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之血: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根本物质之二

 一株小苗 2016-04-29

血的形成及其生理功能

    血,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通过营气与肺的作用而变为红色的血,如《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曰:“……此(指中焦)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中医之血: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根本物质之二

 

       血形成之后,循行于脉中,依靠心的推动流行于全身,故称为“心主血脉”;依靠肝的贮藏调节,“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内经》王冰注),故称为“肝藏血”;依靠脾的统摄,循经而行,不致溢出脉外,故称为“脾统血。”

血的主要功能是营养全身,凡皮毛、筋骨、经络、脏腑等一切组织器官,均由血液供给营养,《难经》日:“血主濡之”,即是说明这个作用,全身各个部分均需要得到血液的充分营养,才能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如《素问·五脏生成论》曰:“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由于血具有营养作用,并由营气变化而来,与营气共行脉中,所以在中医习惯用语上,血也称为“营”,或“营血”合称。

血与气的关系

       血与气,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者之间是既可分而又不能相离的,“气主之,血主濡之”,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

中医之血: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根本物质之二

1.气为血之帅  血,是通过营气的作用将脾胃吸收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上注于肺,与肺气相合所化生的。形成之后,又与气沿着经脉一起流行。心的主血,肝的藏血,脾的统血,又都是脏腑之“气”所发挥的作用。可见血在其形成与运行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气,气能“生血”“行血”,又能“摄血”,所以说“气为血之帅”。

2.血为气之母  气为血之帅,是矛盾的一个方面。但另一方面,气的生成和作用,亦有赖于血的滋养,且气必须依附于血,才能运行,故又称“血为气母”“血能载气”。全身的气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进行生理活动,又赖于血的充分供给营养。如《素问·调经论》所说,如果“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这些都是说明气血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在病理上,也常互相影响。如气滞可导致血瘵,气虚可引起血虚,反之亦然。

血的病理变化

        血的病理变化,主要为血虚、血瘀和血热。

        1.血虚  是体内某一部分的血液亏虚,濡养功能减退而出现的病理变化。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失血过多或不足所致。如:失血过多,新血一时未及补充,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或发生障碍,以致食物中的精华,不能吸收以化生血液;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都能导致血虚。血虚主要表现为头晕、心悸、面色不华或萎黄、唇舌淡白、脉细,以及失眠、目花、筋脉挛急,皮肤干枯、头发憔悴等症。治疗要补血,亦可与补气、补肾法同用。常用方药如四物汤、人参养荣汤;药用当归、白芍、熟地黄、何首乌、丹参等。

       2.血瘀  是血流不畅或局部有瘀血停滞。除外伤跌仆、内出血之后,有离经之血存在于体内,直接造成血瘀外,气精或气虚而使血液运行不畅,血寒而使血液凝滞,血热而使血液受煎熬等,均能引起血瘀。血瘀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张,疼痛,痛如针刺,痛处多固定不移,或体内发生肿块,或见出血紫黑成块或反复不止等症。全身性血瘀证,一般多在久病或重病时出现,可见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等。瘀血内阻,还可出现妄言、谵语如狂等精神症状。瘀血的治疗,要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药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益母草、乳香、没药等。

       3.血热  是热毒侵入血分所出现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血热妄行,出血鲜红,或皮肤出现斑疹。如属于火热迫血妄行者,见血色鲜红、面赤、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滑数,属于明虚火旺伤络者,出血量则不多,血色鲜红或谈红,颧红、心烦、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血热内扰心神,还可出现心烦不安,舌绛,脉数,甚则谵狂、昏迷等证候。治疗以止血为大法。但血热者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十灰散等。阴虚者用茜根散、地黄饮子等方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