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新石器时代的人画了很多蛙?丨壹读百科

 汉青的马甲 2016-04-26

△马家窑类型陶盆


图片来自网络

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在陕、甘、青地区一些新石器时期遗址被发现之后,数量众多的彩陶器被考古工作者们一小刷子,一小刷子刷了出来。在对不同的彩陶纹饰统计分类时,学者们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带蛙纹的陶器数量非常多。


在出土的带有蛙纹的彩陶器中,蛙的形象有具象的,有抽象的,有带波点纹的,有带横格纹的,各种类型的蛙纹饰都非常多……学者何文在见了这么多蛙纹以后一咬牙一跺脚,把所有蛙纹看了一遍,然后按它们的出现时间,给它们画了下面这张流变图。


△甘、青地区蛙纹流变过程图


可是问题来了。


为什么老祖宗们别的不画偏偏要画青蛙呢?


听取蛙声一片的实习壹读君丨吴博丰


对蛙的崇拜,跟对月亮的崇拜联系在一起

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时代,学者们就只好在众多的传说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我国的历史文献里,蟾蜍总是和月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战国的文献中学者们发现,当时的人们是认为月亮上有着蟾蜍居住的。



屈原在《天问》中写道:“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


人们曾以为觉得“顾菟”是兔子的意思,但根据闻一多先生《天问释天》中的考证,“顾菟”其实是蟾蜍。


这句话里屈原就在问:“月亮为什么会这样,消亡后会再长起?月亮为什么这么做,难道是为了它上面有蟾蜍?”


古典的文献材料总是将月亮和蟾蜍这两个意象联系在一起,可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直接的观点就是,月亮上的阴影仿佛一只蛤蟆,所以人类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不过古人可能脑洞在这个基础上更大了一点。凡是与月亮或蟾蜍、青蛙等有关系的崇拜,都是生殖崇拜的一种。



蛙在现在的学者看来,是古代主管生殖的意象,之所以和月亮联系起来,是因为蛙的腹部大小与月亮的盈缺相似。


在古人眼中,蛙冬天蛰伏、春天重生,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也如同月亮的盈亏循环。月亮出现在水中,青蛙也出现在水中。自然而然的,先民就将月亮、青蛙、水、生殖四者逐渐联系在了一起,逐渐形成了有关月亮和青蛙的神话,并且在神话中出现的青蛙或者蟾蜍,往往以女性角色出现,比如女娲。


《说文》中对娲的解释就为:“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在汉代以前的汉字里,娲、蛙、娃三者是共同的,就是说在最初的神话体系中的女娲的本体,可能就是青蛙。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里还进一步指出,蛙的古体字本身就是怀孕和女人的意思。


所以女娲在中国神话体系中以人类始祖的形象出现,其根源就是对蛙的生殖崇拜的神圣化。这种崇拜比文字更加古老,各种新石器时代的蛙纹,就足以证明远古时代就有了普遍的对蛙的崇拜。


那么嫦娥为什么也来源于蛙呢?

到了汉代,人们更坚定地认为蟾蜍和月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汉代学者张衡,就是那个搞地动仪的张衡,在他的天文学术专著《灵宪》里就说:“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嫦娥姐姐的原型是只蛤蟆


现在学术界的主流看法是,嫦娥的出现是对蛙崇拜与天体崇拜的结合体。但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蛙与月亮崇拜的这个主题的审美功能逐渐加强,嫦娥的原型是只青蛙的说法不再能令人接受,蛙的形象在嫦娥奔月的神话里淡化,最后在传说里就只留下了美丽的嫦娥,再没有青蛙什么事儿了。与之类似,王母娘娘的形象转变也有着类似的历程,她的原型其实是《山海经》中豹尾虎齿的半兽人西王母。


不过在嫦娥逐渐脱离青蛙原型的过程里,还是留下了一些文字记录,让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神话原型向另一个形象变化的过程。在《淮南子》中就记载到:“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与月身,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All in all,当彩陶纹饰中出现大量蛙纹的时候,学者们通过分析后世的资料,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指向了生殖崇拜。


可是青蛙不只生殖崇拜那么简单

1998年,日本NHK的纪录片故宫中就有过这样的一个画面↓



青蛙除了生殖崇拜以外,在后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意义——长生不死!


很多中国流传的关于蟾蜍的传说都与长寿有关。在隋唐书籍《广五行记》里就有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怀州凝真观东廊下,有一根柱子,已有50年历史,道士们时常在走廊里听见青蛙的叫声,怎么找却都找不到青蛙的来处。后来柱子因为年久失修,需要重新翻建,等到道士们把柱子砍开的时候发现,柱子里就有一只青蛙,但是没有任何出口能够让这只青蛙进出,所以道士们猜测这只青蛙就在柱子里活了好多年。



这个故事发生在隋唐时期,时间太久远,乍一听大家都会觉得这就是一个怪力乱神的故事,可是在当代,也有过类似的神奇故事。比如众所周知的石头里冬眠着几万年前的蛙。这种显然不靠谱的故事也有过中国的变种。1993年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也报道了一则新闻,说在西南地区一处东汉墓群的挖掘中,发现了若干陶罐,当考古工作者打开陶罐的时候,发现里面还有活着的蟾蜍,由于无法解释蟾蜍是怎么进去的,当地人就认为罐中的蟾蜍从东汉一直活到了1993年。


蛙=长生的观念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还得回到我们之前说过的关于蟾蜍与月亮的关系上。


在神话的流传过程中,一般有着这样的规律,即一个神话母题出现,之后的神话从这个母题延续下去,不断被讲故事的人改造、加工,逐渐流传为不一样的故事。


青蛙与长寿有关的这种传说就是从之前提到的月亮与蟾蜍的母题中逐渐演化下来的。


因为在古人的观念里,日、月、星这三者都是永恒的象征,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泯灭的产物。与月亮联系紧密的蟾蜍,在流传过程中也就有了恒久不变的意味。《太平御览》中说的“万岁蟾蜍”,就是从“蟾蜍守桂宫”的传说里产生的。《抱朴子》中也有着:“蟾蜍寿三千,白兔寿千岁。”的说法,这个说法的神话母题就是之前所说的、吞了不死药而奔月的嫦娥。


但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神话母题一旦出现,通常就会一直延续下去。中华民族远古的神话与传说,并不只是博物馆和故纸堆里遥远时代的概念,它们是远古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和信仰,也一直隐藏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


参考资料:

岳蕾. 中国传统蛙纹的演变和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如鱼. 蛙纹与蛙图腾崇拜[J]. 中原文物,1991,02:27-36.

张凯. 新石器时代彩陶鱼蛙纹饰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


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请给壹读君点个赞;公众号转载,联系我们并取得授权


日常生活中的百科、文艺背后的历史,热点深处的冷知识。用轻幽默、有情趣的方式一起涨姿势、正三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