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首个甲状腺神经监测学组成立

 boai1976 2016-04-28


2016年1月30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神经监测学组正式成立。


来源:医学界外科频道

作者:熊坨坨


2016年1月30日,国际甲状腺术中神经监测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同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甲状腺神经监测学组。



那么,这个学组是做什么的呢?甲状腺术中神经监测的意义又是什么?那,就要从喉返神经说起了……


喉返神经可以说是甲状腺外科医生的老朋友。真要论资历,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当时一名叫做Gallen的学者通过动物解剖首次描述了喉返神经的功能。我们先来看看它长什么样。


来个正面观——



再来个背面观——



是不是觉得它解剖位置还挺明显的,不难找?然而实际操作中,患者的身体才不会像教科书一样用不同颜色帮你把血管神经标识出来,更重要的是,许多患者的神经不一定按照教科书的指示来生长,尤其是病变部位接近神经的患者,神经甚至可能被病变部位包裹。


比如这位患者的喉返神经,它是分叉的——



总之,由于解剖位置并不是每次都很容易找到,也由于一些生理异常或者疾病因素,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的损伤率为0.3%-18.9%,其损伤的后果又相当的麻烦,会导致患者声音嘶哑,双侧损伤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呼吸困难,严重者会窒息甚至死亡。而众所周知,神经损伤之后想要修复困难重重。所以这样一条在术中相对较容易损伤,后果又不乐观的神经,它的保护问题一直都是甲状腺外科关注的热点。想要保护它就需要更有效的发现它并且监控它在术中的情况。1966年,Shedd和Flisberg根据电生理原理提出可以在术中通过电刺激运动神经,最终形成肌电图波形及提示音,用以监控神经功能的完整性。


这一项技术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就在发达国家展开了,在中国起步比较晚,才刚刚进入第五个年头。但是,中国虽然后起,追赶速度却很迅速,到去年为止,中国的年监测例数已经世界第一,2014年,姜可伟教授代表中国在于波兰召开的国际甲状腺论坛上发言,向全世界的业界同行汇报了中国的惊人成绩。但是,姜教授说,这喜人成绩的背后,却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就是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甲状腺神经监测学组。所幸这个遗憾并没有持续太久,1年后的今天,中国自己的甲状腺监测学组诞生了。


那么,这项技术具体对医生有哪些好处?首先,它可以加快医生掌握手术技能的时间,对于从全科转型向专科的医生、低年资医生以及面对复杂甲状腺手术的医生,术中神经监测(IONM)是很好的辅助工具。其次,它可以协助识别定位后喉返神经,同时在该神经的暴露与解剖中也能起到帮助的作用,前面已经说过了,要保护它就先要找到它。最后,它能协助记录和判断神经功能的完整性和损伤机制。最后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因为有了这种记录和监控,医生遇到喉返神经本来就有问题的患者或患者的喉返神经被肿瘤侵犯或包裹不得不进行处理的情况,也不用再担心事后说不清的尴尬。这种监控技术不仅保护患者,也保护医生。



(媒体发布会现场)


有如此多优点的技术,在欧美国家的普及率已经很高了,比如在丹麦,甚至达到了90%,美国也已经达到60%以上。在国内,这项技术由于医保和患者经济条件原因,以及人员技术掌握问题,普及率还及不上欧美。姜教授在会上明言,理论上,所有的甲状腺外科手术都应该进行神经监测。


医保和经济问题不是医生们能解决的,但是学组也在致力于从医生的层面对神经检测技术进行推广。2013年,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发布了《甲状腺及甲状旁腺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临床指南(中国版)》,参与编写的主要成员也是今天神经监测学组的主要成员。这款指南的发布对IONM的规范化应用是一个重要的起点。新当选组长孙辉教授也提出,学组目前和将来的任务是应用、培养、科研这样“三位一体”的方式去全面发展IONM技术。


当问到培训和推广的具体方式的时候,浙大附二院的王平教授表示,非常希望向基层医院推广这项技术,毕竟这项技术的不仅自身没有什么安全性问题,还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让医生能缩短学习实践更快掌握手术技术。目前专家组会进行全国性的巡讲和展示,也举办培训班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的培训。同时他还提到,现在的微平台也是一个不错的教学传播方式,能更便捷的传递这样的新技术。


考虑到我国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和检出率逐年增高的趋势,甲状腺外科手术例数和复杂性也在上升。IONM技术的使用以及学组的成立无疑能同时帮助患者和医生,同时也符合全球“精准医疗”的趋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