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文学27讲(五)

 一寸大海 2016-05-01

 第二十三节  《荀子》

教学目标

讲授荀子的生平思想,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以及《成相》和《赋》篇两组作品。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有两个重点,一是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要掌握它周密严谨、渊雅洲谆厚的特点及其在诸子散文发展中的地位。另一个重点是《赋》篇,要在掌握它的写作特点的基础上,了解它在赋体文学发展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一、荀子的生平和《荀子》的编定

《荀子》是荀况的作品集。荀况字卿,又称孙卿,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其生卒年不详。据其事迹推断,其活动年代大维在公元前298238年间。他十五岁时,到齐国稷下游学,齐襄王时,成为稷下先生中最有声望的人物。他曾到过秦、赵两国,但其主张都未被采纳;后来去楚,楚相秦申君任以为兰陵令。春君死,他也被废弃,从此一直家居兰陵,以著述终其一生。荀子是孟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儒家的几部经典《易》、《诗》、《礼》和《春秋》都经过他的传授。他的著名辫子有李斯、韩非、浮丘伯、毛亨等人。

《荀子》一书共有三十二篇,是汉代刘向编定的,原称为《孙卿书》、或《孙卿子》。后来又经过唐代杨倞的订正注释,始定名为《荀子》。一般认为,书中前二十六篇为荀卿自著,《大略》以下的六篇是门人纂辑的荀子语录。

二、荀子的思想

荀子博学多识,著述宏富。他站在儒家学派的立场上,总结了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其思想有一些新的特点。在政治上,荀子既尊崇礼义,又提倡法制。他说:“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儒效》),“至道大形,隆礼至半则国有常”(《荀子·君道》)。他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荀子·儒效》),实行“天下为一”的中央集权制。所谓后王,是指与黄帝、尧、舜相对而言的周文王、周武王等人。法后王,实为尊崇周制,是在复古的旗帜下推行变革主张,这与孟子的法先王并无本质的区别。荀子与孟子的真正分歧在于他的性恶论。他把人性看作与生俱来的自然欲望,并认为这种欲望是有害的,因而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所谓伪,是指后天人为的,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东西:“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同上)因此,他特别强调通过学习,接受礼义教化,以成为“积善成德”的君子和圣人。在这一点上,他又与孟子殊途同归。荀子最可贵的思想是他的唯物主义的天道观。他在《天论》中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天道有其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和道德而改变,同时,天也不能干预人事,治乱祸福的原因全在于人的自身行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在此基础上,他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并且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这些观点不仅闪耀着科学的光辉,而且充满了积极有为的乐以精神。荀子还有一些重要的文艺见解。他强调一切言论都应以礼义为准,以圣王来师,强调学习儒家经典。这此主张为后代“明道”、“宗经”、“征圣”的文学观开了先声。他重视言辞,提倡论辩,在注重文采的前提下强调文质相称,“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理,并行而杂”(《荀子·礼论》)。针对墨家的“非乐”,荀子著有《乐论》,文中指出:“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他肯定了音乐的巨大感染力量,主张用它来进行教化,移风易俗。同时他又大力提倡雅声,认为“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其观点对儒家文艺理论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三、《荀子》的写作特点

《荀子》的散文已发展为完整而详密的鸿篇巨制。除了《成相》以下的八篇,其余各篇都是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每篇有一个揭示全篇主旨的标题,篇中围绕中心观点,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其构思之缜密、结构之严整、论证之周详,条理之明晰,都是前所未有的。例如《劝学》篇,一开始便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然后分五层说明学习的重要作用;接着又分段论述学习的正确态度、学习的具体内容、步骤、方法以及学习中的注意事项;最后归结到学习应持久专一,以达到全而粹的最高境界。每一段内部又围绕一个分论点条理分明地展开论述。段与段之间互相联系,环环紧扣;全文意脉贯通。条达舒畅。其它如《不苟》、《王制》、《富国》等篇,也都是这样严密详赡的专论。荀子还发展了驳论文体。他常常在文中先列举一个反面论点,然后旁征博引,反复辩驳,最后标明自己的正面观点。例如《正论》等篇即是如此。像这样严谨周密的驳论文章,在荀子之前还没有出现过。

