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元御的“脾胃论

 11jiuge 2016-04-23

黄元御的“脾胃论”说:人体的后天之本是脾胃,脾胃之气左升右降,阴阳相交是为中气,脾胃不和,脾湿过旺使胃气敌不过,该升不升,该降不降会造成很多疾病。

肝随脾升,肝气升血流畅,脾气升,肝肾就不会有病,有点病对证吃药很快能好。胆随胃降,胃气降,心肺胆气都降,这样,胆肺心不容易有病。肝血流畅,心脏有充足的血液供养。


脾能上清,胃能降浊,肺气降气顺畅。正常下降,这样,心气在下,肾气在上,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心肾相交,水火济济。


胃能吃,脾能消化,运送精微物质到达小肠,糟泊排送到大肠,营养人体百骸五脏,肺气下降,肝肾的功能都能正常运转,这就是健康的人。


什么叫顺藤摸瓜找病根


比如肝病要从调整脾胃入手,是先不治肝,是先治它病根在脾胃,是因为脾胃有病,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所以有许多庸医不懂这个道理,开错药。书中详细论述了许多病是怎么得的,应该吃什么药来医治和调理。


中医讲的五行对应人体五脏,不是单指某个器官,而是指整个经络和它的功能。


学好经络是治病的基础,肝经上反映的病,肝病、眼病都是因为脾气生不上去,胃气不能下降的结果。但病根在于脾湿气过旺,使吃的东西不能消化,在胃里产生痰。使肝气不能上升,所以医生开药,不能只使肝气下降。这使我想到祥康节目说的,按摩太冲到行间穴,这样是错误的,应该是按摩行间到太冲穴。这样,肝气不舒的问题才能解决。


所以只讲经络按摩,不讲怎么按摩,穴位按摩也应该遵守人体左生右降的规律,比如治疗肝经病,肝随脾气左升,所以肝气不能右泻。


许多心脏疾病,比如:口腔溃疡、心火旺、心脏病、血脉的病等是因为心气不能下降,是胃气不能下降的影响。还是脾胃的问题。


许多胆病、胆囊炎等,也是胃气不能下降导致的。许多人盲目的摘除手术,但是胆管炎症没有消除,饮食习惯没有改变,还是有复发的机会。


许多肾病、男科病、女子不孕症、肾司二便,大小便的病是肾虚的结果等都是因为心火不下降,肾水不能上升,肺气不能肃降,根在脾胃。


   肺病、咳喘病,支气管炎、鼻病、咽喉炎等也是因为肺心气不能下降的结果,还是调理脾胃兼调肺。


胃病也是因为脾导致的。胃气不能降的原因是脾湿导致的。


正常人上焦清阳,下焦温熙。


人体是个复杂的系统,但是明白了道理再复杂也变得简单了。调理起来知道从哪入手。调整是整个人体系统正常运行。


关于用药我就不写了,因为我不是医生。只能自己悟。


对证治疗包括两方面:找对症状,吃对药。


以主食为主少生病


吃东西要吃的对,吃的好。什么吃的对,什么叫吃的好。


吃的对,接着我们再找自己每天的饮食,不能吃反季节的东西,要吃应季节的东西。不能盲目减肥,要多吃五谷杂粮,那些都是种子,有生命力的东西。所以应该多吃主食。肥胖是母亲怀孕时吃的原因造成的,还有就是后天体内痰湿造成的。蔬菜应该吃那些应季节的,适合自己体质的。


吃的好,许多食物给我们提供了营养,但是搭配不当,产生不良的影响。药物给我们提供了治病的依据,但是,有些中药服用时有禁忌,特别是不能吃一些食物,会产生副作用,或降低疗效。比如服甘草,《本草纲目》上记载,服甘草不能吃菘菜,就是现在的白菜,猪肉等,许多中草药不能吃各种水果,油腻等食物,所以不懂这些知识,使病不能除根,甚至迁延难愈。


还有人第一次治病有效果,病好了,照样不改变饮食,所以导致病反复发作,成了慢性病。


象新下来的粮食有火气或寒气,要放些时候再吃。过去的农民吃新粮,是因为他们在外劳作,经历四季变化,经常活动。现在人体力劳动很少,吃的又多又好,可以吃到各地不同季节的东西,再加上现在农药,生长激素的不科学使用等,人体系统排毒能力不强等,造成身体毒素增加,排泄不出去。脾胃不好,肝解毒,肾排毒功能减弱,吃毒、药毒,所以是使现在病多的第二个原因。


