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证是指用方的指征与依据,亦是临证中对病机的高度概括。 在理、法、方、药这个辨证论治体系中,方证占据核心地位。方证虽是定性的指标,却能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本质,有利于医者更准确地辨证施治及处方用药。 1 解肌祛风:治身发热、恶风寒 方某,女,28 岁。 2014 年 5 月 2 日初诊。患者因产后护理不当而致恶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晨起干呕,不欲饮食,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辨为风邪袭表,营卫不和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汤加减。 处方:桂枝 15g,白芍 15g,甘草 10g,生姜 4 片,大枣 5枚。 7 剂,水煎日 2 服。嘱患者药后饮热稀粥并温覆使周身微汗出,3剂而愈。 按语: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首,其功在调和营卫,滋阴和阳,外证得之,能解肌祛邪气;内证得之,能化气和阴阳。其中桂枝解肌祛风,白芍敛阴和营,两药相伍,亦散亦敛,共奏解肌表、和营卫之功,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本,故又用姜、枣、甘草益脾和胃。 临床上用于治疗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等中风表虚证。如《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云:“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 2 温通血脉:缓肢烦疼、腹里急 王某,女,43 岁。 2012 年 8 月 22 日初诊。患者四肢关节烦疼,每逢阴雨天气尤甚,两手指关节红肿疼痛,心悸怔忡,口干口黏,月经量少,伴血块、痛经,大便黏,小便可。舌暗红苔薄白,脉濡数。 辨为风寒瘀阻经脉之风湿痹证。 治宜祛风散寒、温通血脉。 予桂枝附子汤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处方:桂 枝 15g, 附 子 10g, 白 芍15g, 麻 黄 6g, 白 术15g,知母 15g,防风 10g,甘草 10g,生姜 4 片,大枣 5枚。 7 剂,水煎日 2 服。8 月 27 日再诊:关节肿痛显减,余症趋缓,守方增损连治月余,诸症几除,痛经亦缓解,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为风湿流注于筋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桂枝附子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合用以祛风散寒、温通血脉。方中桂枝得附子,通阳散寒,并助气血之流通。 正如《卢氏药物配合阐述》所云:“桂枝,能纳太阳之气,通达于四末。 ”桂枝配麻黄、防风以温散表湿。 经方治疗身体烦疼广用桂枝,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伤寒八九日,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 3 补中益气:止心下悸、腹中痛 窦某,女,34 岁。 2014 年 12 月 8 日初诊。胃痛十余年,加重月余。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 刻诊:胃脘拘急疼痛,喜温按,时恶心,口干微苦,纳呆,寐安,二便调。 舌淡苔薄黄,脉弦略数。 辨为中焦虚寒,兼少阳枢机不利。予小建中汤合小柴胡汤温中补虚,和解少阳。 处方:桂枝 15g,白 芍 30g,柴胡 15g,黄 芩 10g,党 参10g,半夏 10g,炙甘草 10g,生姜 4 片,大枣 5 枚。7 剂,水煎日 2 服,嘱患者服药前加两勺饴糖搅匀同饮。12 月 15 日二诊:胃痛缓,纳增,余无不适,守原方继服 1 月余,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本证为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为主。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即“虚则喜实,内不足者求助于外”。案中辛温之桂枝温中补虚,助阳气、祛寒邪,而桂枝补中益气的作用,是通过甘温质润之饴糖,合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来实现的。 诸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所治虚劳里急之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方,均显现经方用桂枝取其补中益气之用。 4 化气行水:消胃中痞、口燥烦 宁某,男,69 岁。 2013 年 11 月 4 日初诊。无明显诱因引起胃脘痞满 2 月余, 牵及两肋,饮水后加重,喜温按。 偶反酸、胃灼热。 晨起口苦,伴恶心。 纳谷一般,寐差梦多,心烦,口干夜甚。 大便不成形,日 1 行,小便频,夜尿 4 次余。 舌红有瘀点,边齿痕,苔黄,脉滑。 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见邪犯少阳。治宜化气行水,和解少阳。 予五苓散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处方:泽泻 25g,茯苓 15g,猪苓 15g,炒白术 15g,桂枝10g,柴胡 15g,黄芩 10g,半夏 10g,太子参 10g,生龙牡(各)30g(先),生磁石 30g(先),酒军 6g。 7 剂,水煎日 2 服。11 月 12 日复诊 :药后胃痞得减 ,口苦 、口干渐缓,寐亦转佳。 前方获效,毋庸更法,恐生磁石质沉性寒,久服有碍脾胃,遂二诊时去之,续服5 剂而愈。 按语: 恙由膀胱气化失司伴少阳枢机不利而致。 水蓄下焦,津液不能气化以下泄,故见小便频数;津液不能气化以上承,故口干夜甚;水气上逆,阻碍气机升降,则见心下痞。本案以五苓散淡渗利水,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少阳,桂枝与茯苓相伍伍,可行温阳化气、行水蠲饮之用,其中桂枝化气行水,使膀胱气化有权,津液敷布,不治渴而渴自除。正如卢氏所谓:“桂枝引水气上升,化气化液,濡润万物。 ”心下痞兼小便不利者,桂枝合茯苓外解表邪,内通水腑,助膀胱气化,外疏内利,使水有出路。亦如仲景曰:“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 5 平冲降逆:镇气上冲、心下满 崔某,女,35 岁。 2015 年 5 月 6 日初诊。胸中气上窜感,冲至咽喉,须臾又止,头晕目眩。纳寐可,二便调。 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紧。 辨证属心阳不振,脾虚水停。 治法:振奋心阳,健脾行水。处方以桂枝加桂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处方:桂枝 30g,白芍 15g,茯苓 20g,白术 20g,炙甘草10g,生姜 4 片,大枣 5 枚。 7 剂,水煎日 2 服。7 剂后病愈,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诸证皆由心阳不振、脾虚水停而致。心阳不振则下焦寒气上冲,脾失健运则水饮内乱。水饮夹寒气上冲故可见胸中气逆, 方中重用桂枝,配以甘草,温通心阳以镇下焦寒气之冲逆。 脾阳虚则不能升清气于头目,清窍被水气所蒙,故头晕目眩,桂枝配茯苓、白术温阳健脾以降水逆,以折上逆之势。如《伤寒论·太阳病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 6 结语 桂枝在临床上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卢氏药物阐述》曾云:“桂枝,气味辛温,有引阳出阴之能。 由内而外,分布四旁,仍有皮毛而肌肉而经络而腑而脏,实通内外之能实也。 ”可见桂枝具有调和阴阳、通达内外、充实皮毛与肌肉、温通经络及脏腑的作用,其能行能散、能温能补,根据不同的配伍,则具有解肌祛风、温通血脉、补中益气、化气行水、平冲降逆等诸多功效,适用于治疗外感、内伤、寒、热、虚、实多种病症。从桂枝方证运用中,仲景之经方配伍之严谨、选药之精当、疗效之显著可窥见一斑。 配伍的君臣佐使、药物的寒热温凉、阴阳的对立统一、五行的生克制化,亦无一不体现于仲景经方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