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为喜欢买书

 圆角望 2016-04-22

    唐吟方

    陈子善和王自立两位先生编过一本郁达夫的随笔集,叫 《卖文买书》。单从字面上看,写稿卖文只为买书,当然也可理解为内容与卖文和买书有关。许多年过去,就因为这个书名,我还记得那本书。

    买书和读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人买书也读书;有人的兴趣只在买书,读书的兴趣不大。后者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藏书家。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买书只为阅读,而且这种经历一般人都有体验。当然,在这个世界上,据说的确有读书人是不买书的。有人可能会问,不买书怎么读书?回答很简单,上图书馆借,或者上书店蹭书看……文学史上,靠蹭书看而成为作家的不乏其人,老一辈出版家范用早年就靠蹭书看积累了丰厚的学识,智利的名作家波拉尼奥青少年时代也以蹭书出名。前人或许早就察觉到读书人中的确有一类人很有点特别,才有“书非借不读”一说。

    不买书的那些人中,情况也不尽相同。有些是因为他们有读书人的某些天赋,比如过目不忘,比如一目十行。一种是记忆力好;另一种读书效率高;还有就是觉得云烟过眼即为我有,书只是载体。我在 《文物》杂志做编辑时遇到过一位,他是中科院地理所的黄盛璋先生,本业是历史地理学,却对古文字、考古学极有研究。黄先生记忆力超群,大概就属于现在人们常说的“最强大脑”。据说他很少买书,就靠过目不忘的好脑子记。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某次他到《文物》杂志编辑部去,看到某编辑案头一份待发的发掘报告,回去后根据匆匆过目的内容,写成文章。人家的发掘报告还未发表,黄先生的研究文章已经见刊。后来杂志的老编辑见黄先生来,总是忧心忡忡的,生怕尴尬事再度发生,都赶紧把稿子收进抽屉里。

    我到金克木先生家里,也留意过他家没有书。不知道金先生写文章怎样核实材料的,想来也是靠好记性。

    这与买不买书、是不是为喜欢买书不是一个话题。但这样的例子,的确可以证明,读书人不一定要买书。当然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年轻时大约都有过买书的经历,只是到了后来,博览群书,过目不忘,不用买书。

    大多数人没有黄、金两先生的好记性。爱书人总克制不住自己要买书的。就像我,喜欢读书,说不出理由,也没有目的,只觉得读书是消磨人生最惬意的方式之一。漫无目的的读书,连锁反应到买书,也是随心所欲的。想想也是,自己不是专业读书家,不用跟风,没有负担,凭兴趣行事。自然,为喜欢而买,为喜欢而读,是快乐的。

    前一阵子,我在万圣书园碰上一位小朋友,跟母亲一起看书。小朋友手上拿了一本厚厚的精装本 《清末教案》。我很好奇,后来和那个母亲聊上了,才知道书是小朋友要买的。我问小朋友:你喜欢这本书? 回答是肯定的。我好生羡慕这位小朋友,母亲没问理由就把书买下来了。要知道 《清末教案》不是一本普通的书,书的内容非常专业,是研究中国社会民间隐秘组织才能派上用场的书。那位母亲大概也清楚书的性质,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保全小朋友对书的兴趣。童年有些看来不经意的遭遇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今后的选择。

    我很多时候是冲动式的买书,或者说为喜欢而买书。但过后往往说不清楚,当初为什么会这样作决定?! 有些书兴致勃勃买回来后,一直束之高阁,更有些根本看不懂的也买回来了。而且书的内容,往往天上一脚,地下一脚,没有系统,也互不相干。体面地说这是兴趣广泛的表现;不好听一点,就是不善读书。

    我曾经在美国西海岸的某个小镇买过一本口袋书 《彼得兔的故事》,可能是一套丛书中失群的一本,价格非常便宜。我觉得这本书的开本、书型太吸引人了,爱不释手。在巴黎一个旧书摊买过一本上世纪50年代出的法文版 《永》,内容是中国风土人情艺术,里面的照片有重庆的朝天门码头、陕北的剪纸窗花和荣宝斋出品的水印笺纸等等。我不懂法文,只是好奇那个时代法国人是怎么看中国和中国风情的。脑子一热,买下来,接下来不得不背着挺沉的洋装书一路走过法国南部。还在台北诚品某家24小时店买过一本名为 《屁眼文化》 的书,书名挺时尚,其实是两位肠胃医生合著的科普类书籍,书内的小标题做得都很诱人。我是惑于书名才买下来。在内陆某个城市的旧货摊,临时起意,买过一张狗皮膏药的药贴。同行者觉得太俚俗,不值得买。我偏偏看中这种过去时代非常多的东西,现在不容易看到了。想起黄裳先生所收古籍里有医书和工程技术类书籍,心也就释然了。

    有时候喜欢的书并不容易碰上,碰到了,你不买,很可能就像有些人,此生再难相遇。这和喜欢表面上看起来关系不大,但喜欢确实可以理解成一种直觉的冲动。

    我有一个福建朋友,买书很多,称得上是世俗意义上的藏书家。他最喜欢的是自印本书籍。1960年代至1980年代老文化人出版机会很少,只能用手工刻印的方法来印他们认为有意思的书,分送给熟悉的朋友传观。本是条件所限,后来却因其身份特殊,成为当代书籍史上的例外。这里,我想说的是在读书界,只要有只为喜欢而买书的人,那么一定也会有只为喜欢才去做书或写书的人。

    忘了从哪本书上看到的,说一位从民国过来的学者,起先是学理工科的,由于酷爱历史考古,读了很多书,偏偏他想知道的某些历史时代的物质生活细节没有,这激起了他内心的某种欲望。于是开始收集资料,一点点积累,如是几十年钻研,居然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例子有点极端,如果他当时不是凭兴趣读书,不是碰到问题,估计他还只是一个工程师。兴趣和喜欢真的很重要。

    为喜欢买书的人,总会碰上类似的情况:开始都是任性买书任性读书。买着读着,慢慢发现,尽管书很多,还是满足不了自己的心愿。有些人就想:既然找不到合适的书,为什么不自己写点试试? 于是,为喜欢买书、为喜欢读书的人,有朝一日可能转身成了为喜欢而写作的人。

    2016/3/8北京海淀蓝旗营小区十号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