人的元气是先天的,许多先天的病都是母亲吃和自己病,身体带来的,使新生儿从出生开始就有病。所以吃母乳的新生儿,要治母亲的病,治的是母亲而不是小儿。后天要保持先天之气,靠的是后天五谷养护,脾胃是后天之本说的就是膳食合理,不偏食,不偏性某种食物。许多时候,儿童喜好不是自己的喜好,都是大人的喜好。给孩子吃出的病。


许多精神疾病是脾胃病,有时间把感想写出来。


现在许多人对骨关节病只说皮毛,不说根本,其实,就是肝气不能随脾气上升,使血不顺畅,不能容养筋骨。老说是缺钙,全民要补钙。我曾在十多年给一贯个朋友,买了两合养血荣筋,治好后脚跟疼,当时是巨能钙特火的时候,她说吃了管用,不吃不管用,我说你是肝肾血亏,补肝血就好了,筋是靠血流畅营养的。所以,心血管、脑血管的病都是供血不足,是肝气不能生,心火不能降的原因,所以脾气大,好发火。


这是说吃,第三个原因是作息规律。


第四个原因是吃药对证和改变饮食生活习惯。


第五个原因是情志病,许多医生治不了情志病和精神病,只强调从精神上要乐观,而身体疾病不能对证,精神怎么乐观?


第六是锻炼,什么叫合理锻炼。我很欣赏龟,为什么叫千年王八万年龟?就是因为龟的代谢慢,大家都知道,为什么植物人活的时间也挺长,就是因为不动,不活动的人代谢慢,损耗少,消耗慢。


龟处事是不动,静静的观察周围的一切,不发表意见和见解。大家看那些长寿的老人,有几人关心政治?自己满足粗茶淡饭,吃饱上哪跑步、做操,不就是散步、晒太阳。


多年以前,有个健美操教练马华,大运动量的健身,不也早逝了吗。那些运动员,有几个身体好的?年轻时拼的是体力,中老年疾病缠身。


许多人练太极拳等,做一些锻炼,健身房里器械锻炼。然后说自己身体好。许多人是因为有病才做锻炼,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照样不改变,只靠锻炼。如果不锻炼,他们过段时间马上身体感觉不行,这说明不是锻炼的结果,而是需要休息,养身体的结果。


判断自己需要锻炼就观察,不练好还是练好。


这是一位妇女,姓林,也不知道她跟谁生了气,结果气生完了,开始感觉自己胸腔里面热痛,还吐血,这下可吓坏了,甚至都忘了到底和谁生的气了(可见生气实在是没有必要)。不仅如此,她还不停地吐痰,头疼,恶心,有呕的感觉,然后是脑袋、四肢都出现了水肿,肌肉也瘦了下去,并且"常下紫血"。


  您觉得这个情况比较严重了吧,这还没完呢!她的症状还有,在夏天的时候,心口那里开始疼痛,肚子里像有三块石头一样的东西,左右胁下各一个,一块在胃那里,总是感觉胃里胀满,还往上嗳气,心烦,口渴,喝水喝进去马上就吐出来,吃饭也是,吃下去没多久就吐出来,这简直让人抓狂,那么多的粮食都浪费了,人还是那么瘦。


  这些症状还不够,这位林女士还手足都冰冷,只有到了秋天的时候才开始好转。在来月经的时候,肚子感觉很疼痛,而且浑身上下的皮肉筋骨都感觉疼。现在是几乎吃不进去什么饭,喝的粥一到胃里,就开始往上返,小肚子那里像被堵塞住了,喘息也很费劲,小便红浊淋涩,大便象羊粪一样干燥。


  各位,这都是些什么症状啊,简直是周身上下乱作一团,这么多症状放在一起,简直让人无从分析。


  当黄元御被请来以后,也感到很困惑,您这怎么会病成这样啊?您就说说原因吧,生一次气不至于这样。


  这位林女士一听,眼泪就下来了,原来,她先是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当时悲哀异常,眼泪流光了以后,眼睛里都出血了。


  后来,她的姑父又去世了,她在痛哭的时候,眼睛里又出了血。


  这次事情半个月以后,她开始咳喘、惊悸、失眠,但是平时还觉得困,睡觉醒来以后,就是一身的汗,身上还感觉忽冷忽热的,而且眼眶周围还呈现出青黑色。到今天,这个病已经有九年,患者到此时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大家看到了吧,人的情绪到底有多重要,不好的情绪会彻底地破坏人的各个系统的正常运作,有的时候会有很严重的后果,甚至恶性肿瘤等病症的发病都和情绪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各位在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时一定要想开,要知道自己的健康才是最关键的,那些倒霉事儿回过头一看,不过如此而已,很快就会烟消云散的。


  黄元御碰到这么个患者也感到棘手,病情复杂,而且现在还很危重,怎么办呢?没办法,还是用气机升降的那个圆圈理论来解释一下吧!


