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癌之后,你的生存动力是什么?

 何裕民 2020-09-11


  何裕民专家团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心理防癌,防转移,防复发的四部曲:释放压力,走出抑郁,稳定心理,优化个性。

具体方法包括

换一种方法思考;不做无谓的联想;有时“难得糊涂”更好;承认和面对现实;活在当下;要学会及时表达情感;多结交朋友,取得有效的“社会支持”;培养兴趣爱好;读好书;学会慢生活,享受生活;理解心身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改变生活环境;学会给别人和自己“松弛”;注重人文/自然环境保护;秋冬季多晒太阳;适度的户外活动。

  指导病人树立自己的生活目标,以短期为主,须是既明确又可达到的,完成后再设置更高的目标,不断延伸,使患者有积极的生存动力。临床上有些病人的治疗效果令人惊奇。探究原因发现: 他们都有重要的理由要活下去有着强烈的求生愿望,而且都讲得详详细细, 实实在在。他们都感到自己对某一目标的强烈追求是治疗效果奇佳的原因。每个人的追求不同, 其活下去的理由也不一样。如“我要等着抱孙子”, “我的工作还没完成”,“我要抚养孩子长大”。

活着

  我们首创的“圆桌诊疗”,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团体心理治疗形式。何教授回忆说:一位患者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一位乳腺癌患者,情绪非常低落。每次复诊时,我都苦口婆心地劝她,给她举了很多成功的案例,还给她看了不少资料。最后,有一次,她跟我说,“何教授,我不是不相信您,您说的话,我全信,但是,那又有什么用呢?您是医生,您没生病,您在岸上漫步,我在水中挣扎,我一回到家,就想到自己的病,我没有办法摆脱,除非您让我看到活生生的康复了的病人,让我有机会和她们聊聊……”是啊!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落难的时候,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曾经与他们有过同样的经历,但现在已经走出苦海的人的指点和帮助。那时,我已经有不少患者朋友了,有的已康复多年,为什么不可以借助他们,以一种特定的形式,让他们开导、帮助新病友呢?心理学不是有集体治疗的模式吗?很快,何教授便付诸实施。就诊者围着大圆桌排排坐,何教授挨个问诊、解答、指导。圆桌中谁都可以提问,相互间也可以私下交流。这一形式还真管用,因为何教授的患者中大多是老患者,他们中有的已经康复多年,生活得挺不错的,精神状态积极、乐观、向上,也许是有着相同的经历,都愿意积极帮助新病友。新患者在最初几次就诊时,他的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痛苦绝望的神情很快就会引起老患者的注意,老患者会主动去和新患者交流,以自身的经历为例,现身说法,说明“癌症并不可怕”。这样,还没等到看病,新患者就很自然地“接受”了老患者的心理疏导——“你这病不用担心,我来的时候比你更严重,比你更灰心”,“经过治疗,你看,我不是恢复得很好吗?”“我已经3年了”“我已经10年了”。由于每次就诊时总是老患者占多数,在这种积极、温暖、充满希望的氛围中,新患者感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被鼓励,一般候诊需要等上2小时左右,等轮到新患者诊治时,患者对癌症的错误认知开始动摇,积极、正确的认知开始形成,封闭的心灵开始打开,心态开始乐观,情绪开始平和,这极有利于后续的康复。

圆桌诊疗

  何裕民教授在接诊患者时,将中医学中一系列调畅情志的方法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巧妙地与患者进行思想沟通。帮助患者保持饱满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充足的信心,乐观的情绪,将生活安排得有滋有味。这样有助于患者与癌共存,带癌延年

  在10多年的“圆桌诊疗”中,很多病人还互相结交成好朋友,在生活中,他们相互鼓励,相互倾诉,相互支持,建立起长效的心理疏导通道。由此可见,在“圆桌诊疗”形式下,医患交流与患患交流相结合,心理干预不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达到院内与院外相结合的长效心理干预目标。

作者 | 平海涛

何裕民专家团成员,上海民生中医门诊中医医师,执业医师,何裕民教授弟子,中医学和合学派成员。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上海民生中医药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青年委员,民生中医肿瘤论坛讲师。年门诊超过2600人次,在康复保健及针灸推拿领域有突出成绩,对癌症的治疗、饮食、心理、康复等有深入研究。

擅长:癌症的治疗,手术放化疗期间的中医药配合及癌症患者的饮食、心理、保健康复等调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