《荀子》的另一个特点是淳厚渊雅,文采斐然,带有浓厚的学者气。其文风平易朴实,亲切自然。在讲道理的时候,荀子不以巧辩和气势取胜,而是侃侃而谈,反复申说,有一种温文尔雅,谆谆诱导的意味。荀子也善于运用比喻阐明道理,但很少使用寓言,其比喻也取自常见的事物。他喜欢对同一样象反复譬喻,文中的比喻往往层见叠出,精彩纷呈。荀子重视修辞,其作品辞藻繁富,句式整齐而多变,他特别爱用排比和对偶句式,间带韵语,造成滔滔汩汩,宛转流利的美感。例如《劝学》中这段话: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巧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

 

整段文字几乎全由譬喻构成,句式或层层递进,或两两重出,后几句还用了韵语,读起来浅显生动,韵致悠然。此外,荀子还爱在文中引经据典。适当的征引,不仅有助于论证,而且还增添了作品的文采,使其学者气更为浓厚。

总之,荀子的思想比孔子和孟子都有所发展,他的文章也比《论语》和《孟子》有了长足的进展,从而标志着我国古代论说文走向了成熟。

四、《成相》和《赋》篇

《荀子》书中还有两篇韵文——《成相》和《赋》篇,它们更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纯文学作品。《成相》共有五十六节,每节采用三、三、七、四、七的句式,除第四句外,每句都押韵,如:

 

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

请布基,慎圣人,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殃。

 

关于成相“的意义,有不同的解释。《礼记·曲礼》有“邻有丧,舂不相”的句子,郑玄注说:“相,谓送杵声。”也就是舂米时的歌曲,“请成相”,就是“请奏此曲”的意思。这是作者学习民歌的形式用以抒发忿懑的作品。清代卢文(弓召)称此文为“后世弹词之祖”。

《赋》篇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共有十篇作品,现在仅存《礼》、《知》、《云》、《蚕》、《箴》五篇,后面还附《佹诗》两篇、《小歌》一篇。这几篇赋用隐语的方式,假托君臣问答,铺陈描写了不同的事物,文句以四言为主,间节杂散体,例如《箴》:

 

有物于此,生于山阜,处于室家。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窬而行。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以能合纵,又善连横。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见贤良。时用则存,不用则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

王曰:此夫始生巨,其成功者小邪?长其尾而锐其剽者雅?头銛达而尾赵缭者邪?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无羽无翼,么复甚极。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簪以为父,管以为母。既以缝表,又以连里。夫是之谓箴理。

 

文中用铺陈、拟人、双关等手法,巧妙地描写了针的特点。一问一答,全为隐语,韵散文相间,意趣盎然。《赋》篇的这些特点被后来的汉赋所继承,成为赋体文学的其本形式。它对赋这种文学体裁的形成,具有开创意义。

 

同步思考题

1、荀卿散文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赋篇在文学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小结

荀卿是战国手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散文具备了成熟的论说文的特点,同时又有儒者之文渊雅淳厚的特点,他的《成相》和《赋》篇是两组文学作品,特别是后者,对赋的形成有开创意义。

阅读篇目《劝学》、《赋》

第二十四节  《韩非子》和李斯的散文

教学目标

1、讲述韩非的生平思想,分析《韩非子》的写作特点。

2、介绍李斯的生平,讲授他的散文。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韩非散文的特点。难点是韩非的思想特点和他的散文风格之间的关系。韩非不相信仁义道德,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他敢讲真话,毫不留情地揭示这种关系。因此,他的文章显得犀利峻峭。

 

教学内容

一、韩非的生平与《韩非子》

韩非(?—前233)韩国人,出身于韩国宗室,曾和李斯一起就学于荀卿门下,李斯自以为不如。他目睹韩国日益削弱,多次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政治,变法图强,都未被采纳。于是他“观往者得失之变”,著《孤愤》、《五蠹》等十余万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嬴政大为赞赏,急发兵攻韩,近使韩王送韩非入秦。但韩非入秦后,因李斯等人作梗,并未受到秦王信用。后来又由于李斯、贾的毁而下狱,被李斯用毒药害死在狱中。据《韩非子》中韩非曾与溪公对话,而溪公又与韩昭侯同时来推断,韩非死时大约六十多岁。

