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风光(1003)下交汤帝庙
下交汤帝庙,位于阳城县河北镇下交村,创建于宋元祐元年(1086年),位于拜殿南侧的舞楼,创建于金大安二年(1210年),尔后明清两代均有大规模修缮。庙为二进院,总面积2106平方米。前院很小,前为山门,后为马王殿。后院有戏台、献亭、成汤大殿。
据各种方志、史书记载,历史上阳城县有汤庙380余处,现存的120多处,以阳城析城山为中心, 3600年前商汤祷雨之地析城山就在阳城,成汤祈雨文化向四周扩散。据下交汤帝庙内明嘉靖十五年的《重修正殿廊庑之记》碑刻记载:“汤庙乃辽大安二年所建,实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也。”由此可以看出,下交汤帝庙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汤帝庙,其存世为证明《穆天子传》以来关于“桑林褥雨”之说提供了难得的依据。同时对诠释阳城众多汤庙之首的始建年代,以及祷雨桑林的必然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研究商汤祷雨桑林及明清时期当地风俗的宝贵典史。
成汤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献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柱头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庙内现存明代琉璃、清代壁画以及正殿所用荆木大梁,为研究宋金明清时期晋东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琉璃技术,壁画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下交汤帝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阳城下交汤帝庙
 阳城下交汤帝庙导游图
 阳城下交汤帝庙,马王祠。
 阳城下交汤帝庙,戏台。
 阳城下交汤帝庙,戏台的梁架。
 阳城下交汤帝庙,献殿。
 阳城下交汤帝庙,献殿。
 阳城下交汤帝庙,献殿。
 阳城下交汤帝庙,献殿的梁架。
 阳城下交汤帝庙,献殿的梁架。
 阳城下交汤帝庙,献殿的梁架。
 阳城下交汤帝庙的中轴线,左为戏台、中为献殿、献殿后为大殿。
 阳城下交汤帝庙,献殿与大殿。
 阳城下交汤帝庙,大殿,前檐下的巨梁,据称为荆木,郭峪的汤王庙正殿前檐下的梁,也说是荆木,为什么都称为荆木,不知有什么文化渊源。
 阳城下交汤帝庙大殿内景
阳城下交汤帝庙,大殿的梁架。
 阳城下交汤帝庙,大殿的梁架。
 阳城下交汤帝庙,大殿的梁架。
 阳城下交汤帝庙,石柱上的线刻,这根刻的是龙首凤身鱼尾,据说是暗喻武则天的一生,节节往上爬,起于草根,升为皇后,最后当上皇帝。
 阳城下交汤帝庙,石柱上的线刻。
 阳城下交汤帝庙,石柱上的线刻。
 阳城下交汤帝庙,石柱上的线刻。
 阳城下交汤帝庙,石柱上的线刻。
 阳城下交汤帝庙,石柱上的线刻。
 阳城下交汤帝庙,石柱上的线刻。
 阳城下交汤帝庙,石柱上的线刻。
 阳城下交汤帝庙,石柱上的线刻。
 阳城下交汤帝庙,石柱上的线刻。
 阳城下交汤帝庙,石柱上的线刻。
 阳城下交汤帝庙,石柱上的线刻。
阳城下交汤帝庙,石柱上的线刻。
 阳城下交汤帝庙,这根石柱上有“大安二年五月”的纪年
 阳城下交汤帝庙,这根石柱上有“大安二年秋八月”的纪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