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忘上译配音演员

 hyd129 2016-04-19


上译厂配音演员1980年代合影

后排左起:严崇德、杨成纯、盖文源、尚华、程玉珠、杨晓

中排左起:于鼎、陆英华、周瀚、戴学庐、乔榛、毕克、杨文元、童自荣、伍经纬、胡庆汉、孙渝烽、富润生

前排左起:程晓桦、孙丽华、刘广宁、苏秀、赵慎之、李梓、曹雷、王建新、丁建华


  我们成长的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的中国,正是外国译制片的黄金时期。那十多年,是四九年后中国少有的精神启蒙开放的一段时间,来自世界各国的新老电影也大量地上映。那些电影通过当时的译制片工作者们精心的艺术再创作,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和耳边,让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享受丰富多彩的世界电影艺术。当时的外国电影译制工作主要集中在上海和长春两地,也许是因为上译接手了更多的电影,我对他们的配音演员更加熟悉,所以也更加喜欢一些。


  虽然很小的时候我就看过上译的电影,但我真正开始对他们着迷,应该是初中时候看的英国片《尼罗河上的惨案》。这部电影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原片群星荟萃,光奥斯卡奖得主就有五人之多。当然,上译对它的再创作具有升华性的作用。我这么说的一个理由,是因为在《尼》片之前,英国还拍摄过另一本克里斯蒂的侦探电影《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中国后来也引进过《东》片,但不是由上译担任的翻译工作。相比之下,我对《尼》的喜爱要远远超过《东》,虽然国际影坛普遍认为后者比前者要拍得更好。由此也可见译制工作的重要性。其实,懂一点翻译的人都知道翻译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尤其是文学翻译。译制片还要加上语言表演,则是艺术加艺术。


  上译在当时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拥有十分整齐、敬业投入的配音阵容,而且每一位配音演员都具有自己极其独特的声音,让你一听就知道是谁。当某一部电影里的角色有需要,上译总能找到一位合适的演员。《尼罗河上的惨案》里有大大小小十多个角色,每一个都有一定的戏份,具有不同的性格,这正合了上译的长处,难怪他们配得那么出色。当然,好的译制片也离不开好的翻译,这既需要意思准确,又需要照顾对口型,实在是一门艺术。上译的老厂长陈叙一就是一位电影翻译大师,他在《尼》片的台词翻译中多有神来之笔。比如,他把大侦探波洛最后说的“Take it easy”译成“悠着点儿”,何其自然、何其妥帖,以致于我一直以为“悠着点儿”是汉语中早就有的一个现成词汇,不知道那是他天才性的创造。


  《尼罗河上的惨案》中配波洛和他助手雷斯上校的分别是毕克和邱岳峰,一般认为他们两位和陈叙一是上译真正能称得上艺术大师的三人。毕克的声音很沉稳大气,从容不迫,象“上帝的声音”。他除了以配波洛出名,还是为日本演员高仓健配音的唯一选择,比如《追捕》中的杜丘、《远山的呼唤》中的耕作。邱岳峰的声音则非常有特色,很具有磁性,略带一些沙哑与鼻音,常常被别人学着模仿。他在《简爱》中配的罗彻斯特先生大概是他最出名的角色。他还常常配一些坏人,像《追捕》中的医生唐塔,那一句“多么蓝的天哪,走过去,你就会融化在那蓝天里”,相信看过《追捕》的人都不会忘记。邱岳峰还为无数的动画片配过音,像《大闹天宫》、《天才杂技演员》等等。可惜这么一位才艺超群的人,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七八十年代的上译有三位正旦型配音女演员,她们是李梓、刘广宁和丁建华,在《尼》片中分别配死者百万富翁女继承人、女凶手和死者的女仆。李梓的声音非常洋气,可以用“花”字来形容,特别适合配一些奔放甚至放浪的角色,像《叶塞尼亚》、《巴黎圣母院》中的吉普赛女郎、《冷酷的心》中的姐姐。但是,她也可以配简爱这样稳重的角色。李梓配这些角色的时候其实年纪已经不小了,但她的声音却依然非常年轻,还配过《英俊少年》中十多岁的小孩。刘广宁的声音则可以用“甜”字来形容,她刚出道的时候主配了《叶塞尼亚》和《冷酷的心》,都是纯洁善良型的角色。在《尼》片中她一反常态,配了一个计划谋杀的凶手,一会儿装可怜,一会儿神经质,一会儿极冷酷,起伏很大,但她配得很成功,是她代表性的角色之一。丁建华的声音我用“纯”字来形容,她可以配《追捕》中真由美这样的少女,也可以配《远山的呼唤》中民子这样的中年寡妇,角色跨度很大。她最成功的角色应该是《希茜公主》三部曲中的奥地利皇后了,从少女一直到老年。


