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市银行对公、个人、资金业务贡献大比拼

 霸王龙勇士 2016-04-22
轻金融导读

2015年,各大银行业务板块收入贡献占比有何差异,表现出怎样的行业趋势?推荐中信建投年报解析报告。

业务板块收入贡献占比: 对公、个人、资金业务


1、公司业务收入占比,光大最高,58%;而招行最小,37%

 2、个人业务收入占比,招行最大,44%;中信最小,23%

 3、资金业务收入占比:中信最高,31%;光大最低,6%

贷款结构:对公贷款和零售贷款

1、对公业务贷款占比,浦发最高,71%,而招行最低,53%。

2、个人零售贷款占比比较,招行最高,43%,而平安最低,24%。



【中信建投银行】“银行年报解析”系列报告之二:从业务板块看行业趋势


来源:BankResearch杨荣团队(微信号cscyangrong)

作者:杨荣(轻金融获授权转载)

摘要
    业务板块收入贡献占比: 对公、个人、资金业务
    1、公司业务收入占比,光大最高,58%;而招行最小,37%
    (1)各家银行占比不相上下,除了光大和招行。(2)民生、中信、平安,占比同大行相当,占比49%-50%。
    2、个人业务收入占比,招行最大,44%;中信最小,23%
    (1)招行,处于第一梯度,是唯一一家个人银行业务收入高于对公银行业务收入的银行。(2)大行零售端优势也非常明显。工行、农行、建行占比超过35%。工行的优势在于客户数量,而农行在网点数量上,建行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比较高。
    3、资金业务收入占比:中信最高,31%;光大最低,6%
    资金业务收入是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程度衡量指标。(1)中信:占比31%,领先同业。(2)平安、民生领先光大,(3)大行中,中行最高,位列行业第二,占比21%。农行相对较低。

    行业趋势:
    从行业趋势看,对公业务收入占比将下降,而个人银行业务收入、金融市场业务收入占比将回升。中信和招商适应行业趋势。招行的个人银行业务收入占比最高,达44%,而中信资金业务收入占比最高,达31%。这两家是其他银行业务转型的借鉴。

    贷款结构:对公贷款和零售贷款
    1、对公业务贷款占比,浦发最高,71%,而招行最低,53%。
    (1)浦发和中信,占比超70%,对公业务为主;(2)招行,对公贷款占比超过50%,对公业务也加快发展。(3)光大、民生和大行基本一致,占比60%-70%。(4)大行中,建行占比最低。
    2、个人零售贷款占比比较,招行最高,43%,而平安最低,24%。
    (1)招行,占比43%,遥遥领先同业。(2)光大、民生两家银行,占比超过35%,民生在小微贷款占大头,而光大在银行卡贷款增长较好;(3)中信和浦发,占比只有25%左右,零售端的弱势依然存在。(4)大行,占比30%以上,建行相对较高。

    行业趋势:
    按行业趋势来看,对公贷款占比将下降,而零售贷款占比将提高。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是两家典型零售为主或对公为主的银行。招行的零售贷款占比43%,相对浦发高出17%;浦发对公贷款占比70%,相对招行高出17%。目前,对公贷款占比最高为70%,而零售贷款占比最高43%。浦发需加快零售转型。
上市银行各业务板块收入贡献占比
    上市银行业务可分为:公司业务、零售业务、资金业务,而这三块业务也是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各家上市银行业务结构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从而各业务板块的贡献占比也有不同。
    1、公司业务收入占比,光大最高,58%,;而招行最小,37%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1)对公业务领域,各家银行的占比基本上不相上下,除了光大和招行外。(2)对公业务为主的银行,公司业务收入占比一般都非常高,光大占比领先同业。(3)民生、中信、平安,占比同大行相当,占比49%-50%。(4)大行,农行、交行占比高于工行、建行和中行。

    2、个人业务收入占比,招行最大,44%;中信最小,23%
    个人银行收入占比可以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银行零售端的优势。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1)招行,处于第一梯度,个人银行业务收入占比超过对公业务收入占比,零售端的贡献占比高于对公业务。招行是唯一一家个人银行业务收入高于对公银行业务的上市银行。(2)光大个人银行业务收入占比超过民生,主要原因是:光大银行的银行卡和理财业务优势存在,个人银行业务贡献占比较高;(3)大行零售端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工行、农行、建行的这块业务占比超过35%。工行零售端的优势主要在于客户数量,而农行零售端的优势主要在网点数量上,建行零售端的优势主要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比较高。交行和中行零售端贡献占比只有28%,相对较低。(4)中信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占比行业内最低,在零售端的短板需要持续弥补。