  于是,黄元御老师就又给各位上起了关于大家体内的圆圈课,各位,让我们最后一次再来听听他老人家讲的内容吧。


  他说:脾是负责把清气往上升的,胃是负责把浊气往下降的,如果脾气正常把清气往上升,那么大小便就会顺利地从下边排出(因为如果清气和浊气在下焦抟结,则大小便就不容易排出),如果胃气正常地往下降,那么也就不会吃进食物呕吐了,现在这位显然是胃气不降才呕吐食物的;胃气不降了,心火就无从下降,结果就在上面刑克肺金,这样就出现了烦躁、咳嗽、口渴,肺主皮毛(中医认为身体的皮毛是肺来管的),肺金被克,则出现了皮毛开泄,汗就多了;甲木不降,则胆虚,就产生了惊悸。


  显然,这个圆圈的上面出了问题,整个不往下降了,导致了很多病症的出现。


  那么为什么在夏天的时候病重,到了秋天就好转了呢?要知道,现在很多人的病都有这个特点,有的人的皮肤病到秋天就好转,让我们接着听黄老师讲讲吧。


  黄老师说:在夏天的时候,自然界湿气重(现在北京还是这样呢),脾气郁陷,胃气不降,脾胃之气和肝胆之气扭在一起,乱作一团,"两气抟塞",所以形成了三个块,等到秋天的时候,秋天之气为燥,湿气收敛,这样脾气可以生发了,胃气也降了,所以病就好转些。而中医认为脾主肌肉,湿旺脾郁,则身体变得非常消瘦,水湿之气重,所以会有水肿出现。


  除了脾胃,让我们来看看肝肾吧,脾胃是这个轮子的中轴了,中轴出了问题,这个圆圈的其他部分也就不转了,这就导致了上热下寒;下焦寒冷,则导致经血淤滞,慢慢就变成了紫色的,很多人认为经血紫色为热,其实也要考虑到下焦寒冷的情况啊。


  肝藏血而开窍于目,这位悲哀过度,肝气郁结,所以血会从眼睛里出来,肝气郁陷,则小肚子感到有硬结,肝属木,其色青,肝病则脸上会出现青色。


  这样我们就解释了她身上出现的所有乱七八糟的症状,这些症状看似凌乱,但是如果从气机升降的角度来分析,还是都可以找到根源的。


  这就是黄元御的这个脾胃升降理论的好处,多复杂的病情,都可以归纳入一个简单的模式,并用轻轻一拨的方法,让人体自行恢复。


  林女士的这个病怎么治疗呢?黄元御老师开出了方子(其实我估计各位现在也都会开了),就是:茯苓、甘草、半夏、川椒、附子、干姜、桂枝、白芍、丹皮、苁蓉。


  这个方子里的前三味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是拨动圆圈的中轴的,茯苓把湿气泻去,让脾气上升,甘草坐镇中州,半夏把胃气往下降,而黄元御认为这个患者下焦虚寒,脾肾阳虚,所以加了川椒、干姜、附子。这个川椒就是花椒,四川产的好一些,所以叫川椒。它是个热药,为什么四川那边常用来做菜呢?因为四川那个地方湿气重,花椒有燥湿的作用,各位有患皮肤湿疹的,可以把川椒熬水,然后用这个水洗患处,可以去除湿疹。川椒还可以暖中驱寒,肚子里凉就可以用川椒,有的女孩子因为胞宫虚寒,冷得导致月经时痛经,就可以用川椒和公丁香研成粉末,放入肚脐里,外边用风湿膏贴上,则可以起到缓解痛经的作用。

 

这个干姜我们讲过了,是入脾肾经的,可以引附子的药性入肾经,所以有"附子非干姜不热"的说法,黄元御非常喜欢用这个药,用来燥除脾经的湿气,黄元御说干姜的作用有:"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不宜火土,消纳饮食,暖脾胃而温手足,调阴阳而定呕吐,下冲逆而平咳嗽,提脱陷而止滑泄。"


  至于附子我们就不讲了,这是温补肾阳的。


  方子里的桂枝、白芍、丹皮是针对肝经去的,因为肝经郁陷是这个妇女的病之诱因,因此调理肝经很重要,桂枝可以升肝经之郁陷,白芍入阴,柔肝和肝,丹皮可以清泄肝经之火。


  最后用的药是肉苁蓉,这个药是干吗的呢?原来,肉苁蓉是入肝、肾、大肠经的,它可以起到暖腰膝、健筋骨的作用,可以滋养肝肾之精血,润大肠之燥结。黄元御认为,那些大便象羊粪一样,都是小颗粒,很难排出的,是土湿木郁、下窍闭塞的缘故,肉苁蓉这味药温补肾阳而不燥,富含油脂,可以滋润大肠,使得大便通畅,如果有这样症状的朋友,可以用10克或者15克肉苁蓉,配合10克的火麻仁来服用,可以使得大便排得更容易些。黄元御对于这种大便燥结的,都喜欢在方子的最后加入肉苁蓉,他认为其他的泻药都有伤正气的可能,而肉苁蓉的药性从容不迫,非常合适。