  如果说上述三位是正旦的话,苏秀和赵慎之就该算是老旦了,她们在《尼》片中分别配小说家和贵妇人。苏秀和赵慎之是上译老演员,文革前配年轻的角色,文革后以老年的角色为主。比如赵慎之就配过《望乡》中的阿崎婆,她的声音总是带着一种颤巍巍的效果。苏秀在文革后以做配音导演为主,配的角色不多,《尼》中的小说家是她很有光彩的一个角色,完全把小说家疯疯癫癫的气质表达了出来。有趣的是,我看过原版片以后发现,苏秀的声音居然和电影中演员(Angela Lansbury)的声音很接近。


  上译的当家小生非童自荣和乔榛莫属,他们在《尼》片中分别配左派青年弗格森先生和凶手赛蒙多尔。如果毕克的声音定位是上帝,那童自荣一定是王子。他的声音光润优雅,特别适合为英俊潇洒的青年人配音,像《佐罗》中的侠客、《水晶鞋与玫瑰花》的王子等等。可这定位也给他带来过烦恼,因为他似乎配什么角色都跳不出这个框子,所以他后来竭力要配一些不同的角色来摆脱他的困境。乔榛则好象更适合为更成熟一点的男性角色配音,像《叶塞尼亚》中的上校、《爱德华大夫》中的医生。他在八十年代还曾演过一些电影,如《珊瑚岛上的死光》,不过好像没有他的配音那样有成绩。


  除了上述这些为主角配音的演员以外,上译还有一大批以为配角配音为主的演员,他们的声音也各自有自己非常鲜明的特色,像《尼》片中为作家女儿配音的程晓桦,为贵妇人女仆鲍尔斯小姐配音的潘我源,为德国大夫配音的于鼎,为美国律师配音的胡庆汉和为轮船管事配音的翁振新。他们像是京剧中的花旦、丑旦、花脸、丑生一样,为整部戏增添了多重的色彩。


  当然,上译还有好几位优秀的配音演员没有参加《尼》片的配音,其中我比较喜欢的有曹雷、尚华、杨成纯和富润生。他们中除了曹雷,并不经常在电影中为主角配音,但他们极具光芒的声音,却让我难以忘怀。曹雷原是上影的演员,大家都记得她演的《金沙江畔》中的珠玛。八十年代她转入上译成为专职配音演员,配过许多角色,像《第三个人》中的女演员。尚华最著名的角色是《冷酷的心》中的魔鬼胡安,杨成纯的是《追捕》中的矢村警长(他的声音有一种特别的玩世不恭的效果)。富润生的声音则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金属气质,他配的《蛇》中的中央情报局局长和《追捕》中真由美的父亲,都是很有光韵的小角色。


  我不知道为外语片配音是不是中国特有的,因为至少在美国,外语片是用字幕和观众沟通的。但我相信把配音变成精湛的电影声音艺术,不说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但绝对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屈指可数的。即使在中国,随着老一辈配音艺术家慢慢离开他们的话筒,这门艺术也在渐渐地消亡。虽然还有人在为外语片配音,但那只是他们的一份工作而已,要说艺术我以为却是谈不上的。那个时代,那股热情,已经成为绝响,也许这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悲哀了。


来源:作者新浪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