《韩非子》一书现存五十五篇,可以看作韩非个人的作品集。但书中除了《说难》、《五蠹》等篇外,多有后人窜入的文字。还有的篇目如《初见秦》等,显然不是出自韩非之手,作者为谁,难以确定。

二、韩非的思想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全面继承了申不害、商鞅、慎到等前期法家的思想,又吸收了道家黄老学派的学说,建立了一个适应新兴地主阶级需要的、完整而精密的思想体系。与儒、墨、道等学派猛烈抨击现实,在复古的旗帜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同,韩非始终站在现实中统治者的立场上替他们说话。他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政策与措施:“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因此,“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他嘲笑那些“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行为是守株待兔,称颂当世的统治者为“新圣”,并说:“今有美尧、舜、汤、禹之道于当今之者,必为新圣笑矣。”(《韩非子·五蠹》)韩非认为,自利是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都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绝不会“去求利之心,出相爱之道”。在考察历史变迁和人的社会活动时,他重视物质因素的作用,认为古代“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后代“人民众而货财寡,故民争”,而时代变化的趋势是“上古竞于道德,中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针对这种情况,他主张奖励耕战以富国强兵,用严刑峻法“治急世之民”。

在政治上,韩非提出了法、术、势三者并用的主张。法即国家“编著于图籍”的法律条文。韩非主张执法要严;要信赏必罚,做到“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术是君主驾驭臣下的手段,它藏于胸中,变化莫测。其中既包括对臣下的考察、监督、任免等措施,也有很多卑鄙肮脏、令人发指的阴谋权术。势指君主的权势地位。韩非认为,君主必须把大权牢牢掌握在手中,有了权势,才能施行法、术,“使天下不得不为己视,使天下不得不为己听”(《韩非子·扬术》)他又把老子关于宇宙本源和自然规律的道运用于政治方面,认为“道不同于万物”,“君不同于群臣”,大力鼓吹君权至上。

出于重耕战、明法令、扬君权的目的,韩非坚决反对仁义礼乐和各种纵横游说,主张对儒家、游侠、纵横家等予以严厉打击。站在极端功利主义的立场上,他把言辞辩说和文采雕饰都看成华而不实、虚而无用的东西,甚至鼓吹“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

韩非的历史观和法制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其整个思想体系在本质上是极端的封建专制理论。它不像儒、墨、道家的学说那样富于理想色彩,更不包含任何对百姓的同情。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种极端主张难以持久地实行,它的倡导者也往往难免悲剧性的结局。但由于这种主张反映了当时各国的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并且容易在短期内奏效,因而被秦代统治者所实行。

三、《韩非子》的写作特点

《韩非子》的文章在诸子散文中别具一格。其突出特点是犀利峻峭。法家人物大都以严刻寡恩、敢于直言著称,韩非尤为如此。他不相信仁义道德,认为人与人之间只存在尔虞我诈的关系;他总是以冷峻严酷的目光去剖析现实,大胆暴露各种人物的思想行为;他敢于毫不掩饰地发表真实见解,善于摘抉隐奥,无所顾忌;发而为文,便有一种激切凌厉之气。例如,《备内》篇中为了宣扬以术驭下的主张,对君臣关系和统治者的家庭关系作了深刻剖析,其中说: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忄敖)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动君主也。为人主而大信其子,则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故李兑傅赵王而饿主父。为人主而大信其妻,则奸臣得乘于妻以成其私,故优施傅丽姬,杀申生而立奚齐。夫以妻之近与子之亲机时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

且万乘之主,千乘之君,后妃、夫人、适子为太子者,或有欲其君之蚤死者。何以知其然?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语曰:“其母好者其子抱。”然则其为之反也,其母恶者其子释。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妇人,事好色之丈夫,则身死见疏贱,而子疑不为后,此后妃、夫人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唯母为后而子为主,则令无不行,禁无不止,男女之乐不减于先君,而擅万乘不疑,此鸩毒扼昧之所以用也。

 

