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方剂的来龙去脉, 豊宗堂主的博客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6-04-18

什么是方剂?

很多人误以为拿张处方纸写上几味药,一群药物,就问:“这个方剂怎么样?”。把任何一个处方等同为方剂。这是不准确的,因为方剂有很严格的规定。“方”就是规矩的意思。“以规成圆,以矩成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剂”字在战国通“齐”。字典里解释“剂”为“排比而整齐谓之齐”,“ 参差而无杂谓之齐” “排比而整齐”,指事物排列当中,不管它有的是高矮、有的是多少,它都有一定的整齐度。有一定的规矩,这叫“剂”。既使是高高低低的,参差不齐了,但是它符合一定的规定性,也叫“剂”。

由此可见,方剂是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成的。

《汉书 艺文志》里,第一次提到了这个“方”的规定性,它涉及到组织方剂时要考虑到药物的寒温,也就是药性了,针对疾病的具体情况,经过一些炮制加工调配,水火之剂,达到“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达到治病目的。

方剂应该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的要求(君臣佐使),妥善配伍而成。方剂不是一个简单的药物拼凑或者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为符合要求的方剂。

方剂学的发展历史

一、萌芽奠基期(先秦两汉,公元220年以前)

1、复方产生和发展于先秦时期,代表作为《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方剂临床运用已初具规模。

2、方剂学形成和奠基于两汉时期,代表作有《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甜酒),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乃“方书之祖”

二、汇集繁荣期(魏晋南北朝唐宗金元,公元2201368年)

1、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代表作有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和《刘涓子鬼遗方》

《肘后备急方》里面都是急救方,含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实用----简、便、廉、效。

《刘涓子鬼遗方》为现存最早的外科用方专书。

2、隋唐时期出现大部头方书。代表作有《千金方》和《外台秘要》。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为孙思邈所撰,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能用食平疴、释情遗疾者,可谓良工”。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有史料价值。

3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开始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载方有效、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述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 方书由博返约

博:量大而博。大型方书

约:简要而约。小型方书

(3)       专科方书问世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妇人良方大全》(陈自明)

(4)       首开医方理论探讨

《伤寒明理论》(成无已) 开方论之先河

(5)       学术争鸣,流派产生

刘河间      寒凉         防风通圣散

张之和      攻下         木香槟榔丸

李东垣      补土         补中益气汤

朱丹溪      养阴         大补阴丸

三、深化完善期(明清,公元13691911年)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著,层出不穷。

《医方考》是我国第一部方论专著。

《医方集解》 为清代医家汪昂所著,共三卷。书中搜集切合实用方剂 800余首,分列21门。每方论述包括适应症、药物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等。该书内容丰富,释义说明、流传甚广,是一部非常有影响的方剂专著,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奠定方剂学教科书的基础,收方实用,疗效肯定;所录之方,组成不繁;正方附方,主次分明;文字通俗,便于阅读。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

《温病条辨》(吴瑭)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

    1)治法(功效)分类方剂  

       《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2)综合分类方剂  

       《医方集解》

5、治法研究,已成体系

    1)《黄帝内经》提出治疗原则。

    2)《医学心悟》形成治疗大法。

    3)《温病条辨》《时病论》提出具体治法。

       《温病条辨》凉血散血。

       《时病论》辛温解表法。

四、变革图新期(公元19121948年)

    《医学衷中参西录》——首开方剂学变革之端

      1)西医诊断,治以中药。

      2)中西结合,创制新方。

      3)西医理论,阐释方义。

五、蓬勃发展期(解放后,公元1949至今) 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收录历代方剂96592首。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方剂与治法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

  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功效——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收涩、杀虫、救急。

  病因——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理气、理血、除痰、消导。

  专科——明目、痈疡、经产。

方剂的组成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

1君药(又称主药)

         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臣药(又称辅药)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针对兼证或兼病起主要治疗作用。

3佐药

         佐使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制约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

         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配用与君药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

          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二、方剂的组成变化

    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

原则:“方从法出”君臣佐使的配伍组成。

变化:药量大小的确定、配伍关系的安排、剂型及服法的要求应根据:病症的变化,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四季气候不同,地土方宜各异。

