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古埠桥头河

 谦谦书生 2016-04-28
    “桥头河白菜萝卜不放盐,呷起来清甜。”桥头河处于现涟源市北部,这一带的文明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上世纪80年代,在湄水边读子村(桥头河镇)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火烧屋场。上世纪90年代,在离桥头河4公里的株木水桐村出土了商周青铜夔纹提梁卣(现存省博物馆),在七星街镇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铁钎。  宋朝王化以前,桥头河属梅山区域,属梅王苏甘驻地九岭十八坡的范围,处在梅山要道上。公元997年,朝廷为镇压梅山先民在梅山重点位置建了五寨,离桥头河不到5公里的七星寨就是其中之一。
  宋熙宁五年(1072年),章惇开梅,置新安两县,安化又分为前四乡后五都,于1073年建县。当时为安化县治到底定在梅城、七星、桥头河还是蓝田,前四乡和后五都都争论不休。有人提出,哪里的土重就把县治放哪。双方都担了三担土来,本来前4乡的土要重,但被后五都的人耍了狡。结果,县治就定在了老梅城。桥头河、七星、南风、桂花等一带属丰乐乡,毗邻的古塘、蓝田镇等为常安乡,有“丰乐乐,常安安”的俗语。
  清乾隆年间,有人把丰乐镇的中心街道一带叫成桥头河,后来用作乡治所在地。从此,有了桥头河的名称,但真正把桥头河作为行政区划,是解放后的事。
  桥头河是老安化县的东南门户,东面的杨柳(现属增加片)是安湘交界地,有杨柳亭,又叫安湘茶亭,属安化辖区的界头口村就是因为这边界得名。从宋朝开始,丰乐乡乡治一直设在桥头河中铺街(上世纪90年代才从旧址搬开)。
  桥头河一直是安湘大道上重要的驿站。是安化、新化、湘乡、宁乡物流中心。向东北,过雷鸣洞、唐家山与宁乡的龙田、沙田、五里堆、黄材相通。向西北,过黄罗、塞海与新化田坪、温塘相连。在正北面,离桥头河不到10公里的伏口、芭蕉塘、驿头铺、铜钱罐、乾溪、白鹞,铁矿丰富,这一带曾有48匹炼铁的锅炉,生产生铁和毛屎铁、猪屎铁。
  从梅城到桥头河曾经有两条大路,一条经伏口,一条经七星。都铺着青石板。沿途有20多个茶亭,石桥、木桥共12座。商铺无数。过水筒车达数十座,最有名的是离桥头河不到2里的高筒车。因筒车大而多,转得快,让来来往往的人眼花缭乱,现在还有“高筒车的勾弓——数不清”的俗语。
安湘大道从塘湾街进,沿湄水北岸直走,过十字口上坡进入石湾街,从新铺街出来,经大门坪到安湘边界杨柳亭,进入古湘乡地界。这里,历代设有碉堡、军寨。不到8里有4座茶亭,茶亭前后商铺林立,好不热闹。1948尹立言就曾在杨柳亭附近驻军。
  “咚咚呔,下湘潭。”讲的是桥头河到湘潭、长沙的水路。桥头河是湄水流域最繁华的商业码头。湄水发源于安化高明,经伏口等地,一路滔滔到桥头河。水到桥头河时,水面越来越宽,曲折回环,形成天然的码头。过桥头河经滑石滩、卢茅桥,在渡头塘与蓝田水汇合,到湘乡犁头嘴又与孙水汇合,浩浩荡荡到湘潭、长沙、汉口。
  桥头河的船叫做倒爬子,可以倒着爬,两头都可作头,有“倒爬子,两头尖,有水上得天。”的俗语。大的可载20多吨,小的可载几吨。一般情况下发大水才下船,如清明水、立夏水、谷雨水、夏至水、端午水等就发船,一天可到湘潭。最多时一天发200多只船。沿途白帆点点,浩浩荡荡,是一大风景。
  生铁、猪屎铁、铁锅、铁板成为桥头河码头的特产和下水的第一大宗物质,运往湘潭、长沙。毛屎铁由农民买着打铁货(家用和农用工具)。桥头河往杨柳方向的新铺街,一度成为清一色的铁铺街。宁乡人担着猪崽、毛米来桥头河卖了,再买铁货回去。
  与炼铁紧密相连的是煤和炼块,也是下水的第大二宗物质。炼块即焦炭。伏口、柏树、同方、伏栗坪等上方山里煤多,一些老板专门烧制炼块,用于出外。炼块完全靠人力一点一点担出来,叫担脚。无田无土的农民(占当时农民的80%)只能靠着担脚过日子。天没亮就去排队,要赶在天黑前担到桥头河码头排队过秤,才能赶上船只,否则又要第二天才上船。一个来回要走120里,一个壮年男子担一天炼块的收入够他本人吃2天,够4、5人的一家子吃2餐。
