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自用: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意思。自专:独断专行。)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反:通“返”,引申为复兴、复辟的意思。)(孔子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却要返回古代道路上去。)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议礼:议订礼制。制度:在这里作动词用,指制订法度。考文:考察文化传承。文,礼乐法度。指以礼乐教化治理国家的政治措施。)(不是天子就不要议礼制,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规范文字。)今天下车同轨,(车同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遵从相同的标准。轨,车辙。)书同文,行同伦。(书同文:指字体统一。行同伦:指伦理道德相同。)(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统一,伦理道德相同。)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作:改作,即修订创制。乐:音乐,指文化艺术。通过礼乐教化治理天下。)(虽有相应的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虽有相应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夏礼:夏朝的礼制。杞:国名,传说周武王封夏禹的后代于此,故城在今河南杞县。征:验证。)(孔子说:“我述说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它;)吾学殷礼,有宋存焉;(殷礼:殷朝的礼制。宋:国名,商汤的后代居此,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南。)(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残存着它;)吾学周礼,(周礼:周朝的礼制。)今用之,吾从周。” (以上这段孔子的话散见于《论语·八佾》《论语·为政》。)(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中庸之道的本质,就是合乎自然,顺乎人情,适乎时宜。《礼记·正义》说:“上经论贤人学至诚,商量国之有道无道能或语或默,以保其身。若不能中庸者,皆不能量事制宜,必及祸患矣。因明己以此之故,不敢专辄制作礼乐也。”而孔子有其德而无其位,故只能是“从周”而已。 所以遵循中庸之道,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越位,不退缩,承担自己该担负的责任,忠于自己肩负的使命,不做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 【史例解读】 以治理天下为己任 崔暹,字季伦,北齐博陵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是汉朝尚书崔寔的后代。初官左丞吏部郎,后迁御史中尉。在任期间,为官清廉,办事公正,不徇私情,不畏权贵,敢于揭发权贵重臣的罪状。威名日盛,朝廷内外人皆畏服。 崔暹年轻时避居渤海。初次面见皇上,相谈欢愉,当即被任命为左丞吏部郎。他刚上任,就向朝廷引进并荐举人才。他说邢邵的才干可做府僚,并掌管机密文书。世宗很信任他的话,就立即征请邢邵,十分倚重。但是,后来邢邵在言谈之中,经常诋毁崔暹。世宗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觉得邢邵人品不正。就对崔暹说:“你总是称说邢邵的才能,但邢邵却专门诽言你的不足,你实在有点呆傻啊!”崔暹说:“邢邵所说我的短处,我说邢邵的优点,都是事实,这是不必在意而猜忌的。” 学不晚矣 西汉刘向《说苑》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这天,晋平公对师旷说:“我现在已经七十岁了,但很想再读些书,求得一点学问,只是觉得年纪大了,已经日薄西山,恐怕太晚了!”师旷说:“既然您已经知道天色已晚,那么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晋平公以为师旷在搪塞,就生气地说:“我和你说的是正事,作为臣子你怎么敢嘲笑我呢?”师旷说:“我是一个盲眼人,所以光明只在我的心里,任何的光亮都对我没有影响,但是我哪里敢跟君王您开玩笑啊!我听说过,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好学上进,那就好像是旭日东升,光彩夺目,前程不可限量。中年时期不甘庸碌,仍然坚持刻苦学习,那么就好像是烈日当空,锐气正盛,人生的历练经验与知识的累积,会令他的前途不可阻挡。老年将至,犹且坚持不懈,不愿放弃学习,就像晚上点起了蜡烛,光辉虽然不比太阳,但也足以将黑暗照亮,有了这萤萤烛光的照亮,总比在黑暗中摸索强得多呀!”晋平公听了师旷的话,赞叹地说:“太师说得好啊!” 知识是无止境的,学习是没有年龄界限的。只有学习是获得真知,提升修养的有效途径。 做好分内之事 韩昭侯(?—前333),韩国君主、战国七雄之一。在位时期任用申不害为相,变法励治,内修政务,外御强敌,使韩国政权得以巩固,国势安定。 一次,韩昭侯饮酒过量,和衣醉卧床上。宫中侍寝的官吏中,专管冠冕的典冠司仪主动取了一件衣服,给韩昭侯盖在身上。韩昭侯酒醒后,看到盖着的衣服,心里很高兴。于是询问身边的侍从:“谁替我盖的衣服?” 侍从说:“是管理冠冕的司仪。” 韩昭侯当即沉下脸来,命令把专管冠冕典冠司仪和专管衣服的典衣司仪找来。 韩昭侯问:“哪位给我盖的衣服?” 典冠司仪说:“是我。” 韩昭侯又问:“从哪儿拿来的衣服?” 典冠司仪说:“是从典衣司仪那里取来的。” 韩昭侯就问典衣司仪:“是他来向你拿的衣服吗?” 典衣司仪说:“是的。” 韩昭侯说:“身为寡人身边的侍从,典冠擅自离开自己的岗位,却去做自己职权范围以外的事,这是越权。典衣司仪作为掌管衣物的官员,很不负责任地就随便将衣服取给别人,这是明显的失职行为。如果人们都像你们这样做事,岂不是扰乱了朝廷的正常秩序了吗?因此,必须从重惩处,让大家引以为戒。” 于是,韩昭侯下令严厉地惩治了典农司仪和典冠司仪。 巧化危机 李乐,字彦和,号临川,青镇(今乌镇)人,寄居乌程。明隆庆二年进士,出任新淦知县。刚到任,守门的衙役傲慢无礼,李乐杖责其人。为官直声清节,著闻朝野。立身高洁俭约,关心民间疾苦。常常自我评价说:“无心之失甚多,有意之恶不作。”著有《金川纪略》《见闻杂记》。 明代嘉庆年间,李乐升任礼部给事中。他发现科考舞弊,立即上奏皇帝,结果激怒了皇帝。皇帝却以故意生事罪,下令用封条贴上李乐的嘴巴,并明令谁也不能揭去,意在定他死罪。这时,一位官员越众而出,挥手打了李乐两记耳光,大声斥责说:“在圣明的天子面前多言生事,罪该严惩!”当即把封条打破了。皇帝也无从怪罪他。这个人是李乐的学生,他巧妙地解救了自己的老师。 强谏只要有勇气就行,但是应变应对更要有智慧。既不出卖良知曲意附和,又能处变不惊,审时度势,以高明的政治智慧和灵活的策略,找到那个最合逻辑的解答,从而避开锋芒,化解危机。 “求逞于人”莫如“与人同欲” 杨津,字罗汉,本名延祚,杨津是高祖赐给的名字。北魏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北)人。历岐州、华州、定州刺史,累迁中军大都督、司空等。为人端庄恭谨,以器度见称。为政宽仁,百姓称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