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告!这不是演习!2016,请全面规避所有债券及固定收益产品!

 wcm839 2016-04-26


今天这篇文字严格来说,并没有什么独创的观点,只是最近遇到两件事情,让我觉得有必要单独写点东西,来给各位就债券及固定收益类的产品做个风险揭示。


第一件事,来自于同事间的一次交流,当时我们在讨论资产配置,是不是一定需要配置一定比例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按照标准的资产配置理念,这个结论肯定是对的。但我觉得,资产配置应该是动态且多维的,除了从个人投资风险偏好的角度出发,也应当考量这一大类资产本身的风险收益比。


第二件事,来自于朋友圈的见闻,尽管A股在2、3月份有所反弹,但总体走势及成交量仍相对较弱,熊市特征相对更显著一些。所以近来看到不少券商的基金推荐重点,开始从去年的股票型转向债券型。仿佛股票与债券之间是严格的反向关系,既然熊市来了,那么配置点固定收益产品总没啥大的问题。这个逻辑在过去2-3年中可能成立,但股票与债券并非严格的反向,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因为熊市了,就去推荐固定收益类产品。


他们对于债券类产品的推荐逻辑或是出于配置需要,或是出于资金避险。但唯独却没有考虑债券市场本身的风险。并不是只有股票才会亏钱,债券及固定收益类产品一样是会亏钱的。而且更可怕的是,股票亏起来还能割肉,债券或者固定收益类产品一旦违约,本金都有可能没了。比如,从去年开始陆续爆发的信托及P2P产品的兑付问题,究其本质,都是固定收益类产品本身的风险开始显现。


或许有人认为,信托或者P2P离自己还比较远,但如果告诉你,行理财、债券型公募基金、万能险理财其实也都是固定收益类产品,这样你还能继续淡定么?




为什么在2016年这个时点,Kevin会提示各位投资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风险,主要基于4个理由:


第一,经济转型期企业盈利疲弱。无论哪款固定收益类产品,其背后一定都有对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债权债务的本质在于借鸡生蛋,即你有赚钱的门道,但钱不够,而我有钱,那么可以借给你,然后问你要一个固定的利息。不过,整个链条能够运转的前提在于借钱的人能够赚到钱。过去10年,在中国赚钱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靠实业,早些年,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十分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这种优势本身会带来财富,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年上升,加上低端市场逐步覆盖完成,而高端市场又进军无力,所以搞实业的就越来越难赚到钱了。另一种靠的是资产增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房地产,过去20年是地产的黄金时代,只要房子造出来,就能够以高价卖掉。尽管后来国家规定银行不得给房企借款,但通过信托、P2P等更高的融资渠道,不少房企借款的意愿依然很强。但只要是一项资产,就不可能只涨不跌,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及城镇化的逐步完成,居民购房的边际需求正在减少,地产供给开始局部过剩。因此,无论是投身实业,还是资产增值的逻辑都已经越来越难赚到钱。但赚不到钱,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还钱。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所以,在经济转型期,伴随着企业盈利的下降,债务本身的违约风险开始提高。


第二,债券市场估值高位、杠杆横行。估值高的源头其实来自于国内相对充裕的流动性,过去2-3年,为了支持资产泡沫及实体企业的转型,我国的货币政策一直比较松,M2增速持续处于高位运转。但是,由于实体经济很难赚钱,所以资金就由脱实向虚的方向发展,流入了股权、债权等虚拟市场之中。2014-2015年,股市受益于市场内充沛的流动性,辅以改革预期,率先走强,吸引了社会中大量的货币,债券市场相对还比较平稳。但谁能想到,去年6月的股灾,一下子使得资金在股市中没有了方向,于是只好从股权类转向债券类避险,进而推高了债券市场的整体估值。结构方面,如果把债券分为利率债(国债)、高等级信用债(地方国企、央企债)和中低等级信用债(民企债),显然具有国资背景的高等级信用债是最受各路资金亲睐的品种。理由很简单,国债收益率太低,不好玩,而中低等级的信用债因为没有D妈,风险相对高,一般人又不敢玩。于是乎,去年高等级信用债的信用利差一度被拉到0,近乎于国债,预期收益率持续走低。随后为了弥补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之间的差额,很多人开始加杠杆。所以,大量资金的涌入,一方面推高了债券市场的整体估值,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更高的杠杆。这就使得债券市场整体的稳定性大不如前,在反身性的作用下,任何微小的波动可能都会最终的定价造成极大的影响。