这个方子服用半个月以后,这位林女士的病就痊愈了。

 

 杏仁露也能治病


  去年冬天的一个清晨,我刚起床,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一位朋友打来的,从他有气无力的声音里,可以断定他病了。朋友说这么早打扰,真不好意思,不过也实在没办法了。


  原来这位朋友头天晚上就开始肚子胀疼,到凌晨1点钟时,疼得实在忍受不了,便打车去了北京协和医院特需门诊,医生给做了B超,拍了片,还验了血,结果出来后,医生告诉他:"放心吧!你没什么大问题,不是胆囊炎,也不是肠梗阻。"医生的自信和先进的仪器让他的心放下了,但却丝毫没有减轻他腹部的疼痛。他恳求医生开药治疗他的腹部痛,但医生却告诉他开什么药都不会管用,输液吧,效果也不会大,因为他的肠内已没有了肠气,西医拿这没有办法。他再三恳求,医生无奈地给他开了一盒开塞露。他付了一千多元的医疗费,拿着开塞露回了家,结果仍然无济于事。

  朋友说,这一夜真是难熬呀,他在床上翻来滚去,黄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额头上流下来。好不容易熬到了天亮,他才忍着疼痛给我打来了电话。

  我询问了一些情况后,觉得有几种可能,比如腹中有寒,或者是有些什么器质性病变……不过,北京协和医院是北京最好的医院之一,它的检查应该能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可能,我心里不断地琢磨,他的疼痛究竟是属于哪种呢?为了得到更多的信息,我对他说:"你拍一组自己舌头的照片,上网传给我。"当看到他舌图的时候,我就可以确定了,因为他的舌苔是带着淡淡的黄色,尤其是以舌的前半部分为多,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他的肺气壅滞,因为舌体的前半部分反映的是上半身的情况,如果是腹中有寒,那么整个舌质应该是淡白的,而舌苔也不应该是这个淡黄色。于是,我就判断可以通过降肺气来通大肠之气,因为中医里面有句话,叫"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肺气不降,则可能引起大肠之气也不通,他之所以胃痛,就是因为胃气不能随着肺气下降。于是我就打电话告诉他:"没关系,这样吧!你去买两罐杏仁露,加热后喝下;再去药店买一盒麻仁润肠丸,一次吃两丸。"朋友听完我开的药方后,沉默了一会儿,从这短暂的沉默里,我感觉到了他的怀疑,他心里一定在嘀咕:"我都疼成这样了,协和都没法治,难道两罐饮料和几粒药丸就能解决问题?"


  大约3个小时后,我又接到了这位朋友的电话,从他疲惫的声音里我听出了兴奋和惊讶,他告诉我,照着我开的方子喝了杏仁露、吃了药。结果,几分钟后,肚子就开始咕噜咕噜地响了,明显地感觉气在往下走;接着,就开始不停地放屁;几分钟前,他终于在厕所里酣畅淋漓地解了大便,腹部痛也开始减轻了。他还算了一笔账,一盒麻仁润肠丸10元,两罐杏仁露4元,总共只花了14元钱。他难以相信这么简单就解决了他的大问题。


  我自己的亲妹妹,三十七岁,住在澳大利亚,五年前怀孕后流产了,洋大夫说是胎儿发育得不合格,身体就把胎儿自然淘汰了,不要管。结果很多年都无法怀孕。无奈前两年回国,一检查是多囊卵巢综合症,没有成熟的卵泡形成,无法怀孕。我觉得西医还是很厉害的,查得如此仔细,就让他们治疗,用了很多药,不断地去做检查,看看用药效果如何,结果还是无法见效。当时,家里的老人都盼望有个后代,所以妹妹的压力很大,谁知治疗了一段时间后,不但没有怀孕,经检查又患了肾小球肾炎,尿检红细胞很多,尿相差80%变形。这个时候,情况几乎失控了,母亲在家里暗自哭泣,给我打电话,说怎么这么多的磨难,都跑到我妹妹的身上了?我急了,觉得还是用中医吧,当时我没有回老家,就通过电话给开药,方子用的是赵绍琴教授的凉血活血的方子,基本的方子为:防风6克、荆芥6克、炒槐花9克、生地榆9克、丹参9克、茜草9克、芦根9克、白茅根9克、杜仲15克、小蓟15克、生黄芪15克、焦三仙各9克、水红花子9克。为什么用这个方子呢?因为我判断妹妹的体内有热,这个热一定要清除掉。结果是立竿见影,两个月后,妹妹的肾小球肾炎痊愈。