臣弑其君,子其父,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并不罕见的现象。文中所说的,不能说不是事实,但韩非却由这些事例得出人君不可信任臣下和妻、子的结论,进而又无情地撕去罩在统治者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他们因利害而相残的关系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种言论,把儒家所代表的传统价值观击得粉碎,因而显得峻峭大胆,无所顾忌。这类例如在《韩非子》中还有很多。在《八奸》中。韩非逐条列举了内奸篡夺权力的种种手段;在《说难》中,他细致地解剖了人主的种种隐秘心理。这些地方,都表现了韩非幽洞微的观察力和直言竭论的风格。清代陈深曾说:“今读其书,上下数千年,古今事变,奸臣主隐笥伏,下至委巷穷闾妇女婴儿人情曲折,不啻隔垣而洞五脏。”(《韩子迂评序》)此外,韩非常常在文中揭示“法术之士”与贵重之臣的尖锐对立,他大胆表现“法术之士”在险恶现实中惨遭陷害,孤立无援的处境,表达为“明法术,设度数”而“不避乎死亡之害”的大无畏精神,文中充满了孤愤之情、刚毅之气,读之令人吁扼腕。这是造成其犀利风格的重要原因。

韩非子的另一个特点是论证严密,无论是内在的逻辑关系,还是外在的结构形式,都严谨周密,具有令人折服的力量和气势。韩非往往在文中先列举事实,提供充分论据,从中引出论点;一个观点说完,再转入下一层分析,如此环环紧扣,直至讲完全部论点。洋洋五千余言的《五蠹》篇,就采用了这种层层归纳的论证方法。韩非也善于先提出问题,再展开细致分析,然后加以总结。例如《说难》篇,开头先提出游说之难难在何处,然后具体指出人君的内心如何难以捉摸;继而逐段分析游说中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再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关键;最后又以“逆鳞”为喻,指出说者如能不触犯人君的“逆鳞”,则可“而骑也”。全文丝丝入扣,峰峦迭起而又首尾相应,摇曳生姿。韩非尤为擅长驳论,他常常在文中先标举对方的观点,然后指出其逻辑上的荒谬,严加驳斥;有时,他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揭示对方观点中的矛盾,使其无法自圆其说。《难一》到《难四》即属这类作品。它们虽无剑拔弩张之势,却如同老吏断狱,能够切中要害,鞭辟入理。

《韩非子》中有大量的寓言和故事,它们或取材于历史传说,或根据现实生活加工创造,大都平易朴实,短小凝练。作者意在以此作为论证手段,因此总是在故事之外点明寓意,使人一目了然。故事中很少渲染藻绘,但都能抓往主人公的本质特征,予以针砭讽刺,具有幽默冷隽的特点。例如《外储说左上》的“郑人买履”,酷似一幅讽刺漫画,嘲笑了教条主义者的愚蠢。这些寓言也像韩非的的其它作品那样犀利峭刻,善于鞭挞世态人情。例如《内储说下》这段故事: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寥寥数语,就生动揭示了某些夫妻间的利害关系,尖锐泼辣,平中见奇。韩非有些寓言和故事体现了他善于驳辩的特长,如《说林上》: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恶,而罪恶在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恶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中射之士通过机智巧妙的争辩,转危为安。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富于戏剧性。这些作品与作者那些论证周严的驳论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指出的是,《说林》、《内储说》中分类纂辑了大量寓言和故事,说明作者有意识地进行寓言故事的创作和惧。这些作品约占全书所有寓言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寓言故事集。它们的出现,在古代寓言的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此外,《韩非子》的文体丰富多样。其中有《五蠹》、《显学》那样进行正面论述的长篇大作;有《难一》至《难四》等自由灵活的驳难之体;有《忠孝》、《大体》等抒情性较强,类似杂感的短文;有近于后世解经之作的《解老》;有如同笔记的《说林》;还有《主道》、《扬权》等韵文。它们对后代各种类似的文体都有影响。《韩非子》文体的多样性特征,是诸子散文完全成熟的一个显著标志。

