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佰玥:“气韵”散论(二)

 书法初步 2016-04-28


“气韵”散论——兼谈中国画的“气韵生动”一词

文/刘佰玥


五、文学与气韵


古人云:文章者,盖性情之风标,明神之律占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古代诗词理论中有“神韵”之说,神韵即风神气韵,诗文与书画明异暗通,皆尚传神写照,意趣生动之法,诗有画意,画有诗境,气远韵高,艳藻独扬,可令人心旷神怡,醉心其中。


美文佳句,如同丽人美景,气韵不同凡响,妙不可言。作文之法,尤如作,语言乃笔墨也,贵真情与个性。笔墨无情,何以动人,个性缺失,便入俗境。文养不厚,悟性不足,笔下气韵便难以生动矣。



陈善《扪虱新话》上集卷一中曰:“文章以气韵为主,气韵不足,虽有辞藻,要非佳作。”物之气韵溢于表,文之气韵蕴于内,物之气韵可观,文之气韵在品。辞藻华丽,未必气韵生动,言语质朴,未必不能感人。文之气,实写胸中之气耳。语言和章节为文之表象,情感和修养为文之骨肉,立意和主题为文之灵魂,而气息和韵味,乃文之血液也。无韵之作,犹如无血气之人,何来生动之处,故读之令人乏味。



画如其人,书如其人,而诗文亦如其人。气韵明心,内外相通,可谓表里如一,文学虽非生命之体,实具生命之气韵。人文与自然息息相关,物质不同而气韵神似。曾有前人以花喻唐人之诗曰:“少陵似春兰,幽芳独秀;摩诘似秋菊,冷艳独高;青莲似绿萼梅,仙风骀荡;玉溪似红萼梅,绮思?娟;韦柳似海红,古媚在骨;沈宋似紫薇,矜贵有情;昌黎似丹桂,天葩洒落;香山似芙蕖,慧相清奇等等。此番比喻,巧妙生动,独具匠心,作者把无形变有形,把抽象变具象,此乃文学之妙处,亦为气韵使然也。



六、人与气韵


气韵用于品评人物,特指人的精神气质和仪表风尚。古人之占卜,今人之算命,易经之预测,麻衣之观像,实以人之仪表和气韵,解其内心世界也,人之内心所属皆流露于言表。占卜、预测是以自然规律解之,而观像算命是以人生规律解之。人类自主宰万物以来,除生存之外,语言文化的发展最为丰富。人们在探究自然的同时,对人类自身的研究从未停止。由古至今,诸子百家、文武将相、奇才异人、佛儒仙道、贤达哲人辈出,人类文明灿烂辉煌。易学、预测学、心理学、星相学、风水学等各尽其妙,但其共同之处,皆是以人为本研究自然和生命规律的。



古人言道:观门径可以知品,观轩馆可以知学,观位置可以知经济,观花卉可以知旨趣,观楹帖可以知吐属,观图画可以知胸次,观童仆可以知器宇,而观气韵可以知本质。但人能伪装,


物可仿制,然气韵是内在本质,可蒙弊一时,不可蒙弊一世也。有善意之中包藏祸心,有笑容背后暗生杀机,有华丽外衣之下的卑鄙恶俗,有金钱荣誉间的欺世盗名,此与善良正气、义气和儒雅之人所透露的气韵是无法相近的。故观气韵是人们识人辨物,探微知宏,通晓自然规律的重要法门。



七、自然与气韵


自然之物有可名、不可名,可说、不可说,可知、不可知之分,故自然之气韵最难描述,而自然世界的物体无论有生命的、无生命的,宏观的、微观的,可视的、不可视的,皆有气息,皆有韵味,皆有灵性。宇宙苍穹、日月星辰、山川河岳、风雨雷电、花木草虫、禽兽鱼龟、沙石田地、屋宇车船、庙塔楼台、古物旧器、声色光影等等世间万物,无不以气韵示人。或繁茂荒凉,或灵透拙雅,或雄浑清秀,或绚丽质朴,或狂野平和,或香艳淡雅,或孤傲华贵,或妩媚冷逸,或圣洁粗俗。物有所形,气有所韵,此乃大自然神奇之处,而天地之外,广袤无垠,未知之物,未解之事,更是神秘莫测。