  这个时候,全家的心情开始好转了,但是我还没想给她治疗不孕,只是想给她接着调理一下身体。考虑她此时体质不好,于是换方,方子用的是:紫河车、何首乌、山药、白术、太子参、甘草各等份,研成粉末,装入胶囊,每日早晚各服用5个胶囊,这个方子是补脾肾之气的,同时里面的何首乌也滋肝肾之阳,是个比较全面的补益方子。结果,没想到调理的成果是:半年后怀孕,剖腹产生出了个健康的女婴。


  但剖腹产后淤血出不来又没有了办法。当时母亲来电话,急得不得了,说别的产妇生产以后,恶露都顺利地流了出来,可是我妹妹却没有,肚子里感觉结成了块,按上去硬硬的,结果是腹痛,发热,尿潴留,我问明了情况,口述开了生化汤一服。这个生化汤是名医傅青主经常用的方子,具体组成是:当归25克、川芎9克、桃仁6克、干姜2克、炙甘草2克,我给妹妹开的是半服的量,这个方子的主要作用是温经化淤,对产后淤血停滞效果不错。结果只服了一次,母亲就来电话,很兴奋地告诉我,说流了很多恶露,危急的情况就解除了,如此见效,这又是中医的手段。当时我的心里,这份高兴,心想自己远在北京,也能帮上忙了。可没高兴多久,又出了问题。


  原来还有问题,母亲说妹妹还有尿潴留,每天在插导尿管,医生说最多的时候有两千毫升了(做了超生检查,这又是西医的手段),母亲又来了电话,问怎么办。我就想起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著名温病学家赵绍琴教授的故事,赵老是学问大家,他的父亲赵文魁公是清朝太医院的最后一任院使(院长),赵老的师傅就是当年北京的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当时一位老领导的儿媳妇在美国生孩子,产后也是尿潴留,在美国住院花了很多钱,最后还是没有解决,于是就打了越洋电话,问赵老有没有好办法,赵老说:我给你开个便宜的方子吧!于是就开了枇杷叶和苏叶,当时在美国抓药也只花了很少的钱,喝下去后,这个尿就出来了。赵老说:这叫"提壶揭盖"法啊,就好比是茶壶,你把上面的气口堵着,你就倒不出来,可是把上面通了,下面的水也就出来了。在中医里面,枇杷叶和苏叶等药都是开肺气的,肺为水之上源,上面的气开了,下面的水也就出来了。


  当时我连犹豫的时间都没有,立刻开了这个小方子,就是枇杷叶15克、苏叶15克,熬水5分钟,当茶喝。

  结果母亲第二天打来电话说,水下去后,妹妹的尿立刻就出来了,这个尿潴留就此解决了(多说一句,枇杷叶和苏叶是偏于通小肠的,服用后尿液可以通畅;开肺气的药中,杏仁和紫菀是偏于通大肠的,服用后可以使大便通畅,我在治疗便秘的时候,则通常使用杏仁和紫菀等药)。事后想想,如果没有中医的这个办法,这个尿潴留不知要多少导尿管、要遭多少罪啊!结果,没有超过五天,妹妹顺利出院。

