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社会的牛顿理论——利己理论

 zilixy 2016-04-28
人类社会的牛顿理论——利己理论

 公理:利己是人的本性,称之为利己性;利己是人性之一。 所谓“利己”,就是“人的本能、行为、意识和思维或者它们的结果的最终抽象结果——满足自己物质、精神需求。”。
 定理1:【利他性定理】利己性和繁衍生殖性相结合产生亲缘利他性;利己性产生非亲缘关系的互惠利他性。亲缘利他性和互惠利他性合称利他性。 
定理2:【损他性定理】利己性和新陈代谢性相结合产生损他性。所以,人与人之间必然产生侵害;但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使这种侵害逐渐减少、减弱以致最后忽略不计。揭示人人存在损他性,并不是鼓励人们的损他行为,而是为了通过揭示人的本性,达到遏制人的损他性的目的。
 定理3:【生命三性定理】我们把作为公理的利己性和通过公理推导出来作为定理的利他性与损他性合称为人的生命三性。
人人都有生命三性。如果把利他性看做“善”,把损他性看做“恶”,把利己性看做无关善恶的“中性”,那么,每一个人都是善、中、恶的统一体。人的生命三性是生命(生物)的生命三性的特例,是原始生命(原始生物)的生命三性的延续。 
定理4:【心理三性定理】利己性和偶然因素(下地、用火、熟食等等)相结合进化产生发达智力,称之为智慧性;进而进化产生要求尊重、肯定自己的精神需求,称之为精神性;而只有利他才能满足这个需求,所以又进化产生旨在鼓励利他、抑制损他的生理“奖惩”机制(多巴胺),称之为奖惩性。智慧性、精神性、奖惩性合称人的心理三性。心理三性是人与非人生命的根本区别;或者说,生命三性是人与非人生命的共性,心理三性是人的特性。心理三性使人的利己性、利他性和损他性更加普遍、深刻、复杂、多样;使人的生命三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定理5:【文化定理】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许多需求,必须创造或者获得满足需求的东西(也叫利益,包括物、事、人等。)。我们把人们创造的或者进一步说人们产生的一切东西的总和称之为文化。就是说,人产生文化,文化反作用于人。文化是一个囊括了人类社会中从外延最大到外延最小的、动态的、变化的概念,其本质是人们的产物;它具有累积传承性,又具有交融互动性。 
定理6:【制度定理】人类社会是人的集合,我们把人们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异同)的总和称之为制度。制度是一个囊括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从外延最大到外延最小的、动态的、变化的概念,其本质是人们之间的关系。制度包括在文化之中。 
定理7:【做主性定理】人们满足需求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满足需求的利益的做主(也叫控制、支配、占有等。)。一般的,劳动、生产等的过程就是获得做主权的过程。做主是相对于不做主而言的,这种做主不做主的性质就叫做主性;它们是做主程度的特例和常态。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人们获得或者争夺做主权(控制权、支配权、占有权)的历史。
 定理8:【自由性定理】做主的程度决定着自由的程度。对某种利益或者某种利益的某一方面能够做主,就意味着对其享有自由;对某种利益或者某种利益的某一方面不能够做主,就意味着对其不享有自由。这种自由不自由的性质称之为自由性。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人们极力扩大自己的自由、极力限制别人的自由的历史。 
定理9:【平等性定理】对于满足人们需求的同一公共利益,有的人能够做主,有的人不能够做主。能够做主的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能够做主的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关系;能够做主的人与不能够做主的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关系。这种平等不平等的性质称之为平等性。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人们争取不平等而不得、最后只好争取平等的历史。
 定理10:【制度三性定理】做主性、自由性、平等性是人们满足需求的前提条件,我们把人类社会中的这种利己性产生的、或者利己性通过制度产生的满足需求的前提条件,称之为制度三性。制度三性尤其是平等性的本质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关系。 
定理11:【特殊性定理】做主性、自由性、平等性的制度三性尤其是平等性对人和人类社会具有特殊的、重大的意义:其特殊和重大的第一个意义就表现在谁或谁们掌控了做主权、自由权或者说处于不平等关系中的强势地位,谁或谁们就会最大化地满足自己的需求。其特殊和重大的第二个意义就表现在它们对人的生命三性中的利他性和损他性产生重大的影响,如人们在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能够遏制损他性或者产生利他性;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能够抑制利他性或者诱发损他性。其特殊和重大的第三个意义就表现在它们通过心理三性对人的心理面貌产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后果;如平等塑造人的自尊自爱的人格,不平等导致人的奴颜婢膝的性格等等。其特殊和重大的第四个意义就表现在它们的不同引起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社会现象。其特殊和重大的第五个意义就表现在它们的不同是决定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依据。这就是几千年来人们追求民主(一种特殊的做主即政治上的做主)、自由、平等的根本原因。我们把制度三性以及人们通过制度三性产生的许许多多的甚至结果截然相反的文化,称之为特殊性文化,或者叫文化的特殊性。 