四、李斯的散文

上述作品之外,各家学派还有一些重要的散文作品,如《孙子兵法》、《商君书》、《管子》、尹文子》、《鶡冠子》、《易传》等,它们都有程度不等的文学性。此外,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李斯的散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早年曾从荀卿学习帝王之术,后入秦,向秦王献统一六国之策,拜为长史、客卿。他抒法家的学说运用于政治实践中,对秦朝的建立起了重大作用。在文学方面,他也是秦代唯一有成就的作家。他在秦王政十年写的《谏逐客书》,是先秦散文的名篇。文中针对秦国逐客的打算,力陈逐客之非:首先征引史实,说明客在秦国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接着分析秦王自身的行为,指出他重视“色乐珠玉”而轻视人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微也”;最后又强调广招人材的重要性: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而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文章观点鲜明,曲尽其意。其中大量采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辞采繁富,气势酣畅,突出体现了战国文章的特点。林纾说:“李斯富于才,此篇为切己之事,故言这精切。实则仍是策士之词锋,不能不如此其神通以骇人也。”(林纾《选评古文辞类纂》卷三)

秦朝建立之后,李斯官至廷尉、丞相,为秦朝写了不少述颂功德的碑文,这些作品虽被认为“质而能壮”(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却再也没有《谏逐客书》那种议论纵横之气了。秦二世时,赵高专权,李斯感到地位不稳,于是写了《论督责》,文中为了免祸而极力取悦秦二世,怂恿他实行严刑峻法,表现了法家的峭刻文风。他还有一篇《狱中上书》是受赵高陷害而下狱时的自明冤屈之作。文中历数自己相秦之功:

 

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地之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才,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兵甲,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恶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而死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

 

全篇都采用说反话的形式,发泄满腔悲愤,风格也斩截深峭。不过,李斯写这篇作品时的情况已和写《谏逐客书》大不相同,文中虽一再为自己评功摆好,但他出于私心而阿附胡亥和赵高,最后反受其害,实属咎由自取。因此,这样的文章也就难以打动人心了。

 

同步思考题

1、韩非散文的峻峭风格是怎样形成的?这种风格和他的思想有什么联系?

2、李斯在秦朝建立前后的散文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小结

本节讲了韩非的思想及其散文的写作特点,对这种特点,应注意结合韩非的法家思想来掌握。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法家文风的代表。本节还介绍了李斯有散文,应结合当时形势及李斯地位的变化掌握他的散文的变化。

阅读篇目《五蠹》节选、《难一》、《谏逐客书》

第二十五节 楚辞 屈原和《离骚》

教学目标

介绍楚辞的文体特征、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屈原的生平和作品。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离骚》的艺术成就。其中《离骚》的浪漫主义特征和比兴手法又是重中之重。《离骚》的浪漫主义既表现在它的浪漫主义手法,更表现在它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屈原的进步理想、崇高人格是其浪漫主义精神的核心。楚地盛行的巫风也对《离骚》的浪漫主义特点产生了很大影响。

 

教学内容

一、楚辞的产生

1、关于“楚辞”的名称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史记·酷吏列传》说:“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之所以称之为楚辞,是由于这类作品产生于楚地,它的创始人屈原以及后来的宋玉、唐勒、景差等人,均为楚人。楚辞,就是楚地之辞的意思。后来汉代人竞相仿作这类作品,也都称为楚辞,于是楚辞便成为特定诗体的名称。西汉成帝时,刘向在前人纂辑的基础上,集录屈、宋诸作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名为《楚辞》,东汉王逸以此为基础编写《楚辞章句》,于是《楚辞》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2、楚辞的特点

作为一种新兴诗体,楚辞与《诗经》的最大不同,是它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宋人黄伯思在《翼骚序》中说:“屈原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这段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楚辞的特点。楚辞和《诗经》的区别还在于它是不歌而诵的。因此,它在汉代又被称作赋。例如屈原的《离骚》就被称作《离骚赋》。