        我最喜欢用的便是黄老的“金鼎汤”(甘草、茯苓、半夏、桂枝、芍药、龙骨、牡蛎)了,升肝降胃,清胆藏神,运转中气,广治杂病。前一阵子,我同学的老公因患脑梗塞,本来住院打几天针恢复的也不错,可是怕因病下岗,听说哪有医生专治此病,就跑到哪里,结果越治越重,言语也不清了,手也不听使唤了,还不停的打嗝,查其所用之药全是虫蝎通络等攻伐之品,致使脾胃气血耗伤,胃气不降则呃逆,脾气不升则肢体痿废不用,我遂用黄老之法立方:半夏20g、桂枝20g、茯苓40g、龙骨40g、牡蛎40g、山萸肉60g、白芍30g、甘草g、川断20g、寄生30g、桑枝30g、黄芪100g、赤芍25g、防风15g,水煎服,5付即效果明显,现还在进一步治疗中。有一位41岁的女性病人,重症过敏性紫癜,周身皮肤紫斑,四肢为重,多处求医未果,财力耗尽,后经某医院的业务院长介绍,由家人背到我处,因以前治疗尽用清热解毒之味,正气受损,已饮食难进,治疗当以调理中气为要,处方:半夏20g、桂枝20g、茯苓40g、龙骨40g、牡蛎40g、山萸肉40g、桑叶30g、白芍30g、紫荆皮30g、荆芥10g、防风20g、僵蚕30g、蝉蜕10g、甘草10g,水煎服,10付药病即痊愈。14岁男孩刘×,患紫癜型肾病,亦以上法处方:半夏15g、桂枝15g、土茯苓80g、龙骨30g、牡蛎30g、山萸肉30g、僵蚕20g、牛蒡子20g、紫荆皮20g、白鲜皮20g、丹皮20g、赤芍15g、川芎10g、当归10g、荆芥10g、防风10g,5付,水煎服,即告病愈,2月后复发,加仙鹤草20g、内金10g两味,服5付,病未再发。另有一万女士,失眠、惊悸、活动后喘促加重,成年打针吃药,大小诊所几乎没有不去过的,当初也是抱着试试看的角度找到我,我欲开5付药,她只抓了3付,意在吃吃看,结果第二天即来道喜,当晚即能睡着觉了,心也不那样突突了,处方是:半夏20g、桂枝20g、茯苓40g、龙骨40g、牡蛎40g、白芍30g、甘草10g、山萸肉40g、远志20g、石菖蒲30g、夜交藤60g、枣仁60g、合欢皮20g、沉香10g,水煎服。后用散剂调理3个月,一切恢复正常,跟我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包括她的全家都变为我的“粉丝”,现已移居新加坡。我为因偶然的机会学到了黄氏医学而庆幸,更因能更好的为百姓服务而自豪。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麻瑞亭(1909-1997),用了一辈子黄老的“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加减治疗百病,旨在降肺胃而散郁结,效果传奇而名誉四方,而这只是黄老之学之管窥耳,要想学全学好,还需很多人加倍的努力。


        黄氏曾立志“不能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精湛的医术获得了乾隆帝“妙悟岐黄”御赐的匾额。那是在黄氏进京不久,乾隆帝有病,太医院诸医诊疗不效,经人举荐,召黄元御前去诊治,乾隆帝先安排一宫女露手于外,假装乾隆让黄元御诊脉,想试试黄元御的真实水平,结果黄氏诊脉后曰:“龙得凤脉,无药可医,怕不久于人世。”意思是男人出现了女脉,怕是不能治了。乾隆这才佩服,知道遇见了良医,才让其诊病,黄氏给乾隆看完后曰:“万岁小恙,乃七分药毒三分病,须先进两帖解毒药,继服一帖治所病。”也就是说本来很小的病,因为治疗不当,结果七分是药毒,三分才是病,乾隆按此治疗,病很快就好了。观当今之医士,更是如此,惟名利是图者多,追求技术精湛者又有几人?还有人掺杂着所谓的现代医学理论,把中医理论体系搞的更是面目全非了,试问这样的医生能治好啥病呢?只求他们少误些人吧! 余常读古人之书,自感吾辈不及古人,继承是当务之急的事,也是很难的事,更别说弘扬与发展了。


          附(转载于网络):《四圣心源 》书名。又名《医圣心源》。10卷。清·黄元御撰于1753年。作者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本书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气解;卷三脉法解;卷四劳伤解;卷五至卷七杂病解;卷八七窍解;卷九疮疡解;卷十妇人解。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


        他的学术思想源于“四圣”,对脏府病理、生理的认识,重视脾胃中气的升降合宜。他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之太极也。”“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已土为脾。”“土者,四维之中气也。脾以阴土而含阳气,故脾阳左升,则化肝木,胃以阳土而胎阴气,故胃阴右降,则化肺金。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木升于南,温气化热,是谓心火。肺肝心肾,四象攸分,实则脾胃之左右升降而变化者也。”他认为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脏气的升降功能都取决于中气,因此,主张“中气之治”。


  “百病之作,率由土湿”,“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调停,在乎中气”。他认为湿、寒是诸多病证发病和病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方面着眼于“中土”,制方常以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为大法。他指出:“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如金鼎汤(甘草2钱,茯苓3钱,半夏3钱,桂枝3钱,芍药3钱,龙骨2钱,牡蛎3钱,煎大半杯,温服。)治“惊悸之证,土湿胃逆,相火不藏,应用茯苓去湿,半夏降胃,桂枝达肝,芍药敛胆,龙骨、牡蛎藏精聚神,以蛰阳根。阳降根深,则魂谧神安,惊悸不作矣。其上热者,倍芍药以清胆火。下寒者,加附子以温肾水。”黄元御曰:“若木郁不能疏泄,宜加桂枝,以达木气。”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则称:“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张伟天下为公注:水盛土湿,金鼎汤加干姜、砂仁更妙。 可治诸多疾病。 )   


