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普利策奖:非虚构写作的兴衰|视野

 细雨青衫 2016-04-28

『 文学 点亮生活 』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日前,第100届普利策奖公布了获奖名单。普利策奖百年来从一个单一的区域性奖项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的综合性写作奖项之一,依靠的是百年来它对新闻写作理念的更新与坚持,无数见之于新闻史中的报道都曾获普利策奖,同样,文学史中的知名作品也有不少获得过普利策奖的虚构类奖项,从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赛珍珠《大地》、玛格丽特·米切尔《飘》、海明威《老人与海》、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到近年的唐娜·塔特《金翅雀》、安东尼·多尔《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等等,让外界看到普利策奖视野覆盖之广。
  
尽管普利策奖如今已从最初的新闻写作奖项扩大到了小说、诗歌、传记、历史、戏剧、音乐、摄影等多个领域,但它最为人所尊敬的还是其核心奖项——非虚构类。当我们注意到普利策奖对新闻“故事模式”的鼓励推动,注意到它逐渐改变观念开始容纳杂志与网络媒体报道,也便会意识到从写作方式到传播方式,当代的非虚构写作为何能够与虚构写作相提并论甚至独领风骚。

非虚构写作精神的开始

能够参选普利策奖的新闻报道都并非是大众字面意义上理解的新闻,特稿、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等新闻写作中最艰深的部分才能参与评选,这类报道常常聚焦于社会最关心的话题,从政治腐败到人权事件,从种族话题到边缘人群,诞生于各大新闻报刊的深度报道常常耗费一般新闻写作不可企及的成本去完成,有时是长时间形成一篇报道,有时则是长达数年的系列报道,它们只拥有一个特点,即如何理解新闻价值。
  
约瑟夫·普利策

然而在1917年报人约瑟夫·普利策创办普利策奖的时候,当时美国新闻界还并不重视新闻价值,报刊为了哗众取宠提高发行量,纷纷走煽情主义路线,大做刺激性话题文章,博取读者眼球,这场媒体界的闹剧甚至引起了多起民族纠纷事件,而约瑟夫·普利策领导的《世界报》也不可避免地在其中扮演了负面角色。约瑟夫·普利策在此后不断反思新闻价值问题,当他资助哥伦比亚大学创建新闻学院并建立普利策奖时,他说:“创办新闻学院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好的记者,让他们办出更好的报纸,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我希望开展一项运动,把新闻提高到一个学术性专业的层次。”
  
之后新闻写作模式也开始有了变化,去除煽情元素,以更技巧化的讲述方式来让读者深入长篇报道,逐渐形成了现代新闻报道的“故事模式”。曾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家乔恩·富兰克林在《为故事而写作》中也提出了“特稿是一种非虚构的/短故事形式”的观点。在甄别一篇报道是否为优秀特稿的时候,普利策奖的评奖条件是:“除了具有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道的共有的获奖特质外,特稿主要是考虑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
  
一百年来,普利策奖的评委由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新闻研究者以及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华尔街日报》等知名报人组成,他们对新闻价值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导向,使得无数类似报道脱颖而出,被更广泛地传播到全球读者手里。其中,获奖次数最多的是《纽约时报》,以高达119次报道作品获奖领先于其它媒体。
  
这些新闻报道见证了非虚构写作在不同时代处于的高低地位。对任何一家媒体而言,特稿部门都位居核心位置,但它不以盈亏为己任,长时间对一个话题的专注往往耗费报社过多的成本支出,何况并非所有话题都能最终被刊发出来,许多时候调查搁置或是同行获悉率先刊发,都会让此前的记者团队感到挫败。
  
《聚焦》

今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聚焦》让观众看到了作为深度报道媒体人的真实状态,电影中《波士顿环球报》的深度报道部门“聚焦”是一个四人小组,他们对2002年的天主教性侵儿童事件进行了两年时间的系列报道,上百篇稿件组合形成强有力的传播形式,使得事件从整体到具体个体都有相关呈现,当报道正式刊出后,掀起了全美的宗教危机,相关人员入狱,并促使教会在虐童事件上罚款20多亿美元。这则真实报道也让《波士顿环球报》获得2003年的普利策奖。
  