宏观和微观世界,须借助科技手段方可探知。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下,是一个常人未知的世界,对其气韵无法描述。而世人所睹之物,虽不及全部之万一,但已令人类享用不尽了。就花木而言,四季皆有布香吐艳之物,然神韵风致各具其妙。牡丹之富贵,莲花之圣洁,梅花之冷逸,菊花之淡泊,兰花之优雅,水仙之灵透,而竹子之绝俗清雅等等,无不散溢出令人迷恋的气息。弄花一岁,看花十日,你若有心,花便有情,全在心灵感知。



天空海阔、玉润冰清、草秀林茂、溪幽山静、花艳石朴、沙微尘轻、日辉月晕、兽野鸟灵等皆是如此,一物一气象,其风貌或近似、或迥异、但无绝对同者,因自然万象在不停变化之中,气韵亦是如此。一水一石,不足为奇,而汇水成海,聚石成峰,皆可撼人心魄,此乃气韵因量变而变也;春山令人笑,夏山令人爽,秋山令人悲,冬山令人冷,此乃气韵因气候变化而变也;琢玉为器,雕石成砚,裁布制衣,此乃气韵因形变而变也;烧土成瓷,炼石成钢,滴水成冰,此乃气韵因质变而也;合围之木置于庭院,可谓巨大,放于岳下,可谓渺小,此乃气韵因环境变而变也;落魄之人,贫困卑微,若时来运转,升官发财,即显富贵傲姿,此乃气韵因位置改变而改变也;晨之阳温馨,午之阳热烈,暮之阳低沉或童年幼稚,少年朝气,中年成熟,暮年衰老,此皆为气韵因时间改变而改变也;自然世界,万物以形色类分,而颜色所示气韵,不同色彩给人感受亦有不同,此所谓气韵可因色变而变也:红色热烈娇艳,黄色高贵雍荣,白色纯洁淡雅,黑色深沉厚重,绿色平和清新,蓝色安静幽爽,灰色中和不俗,紫色瑰丽华贵,粉色妩媚温婉。



自然之中绝无永恒不变之物,人对物世的了解虽在不断深入,但却微不足道,而无论如何变化,其规律依然是有迹可寻的。春之温和之气,万物以生;夏之氤氲之气,万物以长;秋之萧杀之气,万物以收;冬之荒寒之气,万物以藏。昼夜往返,荣枯更替,生死轮回,循环往复,为自然之道,若深入观察、感悟和研究,便可掌握其规律,若要道法自然,须通过气韵了解本质,从而掌握自然法则,造福人类。


八、总述


古今文人、书画理论家,虽常以气韵一词评论人物和文艺作品,但对于气韵学说,尚未成系统之理论。而在戏曲、音乐、舞蹈、雕塑、建筑、陶瓷以及中医、武术、鉴藏、军事等诸多领域均有研究之意义。



观气韵,作为发现人文科学和自然规律的首要途径,其所蕴含的潜在价值和重要作用,难以言明。春秋时期哲学家老子以其大智大慧,静观万象,潜心悟道,方参透人与自然的生存法则和规律,终得《道德经》五千言,震烁古今,造福万代。而此不朽之作,当由观万物之气韵,思而得之也。世有何物,难以数尽,其气韵无法一一道明,只能以点带面,通过气韵所述,引发人们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此番思想,也算是有意义了。



/

/


Liu Bai Yue



刘佰玥


又名刘明,字容图,另属寿门人、香山居士。1968年生于老子故里——河南鹿邑。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墨画院专职画家。2008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二届中国画创作研究生班;2010年当选中国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的花鸟画家;为“中国当代写意墨竹四家”之一。

作品题材广泛,其古树、荷花、墨竹系列尤为精妙,且个性鲜明,多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展并获奖,《幽境清音》荣获河南省第十一届美展金奖并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__________


特别鸣谢

著名画家刘佰玥先生

__________


出品人:王成业

栏目统筹:刘慧

编辑:张倩 刘一


__________



长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