      “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方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治病必求于本。内饬杂证,多属脏腑气机紊乱,升降反作,故治疗以调理脏腑气机为第一要务。

       气机调顺,复其升降之常,虚者兼之以补,实者兼之以泄,则重者可差,轻则可愈。为此,麻瑞亭调理气机之“下气汤”为治疗内伤杂病之主方。为医者若能妙悟一“调”字,针药无误,虽不能尽愈诸疾,也当能愈过半矣。

        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麻瑞亭下气汤加减:

1、 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一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2、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一15克,或猪苓皮9一12克,易茯苓。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一30克,易,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3、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一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

4、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者.以生薏仁15一2O克易甘草。

5、胆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头痛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岑炭9一12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

6、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坠,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一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发。

7、血虚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炒赤芍9一12克易杭芍,润燥以补血虚。

8、心动悸,脉虚数或结代者(如心脏病),以生地炭9一12克,易丹皮,润血以复脉。

9、血瘀头痛,经络瘀阻,肢体串痛.或半身不遂.月经涩少者,以老川芍6一9克易丹皮,通经活络以怯瘀。

10、月经量多.色淡神疲者,以全当归9一12克易首乌,温经补血以调经。

11、脾肾虚寒,纳差腰痛,关寸脉大,舌淡苔滑者(如胃病、慢性肾炎),以上肉桂3一5克,易首乌,温中暖下以祛寒。

12、陈年咳嗽,水源乏竭,舌红少苔,夜热烦躁者,以大熟地9一12克易首乌,滋燥以生水.

13、肺逆咳嗽者,以广陈皮9一15克易橘红,顺气以止咳。14、胆胃气滞,胸胁痛疼者(如胆囊炎、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破滞宽胸以止痛。

15、胸胁气滞益重者,以炒枳实9克易橘红,破气开滞以止痛,兼利大肠。更重更痛者,以炒青皮6一9克,或鹅枳实6克,易橘红。

16、肝郁胁痛者(如急慢性肝炎),以佛手片6一9克,易橘红,疏肝理气以止痛。

17、胃脘痛疼,胃酸缺乏,食少疲困者,以香橼片6一9克,易橘红,舒肝以开胃。

18、气滞胸闷.痰多不利者,以全瓜萎9一12克,易杏仁,化痰利气以宽胸。

19、胸膈胀闷,俯仰俱难者,以瓜篓皮9一12克易杏仁,利气以除壅。

20、咳唾痰涎,胶粘难出,胸闷气短者.以炒篓仁9一12克易杏仁,利痰遂饮以宽胸。

21、气滞胸闷,大便干而不利者,以郁李仁9一12克易杏仁,清肺润肠以利便。

22、月经涩少,色黑有块,胸闷心烦者,以炒桃仁9一15克易杏仁,活血理气,化瘀以通经。

23、妊娠呕恶,食纳不开者.以姜半夏6一9克,易法半夏(法半夏有堕胎之弊),和胃降冲,顺气以开胃。此主方之随证随病化裁也,总而谓之”舟”。 凭脉察舌,据症据病,于主方内加入主治某症某病之品,而组成治疗各个具体病症之方,且据各症各病之兼症,加减所需之味,灵活化裁,而治诸内伤杂病。

24、如心悸者,以生地炭易丹皮,加广郁金9一12克、延胡索9一12克、柏子仁9一12克、北沙参15一3o克、白蔻仁6一9克、赤丹参15一20克、白茅根9一12克。

25、肾寒膝痛者,以上肉桂3克,易首乌,加炒杜仲12克、川续断15克、骨碎补9一12克、炒干姜3一5克、草蔻仁4一6克。

26、咳而痰少者,以广陈皮12克易橘红,加前胡12克、川贝母9克、炙冬花12克、北沙参20克、白蔻仁6克、炙五味4一6克。

27、胆胃病(如胆胃气痛、胆囊炎及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以全瓜蒌9克易杏仁,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广木香4克、白蔻仁6克。

28、肝胃病(如慢性肝炎).加广郁金12克、延胡索12克、半枝莲12克、白花蛇舌草l2克、缩砂仁9克、赤丹参15克、软柴胡9克、焦山扼3一5克。

29、胃脘痛(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炒白术9克易甘草,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12克、炒干姜3克、白蔻仁6克、三七粉3克,(分冲)…。