同样,今年普利策奖中非虚构类奖项中最高的“公共服务奖”颁给了美联社的《美国海鲜供应链中的劳工虐待事件系列报道》,这是2014年美联社几位记者深入印尼渔村,调查被奴役渔工的系列报道。那些由渔工捕捞上来的海鲜经由工厂转运分销,进入了美国沃尔玛超市,再到一个个普通家庭中。美国1930年制定的《关税法》便规定,由被胁迫或者奴役的劳工生产的任何产品都不允许进口。报道在暴露人权灾难的同时,也是在质疑美国法律的漏洞和美国政府的失职。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确保渔工的人身安全,美联社在报道完成后没有抢时间去发表,而是直接联系了国际移民组织和泰国、印尼政府帮助解救,在救出2000多人之后,美联社才发布了这组报道。
  
事实上,当我们把视线转向普利策奖的传记、历史类等非虚构获奖作品时,也会注意到话题的相似性,以近年获奖作品而言,从书写女权主义者玛格丽特·富勒的人生到关注癌症村案例、生物灭绝、种族隔离案件等,都是在强调非虚构写作深入现实问题的核心职责。


网络是非虚构写作的机遇

和全世界传统媒体人一样,互联网兴起曾让美国报刊界深陷危机,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崛起后,人人都成为“新闻源”,都可以“现场直播”,让新闻写作的价值受到挑战。一度时间,由于发行量下跌及广告收入下降,许多美国中小媒体无力承担特稿部门的成本从而进行了裁撤。然而,在一些大报眼中,他们认为网络并非是削弱传统新闻写作价值的根本原因,读者不再有耐心阅读新闻是因为一部分新闻本身就是一个快速信息模式,网络对此有了更好的呈现方式,但对于深度报道而言,网络不仅不是对手,相反还可以成为助手。
  
普利策奖评委会主席迈克·普莱德在近期接受采访中对此认为:“普利策奖评委会不能够改变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我们能做的,是继续奖励那些有价值的、高标准的新闻报道——无论是纸媒报道、网络报道,还是同时涉及这两方面的报道。”于是,我们看到近年来普利策奖对网络媒体的深度报道也表示了鼓励,甚至评委中也增加了两名来自网络媒体的专业人士。其中一位来自创办于2008年的网络媒体ProPublica,它由《华尔街日报》前执行主编保罗·斯蒂格担任主编,整个报道团队只有28人,专攻调查性报道,曾凭借一篇详尽回溯卡特里娜飓风袭击新奥尔良数日后,当地医护人员在绝境中被迫对病人实施安乐死的情况的调查性报道获得2010年的普利策奖。在ProPublica的网站中,大众可以看到ProPublica所做的调查报道涉及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教育、医疗、文化等,每一个选题下面都会有一系列的文章,随着记者对事件的调查进度随时更新,多达上百篇,少的也有十余篇。除此之外,ProPublica 还鼓励有兴趣的读者通过预约参与到他们的调查报道中来,这种充分利用网络特征的传播方式为报道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雪崩》

对此,一向以严肃做派为形象的《纽约时报》也跟进了新媒体为特稿服务的潮流里,2013年获普利策奖的作品《雪崩》便来自《纽约时报》,被学界和业界评价为“传统媒体向融合媒体转型的最佳范例”。这是一组报道16位滑雪者在美国卡斯卡德山遭遇雪崩惨剧的特稿。它的报道页面设计充分发挥了传统媒体强大的采编力量和策划能力,同时又具有网络丰富的多媒体组合以及良好的互动性等特点。这个作品的获奖被视为在全球数字化的浪潮下,传统媒体进行变革的有益尝试,也成为融合新闻的标杆之作。
  
当前段时间中国用户的“朋友圈”被《时尚先生》(美国《Esquire》杂志中文版)的特稿“刷屏”时,很少人意识到这背后是一个漫长的非虚构写作传统在指引。今天几乎所有的普利策奖获奖作品,都善于先期利用网络进行组合传播,这也意味着,讲故事的方式在更新,新媒体在延续非虚构写作的影响力,也仍维护它一贯的理念与价值。



文学点亮生活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近期精彩

有趣神保町最美书店高冷书店霍比特人漫威2015文博展香港书展茅盾文学奖亚洲电影100|诺奖奥斯卡

观念莫迪亚诺村上春树奥威尔卡尔维诺圣埃克絮佩里帕慕克契诃夫波伏娃萨特阿加莎布罗茨基伍迪艾伦纳博科夫博尔赫斯海明威阿列克谢耶维奇安伯托·艾柯

人物莫言王德威木心贾平凹格非唐家三少猫腻冯唐刘慈欣《三体》金宇澄王蒙苏童邵燕祥阿来何向阳 | 王安忆 | 格非 | 王刚方方哈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