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韭菜如何成为赚钱的少数?

 任万胜 2016-04-28

人们常说,炒股1赚2平7赔。对于新入市的朋友来说,如何在这个奇葩的A股中取得正收益,长期成为赚的那10%,是第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这里,小石头为大家介绍一下股债等比策略,着重分析这个策略的痛点,并据此提出一个修改版的股债等比策略。


这个策略的好处,是买入卖出的信号非常清晰,不需要对标的进行估价,也不需要预测走势。收益也还行,长期来看,用50%的资金买股票,可获得等同于指数的收益(10%+)。


股债等比策略规则:

1、50%的资金买入股票;另外的50%买入债券(固定收益类就行,看个人情况,货币基金流动性更好,分级A收益更高)。
2、每年末调仓一次(日历年末,即当年12月底最后一个交易日),调仓时确保股票和债券的比例是50:50。意思是:如果股票涨了,占资金的比例超过50%,那么卖掉部分股票买入债券;反之,如果股票跌了,那就卖出部分债券,买入股票。


下面,我们拿上证指数来沙盘推演一下,假定债券收益率是每年5%,交易成本是千3(实际佣金低很多,这里考虑交易价和实际收盘价可能不一致),结果如下图:


1、上证23年的平均年化收益大约是12.3% (1991年底全仓买入上证指数,并持有23年到今天);
2、股债等比模型的收益率是10.9%,比持有指数收益低,不过,是在仅持有半仓股票的情况下获得的,所以还算不错。
图1:黑线是上证指数年线图,红线是股债等比策略收益曲线。

有客官可能会问,你从1991年底开始推演,是在当时的股市底部,如果买在牛顶,将会怎么样呢?我们看图2:
1、如果从93牛顶开始,指数的收益只有5.5%。
2、股债等比模型的收益有6.8%,超过了全仓持有指数的收益!
图2:黑线是上证指数年线图,红线是股债等比策略收益曲线。从1993年(股市阶段顶部)开始推演。


有点意思,这个策略,如果从股市底部开始,收益比指数略低,如果从股市顶部开始,还能超过指数收益。为啥呢?


答案就在于半仓!如果在底部时开始推演,指数上涨,你仓位(半仓)不够多,整体收益自然差一些;如果在顶部时开始,指数下跌,你只有半仓,所以损失的少一些,相对于指数,收益反而会高一些。


那我开始在不高不低的位置呢?实际情况下,买在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概率都不是那么大。这种情况下,股债等比策略最后收益,大概是和指数收益持平(图三)。
图3:黑线是上证指数年线,红线是股债等比策略收益曲线。从1992年(股市估值不高不低)开始推演。

有什么办法来提高股债平衡策略的收益率吗?1年重新平衡一次是否太少一些?一年中股市有波动,如果平衡次数多一些,应该赚到更多才对。好,我们增加平衡频率,结果令人惊讶,每季度平衡一次的效果(10.8%,图4)和每年平衡一次差不多(10.9%,图1);每月平衡一次还更加差!(9.8%,图5)。
图4:黑线是上证指数季线,红线是股债等比策略收益曲线。每个季度股债平衡一次。
图5:黑线是上证指数月线,红线是股债等比策略收益曲线。每个月股债平衡一次。

这又是为啥?原因是,如果平衡次数太多,那么在底部的部分股票筹码,涨幅还不够大的时候,就被提早来的平衡卖了!没有被一把梭的持有到相对高位!顶部下跌时,也因为提早平衡,部分股票筹码买早了,买的成本比较高!


小石头据此改进了一下股债等比策略。规定,每月重新平衡前,先看一下最后一次买入股票的涨幅,如果股票涨,但是涨幅小于100%,则不平衡,维持仓位不变;如果股票跌,但是跌幅没超过10%,也维持仓位不动。当然,如果涨幅超过100%,跌幅超过10%,就重新平衡至股票和债券各自50%。


图6中,我们可以看到,修改版的模型,收益率明显高出不少(12.7% vs 9.8%,蓝线 vs 红线),不要小看这3个点的差别,23年之后最后收益情况相差接近1倍(图6,蓝线收于20+,红线只有10+)。


图6:黑线是上证指数月线,红线是股债等比策略收益曲线,蓝线是修正版的股债平衡策略。每个月股债平衡一次。有意思的是,蓝线和黑线接近时,都是历史大底!!??

总结一下,股债平衡策略是一个非常简单,但是有效的策略。买卖信号非常清晰,交易频率很低,并且无需对标的进行估值,也无需对股票走势预测。所以,这个策略应该可以广泛适用于各类权益市场,比如美股,港股。收益率也还不错,毕竟50%的股票仓位取得了类似于全仓持有指数基金的收益(另外的50%资金,可用于突发情况,尤其是1年平衡一次的情况下)。

(文转自雪球/东边的小石头)

   来自:每天学点股票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