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千年的沿革变迁,祭祖形成了一种传统,历代相承,历经千年而不衰。据《光绪浦江县志》记载:“营宫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重祀田。”各大姓巨族,多建有大宗祠堂祀远祖,祠堂是施行宗族伦常的法地。祖宗生辰忌日以及年节的祭拜,是凝聚宗族的经常性的有力方法。 旧时,浦江祭祖有家祭和族祭两种。族祭是隆重的宗族活动,村里要演戏、娱乐,一片热气腾腾。浦江先民们重视祭祖,与村落宗族的构建有密切关系。为了纪念先辈,弘扬祖德,凝聚宗亲,祷求祖灵庇佑,按姓氏村庄便建立了宗祠,俗称祠堂。宗祠内安设神龛,神龛里摆放先人的“家神牌位”。这些被认为是封建遗物的东西,已在解放初土改及以后的破四旧被销毁。原来的神龛约三四米高,宽一米半左右;祖先牌位约一市尺高,宽三市寸。牌位由两块木片合成,外涂黑漆或红油漆,用金粉写上已去世的祖先姓名。两块木片合拢处,写祖先的出生与去世的时日,有的还写上官职简历。始祖放在神龛最高层的中间,其余的依次逐层排放。宗族大、年代久与人口多的,一个神龛不够用,就扩至三五个。祭祖时就把祭祀对象的牌位请出放于供桌上。 祭祖是宗族的重大活动,由乡绅、长老、家长太公牵头。祭祖的前一天,就需布置好祭堂。如在几台大供桌边围上华丽高雅的桌围,原来节日装饰宗祠用的横披、对联、祖先的遗像等,选合适的张挂。宰杀猪羊也需于前一天下午或晚上进行。 祭祖的当天清早,全猪全羊上架,五牲祭品、糖果馔盒、饭羹茶酒等各种祭品整齐置于供桌之上,前来参加祭祖的男姓子孙后代,衣冠整齐、彬彬有礼地前来参祭。属于由支系或分支系派代表参祭的,都很讲究礼仪,有秩序列队进场,乡绅、长老、家长太公或有官职的祭祖时排在最前面。祭祀开始之前要在祠堂前响“三门铳脚”。总司仪“通”唱礼,宣布祭礼开始,主祭“宗子”及各司事者就位。司仪唱起鼓、放鞭炮、奏乐,祠堂内的浦江乱弹配合上演是呈祥吉利的“踏八仙”等剧目。此时,鼓乐喧天,唢呐高奏,鞭炮声轰隆隆,震天撼地,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激动人心景象。接着由司仪唱“盥洗”(洗脸洗手),引祭者导引主祭盥洗毕复位,又根据司仪唱礼“上香”,引祭者再把主祭导引至供案前上香、酹酒降神(请出神主)、献茶、献毛血、献宝帛(元宝纸钱—类)。 整个祭祀仪式,都是司仪先唱礼,然后由引祭者导引,主祭再按唱礼内容,完成相关祭祀礼仪。主祭在奉行各项祭拜礼仪时,都要跪下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参祭的所有人员则在听读祭文和“饮福受胙”(胙,祭祀时供的肉)仪式时跪下,至最后“辞神鞠躬拜”也要跟主祭一样三叩首。 祭献礼仪包括上香、读祝文、奉献饭羹、奉茶、献帛、献酒、献馔盒、献胙肉、献嘏辞(福辞)、焚祝文、辞神叩拜等。有的地方在焚帛烧钱纸时,主祭要在神前献上一杯酒,然后由礼生送至焚帛处,将酒酹在上面,酹时将酒滴成一“心”字,以示祭者献上钱帛之虔诚。在祭祀过程的重要环节,还几次鸣锣击鼓或弦乐伴奏,为祭礼增添热烈气氛。之后,主祭者三叩首,接着参祭者一齐跪下,听礼生读祭文、诂文。祭文是述主祭者名字,祭祀的时间、对象、原因、祭品的内容和虔诚之心的文字;诂文是代祖先训示子孙的文字。另外,还要在祠堂内天井里设香案,祭告天地。以表虔诚之心意。 家祭一般规模不大,我县旧时家祭祖先,《光绪浦江县志》是这样记载的:“除夕设祖先遗像于中堂,具香案、灯烛、酒肴,长幼礼拜毕。然绽放燎竹。自此每日蚤暮荐羞至初三、初五或至上元。然后具酒食礼拜、收像。自元旦至上元,日日有展墓者,或一家多至十余所,其祭但用香、纸锭、烛挂、铢钱,放爆竹,谓之“上坟”。清明则前后十日,皆有上坟,用果醴庶羞等。冬至祀事备举通岁之祭,此为最大展墓,与清明同。(其)他如端午、中元、中秋、重九诸俗节及先人生辰忌日皆祭于家。其二月望、八月望、十月朔则祭于宗祠。自始祖以下皆得与享礼系,而费大。冬至既展墓,又各设遗像祭于厅事,合族以食领胙而归,其费尤多。”家祭时,男女子孙媳妇都可来拜。穷苦人家,孤房独户者,微灯暗烛,也一样跪拜。这就是旧志所说:“祭品丰约量其力,无有废而不举者。” 谒祖是临时的大祭。虽也有大型小型之别,但全猪全羊不可少。因为这一临时的谒祖,大都是较大喜事要向祖宗报告,感念祖宗恩德。成婚和添丁的谒祖,多属小型;升官和登科的谒祖,多属大型。废科举之后的民国时期,有些地方为沿习旧例,以高等小学毕业生例比“秀才”,为了名誉和实利,许多人也乐意得个例比的科名。华侨致富回乡者,也常有谒祖并宴请宗亲之举,且演戏庆贺,称为演顺风戏。有的宗族与外姓外族纠纷,或打官司得胜,或械斗得胜,或誓与之绝交,或族中出现“不肖子孙”,均视为需要临时进行谒祖的大事。此时,祠堂就是宗族的司令部,决策的议事厅,宗族大旗覆盖着全族的小天空。 祭祖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化的,现在,人们喜欢采取文明的祭祀方式,例如献花,放灯,写怀念性的文章,系丝带,以及最近二年十分流行的网络祭祀来怀念自己的先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