绪,提高自信心。当患者能够完成快步走或慢跑,或能够完成一个疗程的运动康复后,会更加坚信自己可以从事正常活动,包括回归工作、恢复正常的家庭生活。目标:识别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并给予对症处理。推荐措施:(1)评估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或PHQ9/GAD7或HAD量表)。(2)了解患者对疾病的担忧、患者的生活环境、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给予有针对性治疗措施。(3)通过一对一方式或小组干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咨询。促进患者伴侣和家庭成员、朋友等参与患者的教育和咨询。(4)轻度焦虑抑郁治疗以运动康复为主,结合应用中医康复学中精神摄养、气功和自然环境等多种方法,对焦虑和抑郁症状明显者给予对症药物治疗,病情复杂或严重时应请精神科会诊或转诊治疗。 

⑤中西医结合戒烟处方: 

  目标:彻底戒烟,并远离烟草环境,避免二手烟的危害。推荐措施:每次诊视询问吸烟情况并记录在病历中,劝导每个吸烟者戒烟,评估戒烟意愿的程度,拟定戒烟计划,给予戒烟方法指导、心理支持和(或)戒烟药物治疗及中医针灸、按摩、理疗、足浴、热疗、穴位贴敷等中医物理治疗,定期随访;对所有吸烟者加强戒烟教育和行为指导,建议应用戒烟药物辅助戒烟,减少戒断症状;每次就诊对患者强调避免在工作时或家中暴露于烟草环境。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均较少[35-36],且缺乏循证医学指导。结合我国的国情,充分发挥中医药学及其养生康复学的优势,形成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治疗新模式,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二、遵循“病证结合”策略,中西医优势互补,丰富心脏康复手段。

  中医的“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认识疾病过程中的某个横断面;“病”是人体外界致病因素作用下,在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病理演变全过程,认识整个疾病发生发展。 

  病证结合,是准确找到辨证关键点的唯一途径。病主要反映机体整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基本矛盾,而证则反映疾病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病决定证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方向,证体现疾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两者结合既掌握了疾病的基本矛盾,又能解决证候的主要矛盾。病与证息息相关,离开病来研究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证来研究病,则无异于枯枝无叶,枯树一桩,失去中医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病证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提高论治水平,使疗效最大化。现代病证结合即察西医之病,辨中医之证。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所在,它决定辨证的准确和论治的正确与否;对于今天我们的临床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心脏康复的实践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不同辩证,合理应用中药、针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电针刺激、穴位埋线、耳穴、灸法、刮痧、拔罐、热疗、足浴等手段。 


展望

  目前,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有不少问题仍需等待国内医学专家解决。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和优越性,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均有待评定,必须进行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心脏康复医学的发展不仅有着重要的医学意义,同时还有巨大的社会意义。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医学模式是一个尝试,其内涵更为广泛,程序更为丰富,作为心血管病全面干预的系统工程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切入点,希望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进行深入探索。作为一个新兴、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学分支,随着理论、实践的研究发展,一定会为国内外心脏病康复贡献出不可低估的力量。 

参考文献 (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