定理12:【偶然性定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偶然因素丰富着文化,并且也对人的生命三性和心理面貌以及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反作用,在许多情况下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遗传变异、地理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社会偶然现象是偶然性因素的四个方面;就是说,偶然因素塑造或决定着一个个互不相同的人和人的历史以致结局,它更加剧了人类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多样性、深刻性、戏剧性;偶然性其实质也是一种差异即制度导致的特殊文化。我们把这种偶然性因素导致的特殊文化,称之为偶然性文化,或者叫文化的偶然性。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偶然又是必然;只有从必然和偶然两个方面才能够认识人的行为和人类社会许多现象的产生过程。 
定理13:【文化三性定理】我们把人类全部文化中的依赖于制度三性的特殊性文化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偶然性文化以外的其它文化,称之为一般性文化,或者叫文化的一般性。文化的一般性、特殊性、偶然性称之为文化三性。
定理14:【心理面貌定理】就跟每一个人都拥有包括遗传变异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特定的生理面貌(包括人种)一样,每一个人也拥有包括遗传变异、心理三性的先天因素和包括制度因素、偶然因素的后天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特定的心理面貌;心理面貌包括意识、智慧、情感、观念、经验、知识、能力、性格、气质、信仰、风俗、习惯等等。不同的生理面貌加上不同的心理面貌,形成为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复杂多样的具体人。换言之,人通过基因遗传获得生命三性、心理三性等本性,通过基因变异和基因组合使得这些本性的表现各不相同,后天因素又作用于这些不同表现进而形成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的心理面貌,而不同人的不同心理面貌结合具体事件又产生复杂多样、千变万化的具体行为和行为结果。社会成员的相似或者相同的心理面貌构成也称之为民族性或国民性的群体心理面貌,也产生复杂多样、千变万化的群体行为和行为结果。这些个体的和群体的行为和行为结果的累积就构成了人类社会所有现象的总和,就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 
定理15:【生命三性、心理三性、制度三性、文化三性累积传承和交融互动定理】从最根本的层次即第一个层次来说,人的最重要本性的利己性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偶然性产生满足人类需求的一切东西的总和也就是文化;或者说利己性和偶然性或者它们的结合产生经济、道德、政治、宗教、艺术、科技等等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从第二个层次来说,人的生命三性通过心理三性、制度三性、文化三性产生满足人们需求的一切东西的总和也就是文化;或者说生命三性、心理三性、制度三性、文化三性的积累传承和交融互动产生经济、道德、政治、宗教、艺术、科技等等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从第三个及后面更多层次来说,各种更具体原因的积累传承和交融互动产生经济、道德、政治、宗教、艺术、科技等等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但这些原因全部可以归纳到利己性、利他性、损他性、智慧性、精神性、奖惩性、做主性、自由性、平等性、一般性、特殊性、偶然性的生命三性、心理三性、制度三性和文化三性以及它们的累积传承和交融互动之中,最后归结到利己性和偶然性这两个最根本、最基础、最底层的原因当中。由于利己性的普遍性和偶然性的普遍性,导致人类社会是一个决定论的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极度复杂的混沌体。利己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各种现象产生的第一个、第二个层次的原因;而更具体、更直接的原因则有待各种具体科学理论来揭示。这就是利己理论和一般理论的关系,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和一般规律的关系。
 定理16:【社会发展趋势定理】在生命三性、心理三性、制度三性、文化三性以及它们的累计传承、交融互动的作用下,或者说在利己性和偶然性的最终作用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成三大趋势,第一就是满足人的需求的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文化越来越丰富;第二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由人身带来的权力即人权越来越平等;第三就是人的心理面貌会越来越优秀。这三大趋势的结果就是人类社会越来越美好。“今天”,全人类正走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路上,但离目标还很远,只是一天天在进步。 上述就是通过一个公理——利己是人的本性——推出的十六个定理的思想体系;这套思想体系以及更多的推论的总和就是利己理论;形象的比喻就是“人类社会的牛顿公理体系”或“人类社会的牛顿定理体系”,或者“人类社会的牛顿理论体系”。通过利己理论,就可以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在,就可以预测人类社会的未来,就可以改变我们的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