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晓雷讲法家】一法去智:在制度前不要太聪明

 任我逍遥客 2016-04-19


看到今天的题目,很多管理者一定会问:当遇到具体业务问题,有时候管理者会感觉到走流程,太繁复、效率低,用简便取巧的方法达到目的,有什么不可以吗?那请问各位读者,你觉得一名管理者要想把管理搞成功到底是依靠聪明智巧,还是按规守拙呢?

作者:法家学者·黄晓雷

我们来看一个现象:
以制造业为例,很多制造类型的企业,在一线的制造车间,只要是发生生产事故,就一定是没有按规程操作,但并不是所有没按规程的情况都出事故。可是事故就是这样,只要是出,就一定是出大事,一个事故的经济代价就够一个企业白干很长时间的。


我想这个现象就很好地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管理者无论如何也要对规则制度有敬畏之心。在规则面前不能说了不算,算了不说,更不能总弄出些高大上的理由来作为破坏规则。



但是,看到这里一些员工肯定要说了,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领导教育下属时如是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嘛?怎么脑筋不会转弯呢?!


这句话很经典,恰恰是很多现代中国人的普遍心态写照。自以为自己比制度聪明,比制定制度的人聪明,自以为自己是管理者,是管别人的,有别于普通群众,制度是给别人遵守的,其实这真的是在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这也正是很多企业做不大的重要原因。


因为坚守“制度”这个原则,才能保障在管理下属的时候,让所有人步调言行一致。因为每个人的“智”都不一样。智力有高低,同时智力以外还有个人主观因素和感情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如果每个下属都用自己的“智”,行自己的事,那么只能是一盘散沙的局面了。所以管理的组织越来大,这个原则越重要。


时刻记住:制度是管理者做好管控的最好手段。
管理者如果不带头尊重规则,敬畏规则,其实本质是在破坏自己的管控力。所以说真正有大智慧不耍小聪明的管理者,在规则面前要把自己当傻子。


法家《韩非子·五蠹》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

译文:英明的管理者治国的原则是,专一的用法而不追求运用智巧。



笔者观察过很多企业,对这句话深以为然,做不到这点在企业里下级就不能与上级保持一致,而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一般有三种:


其一是知识面所限。

有些企业干部,可能在某些方面是特长是专家,但他不是全才,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就放下不做,或发表雷人雷语。


其二是意识不到位。

有些企业干部,主观就认为上级要求的某些事,不重要所以不重视。比如说,企业要搞ERP系统,有不少干部都会认为,瞎花钱耽误工夫,有时间精力还不如多跑两张订单呢。于是就开始在这方面消极怠工了。


其三是部门意识至上。
这也是常见的情况。屁股决定脑袋,身为一个部门的经理,只为这个部门着想,没有大局观,对于本部门没有好处的事情,抵触或者阳奉阴违。



以上三种情况,如果经常交织在一起,是让组织管理者很头痛的一件事,解决的办法也就只有“一法而不求智”了。所以当一名管理者真正理解了“一法而不求智”,他才能突破自身的限制,让管理水平真正上一个大台阶。最后再次提醒广大管理者:切忌,在制度前不要太聪明!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