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务驱动型作文”名称溯源、命制要求与写作指要

 红瓦屋图书馆 2016-04-21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名称溯源
  从直接原因看,我国高考作文命题自恢复高考以来,先后经历了标题作文、1998 年始用的话题作文、2006 年始用的新材料作文,而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Ⅱ两卷作文题(以下分别简称Ⅰ卷、Ⅱ卷)为防套作与宿构,同时启用了任务驱动型作文。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一文对此专门作了说明,但多数一线教师未读文章,知道者寡。就福建省而言,全省多数教师是通过笔者2015年11月26日在福建省高三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的“文明交流:从粗糙封闭走向情理开放——任务驱动型叙事体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公开课,才第一次听说“任务驱动型”这一术语。这一节课,是由福建省普教室冯晓云老师及厦门市教科院教研员俞发亮、陈岩立老师等共同策划,由笔者执教的一堂省级公开课,旨在推介“任务驱动型”叙事体材料作文的示范性教学,具有方向性的定调作用。
  从根本原因看,国内早在2014年就有周红等研究西方教学法的一些学者提出“任务驱动”这一术语,因为“任务驱动型作文”缘于英美等国的日常教学与日常作文考试。“任务型教学”的全称为“任务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最早由维果茨基提出,后来Pica等人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相互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信息差写作任务、解决问题式写作任务、决定式写作任务和交换意见式写作任务等。Ⅰ卷、Ⅱ卷分别对应了“决定式写作任务”与“交换意见式写作任务”。“决定式写作任务”是指写作任务是一个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可能有多个结果,让学生通过协商或讨论选择一种结果,并进行充分论述,如Ⅰ卷。“交换意见式写作任务”是指写作任务是一个具有可讨论性的话题,让学生充分交换意见,不必达成一致,如Ⅱ卷中三位风采人物的选择就是一个不必达成一致的可讨论性的话题。而周红老师在自己的论文《任务驱动与内容沉浸整合的建构主义写作教学模式研究》 中直接将“任务语言教学法”提升为“任务驱动”一词。在这些基础上,张开先生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一文中沿用了“任务驱动”一词,而这一用词实则源于西方教学理念,也说明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Ⅱ两卷的作文命题与国际接轨的趋势。
  当然,这种接轨源于教学与考试的内在需要。“对外汉语写作教学面临写作话题随意、写作任务缺乏目标性和情境性两大困境,导致学习者写作内容贫乏、语言运用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差等问题。” 周红老师的这一提法切中了前些年对外汉语写作包括高考写作的弊端。作文是一种交流,理应回到语言教学与交际的轨道上来。英美等国基于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型”教学分为任务法与内容法,都以意义为中心。任务法关注写作任务的情境性,内容法关注语篇主题的设定和语篇材料的组织,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突破传统写作教学中写作话题随意和写作任务缺乏情境性的两个局限。西方的这一理念恰好契合了我国高考作文的改革需求,既要消除标题作文、话题作文写作的“封闭性”,又要消除“材料型作文”写作话题过于随意的“泛角度性”,增强了“防套性”及对考生思考、辨析与选择能力的考查。而突破“传统写作教学写作任务缺乏情境性”这一点,则更是要求命制作文题时材料选择必须具有真实语境性等要求。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的命制要求
  根据国家考试的特殊性与上文提到的理论,Ⅰ、Ⅱ两卷作文题的命制表现出以下特征。
  命题材料的选取上,内容与思想必须遵从“一点四面”:“一点”即立德树人,“四面”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与创新。但是,命题材料的切入口又要求接地气,故多立足日常生活中可供争议的小事,且要符合以下五个特征:一要具有叙事性,事态发展具有层级性,所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名应为“任务驱动型叙事体新材料作文”。如Ⅰ卷所涉事情先是女儿小陈举报了父亲,然后是警方查实并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再是警方将举报发在官方微博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与质疑,最后经媒体报道后激起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二是具有真实性,即让考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表明对事件的看法。三是事件本身具有矛盾性与争议性,事件往往具有争议的焦点,并非简单的是与非可以回答。四是事件要能以小见大。材料切入口小,却能映照大道理,如Ⅰ卷的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接电话的小事,却关乎了生命安全、交通法规、亲情与公理、亲情与法制等。五是事件材料具有思辨性,要求考生说理时能就事件本身的矛盾做出分析,并能从概念辨析中体现辩证思维。
  命题要求的设置上,要给出明确的任务指令,即“任务驱动”。如Ⅰ卷:“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Ⅱ卷:“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由此可以看出,材料后面的写作要求,一般带有“谁”“怎么”等疑问词,以“对于以上事情”或“这三人中”的形式直接指向“材料内容及含意”,是作文的范围,暗示考生说理不能离开所给事情,离开则属离题;然后更进一步地提示写作对象,这就加强了写作的针对性与方向性。如“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等,限定了写作内容与写作角度。