    3、资金业务收入占比:中信最高,31%;光大最低,6%
    尽管各家银行的统计口径上有差别,资金业务包括内容不同。资金业务收入仍可认为是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程度的一个衡量指标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
    (1)中信:资金业务收入占比达到31%,远远领先行业。
    (2)平安、民生的资金业务收入占比领先光大,
    (3)大行中,中行的资金业务收入贡献最高,位列行业第二,占比21%,国际金融市场业务对这块收入的贡献较高。农行的资金业务收入贡献相对较低。
    4、案例研究:
    按照行业趋势来看,对公业务收入占比将逐步下降,而个人银行业务收入、金融市场业务收入占比将逐步回升。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两家非常适应这种行业趋势,作为案例来展开案例分析。招行的个人银行业务收入占比行业最高,达到44%,而中信银行的资金业务收入占比,行业内最高,达到31%。这两家银行的这两块业务可以作为标杆,成为其他银行在业务板块转型发展中借鉴对象。

    目前,我国上市银行中,对公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是:光大,占比58%,其资金业务和零售业务发展相对滞后;而最低的是:招行,占比37%,其资金业务和零售业务发展相对较快。
上市银行对公贷款VS零售贷款
    1、对公业务贷款占比比较,浦发最高,71%,而招行最低,53%。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1)浦发和中信,对公贷款占比超过70%,是最为典型的对公业务为主的银行,这种状况目前没有改变;(2)招行,对公贷款占比超过50%,其在落实“一体两翼“的战略,尽管是零售为主的银行,对公业务也是加快发展,而且作为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支撑。(3)光大、民生和大行的贷款结构基本一致,对公贷款占比达到60%-70%之间。(4)大行中,建行的对公贷款占比最低,其零售贷款规模占比相对较高。

    2、个人零售贷款占比比较,招行最高,43%,而平安最低,24%。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1)招行,占比43%,遥遥领先同业,继续树立其“零售为王”的行业角色。(2)光大、民生两家银行,占比超过35%,领先同业,估计民生在小微方面的贷款占大头,而光大可能在银行卡方面的贷款增长较好,从而个人零售贷款占比相对高于同业;(3)中信和浦发,零售贷款占比相对较低,只有25%左右,零售端的弱势依然存在。(4)大行,零售贷款占比30%以上,建行的零售贷款占比高于其它大行,主要原因是:建行的住房按揭高于其它行。(5)平安银行:情况比较特殊,其公布个人零售贷款占比24%,而信用卡垫款占比12%,如果将这两合计,平安银行零售端贷款占比超过36%,基本上同光大、民生。

    3、案例比较:浦发和招行。
    浦发是对公贷款占比最高,而招行零售贷款占比最高。我们选择这两家银行作为案例分析。
    相同点:票据贴现贷款占比都只有3%,基本与行业的占比相当。
    不同点:招行的零售贷款占比43%,相对浦发高出17%;同样的,对公贷款占比,浦发高于招行17%。
    结论:这两家银行是典型对公为主银行和零售为主银行,基本上确定了行业对公贷款的比率最高为70%,而零售贷款的最高比率为43%。浦发在零售业务端相对劣势较大,需要在向零售转型上作出更多的努力和改变。

投资建议:买入,绝对收益。看好二季度行情的核心理由系统性风险将开始下降
    在2016年银行业年度投资策略报告中《两端受益,中流砥柱》中提出:不看好1季度行情,但是看好2季度和3季度行情;同时认为: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将加大,从而银行估值端和盈利端都将受益,银行股将成为市场的中流砥柱。2月16日,媒体报道拨备覆盖率将下调,我们提出对银行股的观点可以更加积极,提出《循序渐进,改变预期》,之后银行股从底部反弹,走出一波不错的行情。3月22日,媒体报道拨备覆盖率实行差别化政策,而且调整幅度低于市场预期,银行股开始小幅回落。
    而今,我们认为:1万亿债转股方案的正式推出,将对银行盈利端和估值端都构成正面贡献,我们提出:政策对冲风险,意义非同凡响,建议买入银行股,看好绝对收益。之前我们认为银行股企稳。看好二季度行情的核心理由系统性风险将开始下降,理由包括: 1、债转股方案将开始正式试点;2、混业监管框架有望在2季度公布;3、投联贷政策的细节也将同步,银行持有股权,崭新的混业格局开始形成,4、拨备覆盖率正式的下调政策将在2季度正式公布。所有这些都将降低银行体系承担风险,降低系统性风险,提高盈利预期,改变银行业版图。5、政策在积极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本年春节后,相继出台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工业企业、养老产业、消费信贷领域等。重点推荐:招行、浦发、民生、平安、宁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