  桥头河做不赢的时候,很多人将炼块担到了桥头河下首的桥溪港,那里有专门的码头。几百人排队等过秤,4、5条秤都称不过来。这些炼块大都运往长沙、武汉、汉口等大地方。从四面八方来的炼块,都要经过桥头河、杨柳井这条大道,一路上牵线不断。担脚成为当时农民的谋生手段,有的甚至靠担脚买田。
  下水的第三大宗物质是茶叶。当时,桥头河制茶工艺好,茶叶质量高,销路很好。农历二、三月涨大水时,桥头河就有头茶、新茶下水到湘潭、汉口。七、八月就摘老巴叶,机子碾碎做成茶饼(黑茶),运到湘潭、长沙、汉口,甚至到海外,大受欢迎。
  上水的物质是百货。糖果、布匹、桐油、大米、种子等。长沙铜官窑的窑货被作为上等物质运来。上水要背纤,沿河(如桥溪港、渡头塘等地)经常有人在河边等待上水的船只来喊背纤,价钱不等。
作为终点站和起点站,船运促进了桥头河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桥为纽带的“T”字形经济文化中心。有大小码头10多处。光钉厂(制船厂)就有5家,桥北面的石湾、塘湾和桥南的中铺街屠酒豆腐店达20多家,茶楼酒肆7、8家,布匹店30多家,南货百货店50多家,伞厂3家,油铺5家,染铺6家,还涌现出现鼎丰堂、乾丰堂等锅厂,梁德和伞厂,肖喜成、肖德成铁铺,湘玉泰面厂,熊怡兴(现在还在)广生祥药铺等50多家品牌商铺。桥头河的面粉白嫩、筋力好,远近闻名。桥头河曾被叫成“白面市”。还建立了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名胜古迹、学校。
  “因湄水流经浃岸岩,中多巨石,怒涛汹涌,河势溢险,病涉者多使以舟楫而漂流,往来每有灭顶濡首之患。”现存的桥头河桥从1684年始三修三圯。到1864年由好德之人捐款第4次修建才告牢固,150年来巍然如故。桥6墩5拱,高10米,长80米,宽8米,全部由大料石建成。
  在离桥一公里远的南岸,矗立着梯云宝塔。塔外成八角形,高7层,44米。塔内成圆形,有木梯螺旋而上下,层层翘角均悬铜铃,共48个,风吹铃响,悦耳动听,用来镇风水。
  梯云塔是革命先烈卢天放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又是湘中武装起义的策源地,卢天放曾题七律一首于塔壁:“梯云高耸入天苍,几立巍巍气宇昂。湄水蜿蜒如玉带,仙峰秀丽似霓裳。天公有意河山美,造化无能黎庶康。借问征途何处觅,男儿奋志铁徬徨。”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2009年重建。
  观澜学堂在湄水左岸,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站在学堂门口,能看到河水向西南绕过滑石滩向东流去。一涨大水,波澜壮阔,漫过滑石滩,故曰“观澜”。两江总督陶澍曾亲笔题写“观澜书院”。抗日战争时期,长沙一师附小迁来后占用了它。一师附小的迁入,促进和推动了桥头河文化教育的发展,桥头河一时尊师重教,读书风气浓厚。上世纪30年代,在湘潭做生意发了财的商人李萼楼回家乡株木建立了当时湘中最好的一所完小——萼楼小学,进一步促进了桥头河的文化发展,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桥头河的地花鼓、骨牌灯、抬故事、木偶戏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龙狮灯、梅山武术曾村村普及。现在,全镇有军鼓、腰鼓队近1000支,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桥头河水运成为历史。但是,几千年来水运给她的定位使她积累了太多的人文和财气。我们相信,桥头河将更加繁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