  依据以上命制要求,笔者在福建省高三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公开课上出示了以下原创命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地铁上,一男子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竟不停地用污言秽语和乘客们对骂。一黑衣壮汉忍不住,拨开人群走到 “吐痰男”跟前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下来,一语不发。此时,有出来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对的。”更多的人则认可“黑衣男”的做法。这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引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指要
  外在的变化源于内在的需求。
  张开先生“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这一观点,应成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法总纲。具体说来,应注意三点:
  (一)谨防“空泛议论”
  从命题要求的设置上看,“任务驱动型作文”会做出“对于以上事情”或“这三人中”等明确限定,这一命制特点体现了“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即决定了写作不能离开事件,要求考生就任务指令“阐述”对材料的看法,更有针对性。写作时要求有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以任务为核心,从给定的有限的角度中选定阐述对象,增强了限制性与防套性,所以明确并完成写作任务就成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第一要务”。“任务驱动型作文”如果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丢开材料空泛议论自己所提取的话题,则是脱离了任务指令,脱离要求而未完成任务,将被视为离题作文。如Ⅰ、Ⅱ卷作文,若按一般的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则可以跳出事件单论“亲情与法制”或“风采”,但在“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下若依然这样,则会因为脱离“对于以上事情”或“这三人中”的任务指令而偏离写作的大方向,即空泛议论。
  (二)谨防“广泛议论”
  “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任务指令中,有一项特别的任务,即“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但这并非要求考生面面俱到;恰恰相反,按照任务指令,只要选择某一个对象专论一点即可,不必且不宜面面俱到。“集中精力专论一点”与“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并不矛盾。“集中精力专论一点”是指找准自己要切入说理的角度,但在说理时要“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比如Ⅰ卷,信可以写给小陈,旨在安抚,但分析时要结合整个事件,重心要放在小陈上;但如果同时、平均用力写“情与法”“情与理”“理与法”等,则是广泛议论。再如Ⅱ卷的材料,我们可以单写大李,但写大李也要综合老王与小刘的风采内涵,这便是“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如果单从大李的角度引出“积累”“思考”“远大志向”“创新”等话题,并且同时广议这些话题且平均用力,则脱离了就事论事的任务指令,亦不合要求。
  (三)在辨析中文明阐述
  因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回到了交际的轨道上,所以它更强调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重在文明有序的沟通交流,要求从粗糙封闭的论证走向情理开放的说服,从简单否定走向入情入理的多维度阐述。“任务驱动型作文”命制中的“阐述”一词不同于“论证”,这是内在理念的变化。“阐述”对应的是“说服”,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沟通辨析为主,这就加强了阐述的针对性。张开先生“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这一句切中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的两个要害:一是要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对具有多义性并有可能影响双方意见表达,容易产生分歧,对表明己方立场、观点、理由起决定作用的关键概念进行厘定。如曹林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有一种爱可能无须别人的理解》一文就很好地对“告密”与“大义灭亲”作了概念的厘定与区分,从而消除了小陈的顾虑。二是要选取一点深化细化,在多维度比较的方式中呈现思维的深化,且必须由简单粗糙、轻易否定、封闭说理的弊端走向深入的理由阐述及开放的文明交流的新轨上来——既要申述自己的看法,又要倾听对方的想法,呼应他说。如Ⅰ卷女儿举报父亲一事,其实只要父亲理解即可,但既然其他人有看法有质疑,文章就要呼应他说,这就是“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曹林文中不仅有小陈这一对象,更有读者意识,帮助读者清除分歧,这便是入情式的文明说服,更是古典语文说理向现代语文说服的良性转向,亦是“任务驱动型叙事体新材料作文”写作的要求——从写作材料到任务指令,从针对性到对象感,从简单论证到入情入理的说服,从粗糙的表态到深入的理由阐述,从封闭的自圆其说到开放的文明交流,从替圣贤教训人说神话说套话到表达自己的思考辨析说人话说真话说贴心话。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361000)
(本文来源:《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6年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