第三,流动性拐头一触即发。总的来说,当前国内债券市场的弱平衡是由国内充沛流动性推动的,缺乏基本面的支持。但种种迹象表明,当下的这种流动性可能在未来3-6月内发生拐头。首先,是国内2016年一季度新增信贷已经达到4万亿,如果按照这个速度继续新增信贷规模,全年的信贷总额可能将达到13-15万亿,这绝对是一个天量级别的数字。所以,央行出于稳妥的考虑,很有可能会在二、三季度放缓信贷规模的释放速度,适当收紧银根。其次,是美元加息带动的人民币贬值预期,美元已进入加息通道,相对收益差的缩小使得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吸引力正在减弱。目前普遍预计,如果没有大的意外,美联储会在6-7月启动年内的第一次加息,届时国内资金的外流冲动势必也会对国内债券市场的估值带来冲击。第三,是CPI已进入警戒区域。充裕的流动性如果没有合适的去处,便会进入实体资源领域,进而形成通货膨胀。今年以来,猪肉、大蒜等农产品的价格环比飞涨。3月国内CPI为2.3%,但这一CPI并不是原来的CPI。2016年1月,我国曾对CPI中各类价格比重进行了调整,调低了食品类的权重,而调高了服务类的权重。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比例测算,根据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的数据,其实3月份国内CPI指数已接近3%。央行的政策空间正进一步减小,一旦CPI超过3%,为了避免滞涨,央行就不得不收拢流动性。所以,各类固定收益产品赖以生存的债券市场,其本身的流动性状况在今年6月前后,很可能面临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第四,债转股引爆风险。除了流动性拐点的危险,近期债券市场本身的违约风险也有依次引爆的迹象。2015年4月开始,广西有色、天威集团、云峰集团、东北特钢、中国铁物等地方国企债券接连宣告违约。谁能想到,在低等级信用债违约之前,高等级信用债的信用风险率先引爆了,而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可能就是“债转股”政策的出台。本来实体经济下滑,企业营收及收款情况不容乐观便是常态。但不同主体对于还款的态度却是不同的:对于民企来说,破产就意味着一切归零,所以对于民企的管理者来说,不到万不得已,其肯定是不愿意破产的,即便是去借高利贷,也会想方设法完成兑付的承诺。而对于地方国企,管理者本身并不拥有企业,主观上就没有那么迫切的还款动力,加上当下有债转股的可能,初期名额必然有限,如果现在率先违约,未来获得债转股试点的机会便会大上许多。为什么对于国企来说,债转股是个好东西,道理其实也十分简单。理论上,债转股是让企业的债务变成股权,目的在于引入新的股东方来制衡管理者,从而达到提高公司运作效益的目的。但对于国企来说,企业的所有权本来就是国家,即便引入外围的股东,也很难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影响,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并不会有什么负面影响,但债务却真真切切的减少了,此等好事怎叫人不心动。所以,现在的情况就很微妙,一旦处理不当,从市场上杠杆最高的债权类资产率先爆发危机,很难想象最终会造成什么结果。




目前国内的债权市场就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尽管看上去风平浪静,但却暗潮涌动。危机是否一定会暴发,没人知道,但一旦暴发,却很可能酿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这次债券危机到底会如何收场,目前来看,可能有两种路径:


一种可能是继续维持资产泡沫,政府延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时间换空间,对于通胀采取容忍的态度,全民背锅,购买力受损。一旦美国继续加息,人民币将进一步贬值,经济陷入滞涨。在此背景下,最好的避险资产必然是黄金、原油等稀有资源品。


另一种可能是政府启动改革,重走美国1929年萧条复苏路径,不再靠流动性续命,引导资产重新定价、推动过剩产能出清,市场经济归位。但整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转型的阵痛,人员下岗再就业,资产泡沫消失,各类资源重新分配,经济有陷入通缩的风险。在此背景下,最好的避险资产一定是现金


不过无论最终政策选择了哪条道路,债券类资产要么暴跌,要么艰难维持,唯独增长的概率不大,风险收益比真心不高。


因此,至少未来1-2年,Kevin觉得,并不是一个投资固定收益及债券类产品的好时机,建议全面规避。即便一定要买,最好也只买国债或者是由银行承诺刚兑的理财产品。




最近愈发觉得,我们所有人都是站在时间的流沙之上,在时间面前,没有什么一定是不变的,只不过有的变化的快一些,而有的要慢一些。


很多人在预测未来时,总尝试从过往的经验中去寻找规律,但历史的根基并不一定牢固,有些表层的经验可能在过去3-5年中被不断地被验证,但随着一些底层因素开始发生变化,在此之上的表层经验很可能将不再有效。


过去20年,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20年,也是一轮完整的债务周期。周期由竞争优势而起,又随经济转型而灭。周期更迭,在秩序重新构建的混沌期,过往对于债务的所有经验判断很可能都会失效,我们必须学会将更多的变量纳入自己的思考范围,在迷惘中向未来前行。


在这个过程中,多一分思考,持一分怀疑,少一分冲动,总不会有什么坏处。


你说是么?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