1、 药味加减变化:

  基本方符合病情,但兼证不同,所以主药不变,变化辅药(也就是主证未变,而兼证不同时,变化辅药而不变化主药)。如银翘散治疗风热表证,若兼见口渴甚,是热伤津液可加天花粉;兼见衄血,是热伤血络,可加白茅根。

2、 药量加减变化:

  因病情不同,将方剂中的药量加以调整,使方药主次与功效主治也因而不同。如:

小承气汤:大黄120g、枳实3枚、厚朴60g    

    大黄为君,厚朴为臣佐,泄热通便,治热结便秘。治的是热实互结的一种轻证,用轻下法,痞满实而不燥。

厚朴三物汤:大黄120g、枳实5枚、厚朴240g   

    厚朴为君,大黄为臣,行气消胀,治气滞腹胀。厚朴一下加了四倍,痞满的满就成为突出的。同样有大便秘结,病人痛苦反映,很重要的是满而不解。胀满很严重。它病机里面热实互结是一个原因,但气滞是证候的主要方面。

    配伍方法

相互协同增药效,配伍方法讲科学,临床实践最要紧。同类相伍增疗效,补气黄芪配人参,

龙牡相配收敛强:附桂相伍性更温。升麻柴胡均升提,柏枣相佐更安神。清热祛风配桑菊,

活血祛瘀用桃红。清暑化湿藿佩恋,清热解毒银翘姻。软坚化瘀昆藻合,祛寒通痹二乌情。

谷麦曲楂消食滞,金樱芡实止遗精。

    两类相伍,各取所长增药效,各取所长增药效,两类药物可相混。

躁烦痞满苍朴配,化痰理气佐夏陈。止咳化痰杏贝合,知贝清肺化痰灵。

肺胃有热芦茅根,龙栀清心又安神。益气回阳参附合,泻热通便芒硝军。

清热止痢木香连,香附良姜止胃痛。

    两类相伍,相反相成取新效。药物相反亦相成,寒热补泻亦可混。

桂枝赤芍和营卫,宽胸通阳萎薤邻。健胃消肿枳术邀,泻肝制酸茱连亲。

黄芪防风能固表,益气消肿芪己朋。黄连肉桂寒温配,交通心肾能安神。

滋阴清热鳖蒿选,养肝明目杞菊问。补气生血归芪好,柿蒂丁香止呃灵。

    减少副作用

药力太猛易伤正,配伍合理可制承。破气应佐补气药,滋腻太过消导顺。

温燥之品易耗气,寒凉滋润相照应。大辛大热太苦寒,毒品更要制其性。

治病时时护胃气,正气不顾病反深。

    辨证论治和加减

四诊八纲综合论,病因病机病位审,证候得出论治法,治则处方有准绳,审因论治方药选,

随证加减哲理深。方剂原系前人验,临证变化灵活用,主药辅药可不变,症状轻重量减增。

脾胃虚寒太明显,理中可加附于温。风热感冒银翘散,见衄去荆加茅根。君药改变臣药移,

主要作用不相同。风寒感冒麻黄汤,恶寒不重桂枝省,止咳平喘加生姜,三拗汤名又一证。

病情需要方加方,四君四物合八珍。病情轻重体虚实,用量不同差异生,清热泻火小承气,

方中大黄用量重,朴实重用军减量,厚朴三物行气猛。

方剂的剂型

    古方剂型有六种,丸散膏丹汤酒分。汤剂内服亦外洗,变化灵活供急用。

    药入锅内加水浸,文火煎熬忌急成。表药煎煮时间短,滋补煎熬应加辰。

    两次煎汁混合好,分次服用要说明。芳香解表易挥发,薄荷佩兰宜后进。

    矿石贝壳质坚硬,石膏龙牡先煎成。药物有毛或粘性,包煎避免刺激性。

    贵重药品要另煎,或研细末另冲吞。阿胶之类先溶化,煎好药汁另烊冲。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方剂的剂型也随之发展,有十二种剂型:1、汤剂  2、丸剂3、散剂 4、膏剂 5、丹剂6、酒剂7、露剂8、冲剂9、片剂10、口服剂11、糖浆12、针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