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际遇的慨叹 ——王安石《明妃曲》赏析

 江山携手 2016-04-26

王安石幼年即怀大志,年十七八,就以天下为己任。嘉祐三年,王为地方官,即写出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指出北宋“积弱积贫”,“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主张“改易更革”。但是遭到宗仁的拒绝。后一年,写了《明妃曲》二首,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难以施展的感叹。

 昭君故事,是诗人常用的题材。王安石的诗,一扫历代诗人亟写昭君留恋君恩的传统,而在勾画古今艳传的绝代佳人的形象中,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才遭埋没、受压制的社会现象,流露出了作者当时不为世所知重的感慨。这是王诗早年的重要诗作之一。此诗一出,引起了当时诗坛的轰动,欧阳修、司马光、梅尧臣、刘敞都写了和篇。

 诗从昭君出宫写起,勾画了她不忍远离故土的悲伤情态。昭君和亲远嫁,前途难料,离开故土,亲人难见,所以自生悲伤,顾影自怜。“泪湿春风鬓脚垂”与“低徊顾影无颜色”,从外表到内心,写出了她的悲苦之状。她的这一悲苦之态竟还引得汉元帝“不自持”,这也反衬出她的美丽绝伦。作者对昭君的遭遇表示了极大的同情,而对沉迷女色的汉元帝作了辛辣的嘲讽。汉元帝后宫佳丽无数,以至他只能依画工所画肖像来选择妃嫔。而昭君偏偏“意态由来画不成”,画工毛延寿因此作了屈死鬼。这里表面上是为毛延寿翻案,实际上是讽刺汉元帝荒淫愚昧,无知人之明,具有很强的批判意味。诗接下来写昭君远嫁后度日如年的思乡之情。昭君身在异域,心怀故土,不改汉宫装。可惜汉宫衣总有“着尽”之日,衣虽尽而思乡之情无尽,只能靠鸿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情。写到这里,昭君的境遇似乎是很悲惨的了。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借家人之口来宽慰她:“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你嫁在匈奴虽然不幸,还能得到单于的宠爱,对比汉武帝待阿娇,爱之欲金屋藏娇,恶之则幽闭于长门要好多了,人生失意是不分江南塞北的。这最后一句深沉的慨叹,使诗超出了昭君形象本身的意义,而揭示出一种人生际遇的普遍现象,使诗具有了深沉的批判意义。


附:                      明   妃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   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   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   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   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   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   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   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   人生失意无南北。


(原载王传学著《语文教学与诗文鉴赏》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