此各病之主方也。据各病之兼症,而加减相应之药。如心悸而下寒较重者,另当以上肉桂3克易首乌,以补骨脂9克易白茅根。肾寒而膀肤热涩者,另当以建泽泻9克易甘草,仍用首乌.以北沙参30克易干姜.加焦山桅3克,……。此随证随病之加减也。统而谓之“撏”。(撏:音 xun2,提手旁加一寻字。拨的意思,如撏他的毛。又如;撏扯;摘取之意。)拨千钧之舟者,一寻之木也。俱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功能之主方.生气血而调阴阳,是为扶正,为御邪之本,与各症各病所加祛邪之味相合,抵达病所,共奏愈各症各病之功。主方以黄岑易杭芍,加龙骨、牡蛎,则平胆而降浊,主方以桂枝易杭芍,加柴胡,则疏肝而升清。此乃下气汤灵活加减化裁,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且疗效甚佳之原委也。所以然者,病机相同或相近,虽病症病名不同,治可相同,异病同治也。而内伤杂病,多脏腑功能失调,升降紊乱者,是其大率也,即病机相同相近也。升降紊乱,均当复其升降之常;而复其升降之常的关键.重在调理脾胃。下气汤以健脾和胃为本,兼调肝肾心肺,切中内伤杂病之主要病机,所以灵活加减化裁,用治内伤杂病,既稳当而效可观。 

       麻瑞亭已业医6o余年,愈疾无计,主要取法于黄元御医术,得力于下气汤之灵活加减化裁。而麻瑞亭基于自己的临床实践。又灵活变换原方两味,以之治诸内伤杂病.医迹卓著,则既是对黄氏医术之继承弘扬发展之明证,亦是异病同治大则之具体实践与发扬也,是乃麻瑞亭医术之精蕴特色也。 

       黄元御曰:人有无妄之疾,医乏不死之方。下气汤灵活加减变化.虽能愈诸多内伤杂病,然非万病之灵丹妙药,诸病皆能用之,而效若桴鼓。以病症之轻重有别,治疗之难易不同.即使辨证无误,针药无差。重危者,亦非轻易能愈.绝证者,难免倾亡,以下气汤治之亦然。然麻瑞亭六十余年的医疗实践证明.以下气汤治某些危重疾患.疗效较为理想.用治某些不治之症,亦可减轻患者之病痛,延缓其踏入冥途之时日,因之,下气汤虽不能尽愈诸疾,然仍不失为治疗内伤杂病之良方也。再者,麻瑞亭也并非以下气汤而治百病者。当用则用,不当用则另用他方,以脉症为转移,此即善用与好用之别也。 

       建中之名方,小建中汤也.补中之名方,补中益气汤也。医圣仲景、先贤东垣,以之建立中气补益中气,效若桴鼓。由此可见圣贤医术精湛之一斑,制方严谨精萃之奥蕴.所以千余年来.医者习用之,以之治其所主之疾,活人无计。此乃方剂之生命力取决于其愈疾也。麻瑞亭善用之下气汤,可谓是一则调中方剂。调中与建中、补中有所不同。调中者.是在调理中气的基础中,兼及四维.而使诸脏腑因邪之所凑而导致的升降紊乱,复其升降之常,则正气因之充旺,自能祛邪外出而病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之虚,虚在脏腑功能紊乱失序,气血生化匮乏.无力祛邪。攘外必先安内,内安方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御外侮。以之论病,安内即复其脏腑功能,俾使气血化生,祛邪外出而病愈。犹后勤供应之优劣,乃战争胜负之先决条件之一也,下气汤可谓安内之良资,其加减化裁之药味,可谓攘外之精兵,粮足兵精,焉有不胜之理?!此非欲比美于圣贤,意在明建中、补中、调中之别,下气汤制方愈疾之机理也。

附:1、下气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

【组成】半夏9克 生姜9克 人参4.5克 橘皮9克(一方无人参) 

【用法】上药四味,嚼咀。以水 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日服三次。 

【主治】脾虚气滞,胸满腹胀。           

2、下气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组成】大腹槟榔14枚,杏仁28枚。 

【主治】胸腹背闭满,上气喘息。 

【用法】上(口父)咀。以童便3升,煎取1升半,分为2服。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杏仁以下气,大腹槟榔以泄满,童便导之下行。然唯初病气实者为宜。     3、下气汤-《四圣心源》卷四。 

【组成】甘草2钱,半夏3钱,五味1钱,茯苓3钱,杏仁3钱(泡,去皮尖),贝母2钱(去心),芍药3钱,橘皮2钱。 

【主治】肺气不降,胸膈右肋痞塞。 

【用法】煎大半杯,温服。         

4、下气汤-《女科指掌》卷三。 

【组成】苏叶、陈皮、桑皮、茯苓、青皮、白芍、大腹皮、甘草。 

【主治】子悬。

本文转载自http://user.qzone.qq.com/1755288663/blog/139077377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