3、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楚辞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它是独具特色的楚文化的结晶。楚人的祖先来自中原地区,他们自称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商朝初年,他们迁到汉水流域,逐渐在那里发展起来。周成王时,楚人的首领熊绎被周朝封为子爵,楚人定居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平王东迁之后,楚国在江汉流域日益强盛。周桓王十六年(前704),楚君熊通自号武王。其子文王熊赀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春秋时期,楚国不断向北扩张领地,蚕食和吞并黄河流域华夏诸侯,以至于“汉阳诸姬,楚实尽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战国时期,楚国更成为地广兵强,与秦、齐相并立的南方大国。楚文化即是中原文化在南方的发展,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楚国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也从未中断,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直在接受和吸收中原文化。早在春秋时期,楚国贵族就熟习《诗经》等华夏文化经典,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纵横游说之风更是在文化上把楚地和中原连在了一起。楚辞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楚地有着浓厚的巫文化传统,那里的风俗信巫鬼,重淫祀。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指出:“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九歌》就是楚国巫风祭祀的歌舞,屈原将它加工改编成楚辞。不仅如此,这种信鬼祀神而崇奉巫风的习俗,也极大地影响了《离骚》等作品的抒情方式和内容,为楚辞增添了浓郁的浪漫色彩。

楚地的民歌和音乐也别具风韵。早在春秋时期,这些作品便被称作“南音”、“南风”而表现出与北方音乐不同的特色。从保留在古籍中的一些楚地民歌来看,这些作品句式参差错落,音韵清切,句尾多用“兮”字,已具有楚辞艺术形式的一些基本特征。它们是楚辞的直接源头。

楚国地处南方,温暖湿润,山川秀美,物产富饶,有一些中原地区所没有的动植物。楚人的语音和方言更与北方有较大区别。楚地的物产和语言为楚辞“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奠定了基础。

大诗人屈原在上述基础上,经过天才的艺术创造,使楚辞这种光耀千秋的新诗体,出现在楚国的大地上。

二、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1、屈原的生平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其祖先屈瑕,为楚武王熊通之子,受封于“屈”地,乃以“屈”为氏。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在楚怀王时曾任左徒,颇受信任,“入则欲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又曾任“三闾大夫”之职。在外交方面,他主张联齐抗秦,曾出使齐国促成合纵。在内政方,他主张变更法令,卓有建树。但怀王竟听信谗言而疏远了他。后来秦国派张仪入楚,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作诱饵,骗楚国与齐断交,事后却不给楚国土地。怀王大怒,发兵攻秦,却遭到惨败。迫于无奈,怀王招回屈原,让他去齐国修复关系。秦国为拆散齐楚联盟,表示愿割汉中地求和。怀王表示:“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入楚,贿赂怀王的宠姬郑袖和近臣靳尚,劝说怀王,放走张仪,背齐联秦。屈原归国后也被流放于汉北。屈原既疏,群小得势,楚国政治日趋腐败。公元前299年,怀王又一次受骗,入秦全盟被扣,直至前296年囚秦而死。此后顷襄王继位,屈原受到令尹子兰、上官大夫等人谗毁,竟被放逐于江南。这时楚国政治更加黑暗,国运危殆。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顷襄王仓惶出逃。眼见国土沦亡,生民涂炭,屈原忧愁幽思,在万分绝望中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的作品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有作品二十五篇,但未列出具体篇名。王逸《楚辞章句》,标明“屈原之所作”者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共二十五篇。另有《大招》一篇,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称“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离骚》、《天问》、《九章》、《九歌》和《招魂》二十三篇,是屈原所作,《远游》、《卜居》、《渔父》等,是后人之作。

三、《离骚》

1、《离骚》的篇名和创作背景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约作于怀王末年屈原被放逐之后。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王逸则把“离骚”解释为“离别的忧愁”。今人游国恩认为“离骚”就是楚国的乐曲《牢商》,其今义则是“牢骚”。上述三种意见中,司马迁和班固的观点最为可信。《离骚》是屈原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情况下,忧愁幽思,抒写悲愤的作品。

2、《离骚》的内容

《离骚》全诗共370多句,2400多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诗人自序身世、现实以及因参与政治革新而受谗被疏的过程,抨击了楚国的黑暗现实。后一部分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诗人被疏之后的不懈求索和最终选择。这是屈原用全部理想、热情和生命凝聚而成的壮丽诗篇,体现了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伟大光辉的人格。《离骚》的内容有下列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这种理想用屈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实现“美政”。屈原的政治思想接近于儒家,他主张效法历史上的圣君贤相,励精图治,举贤授能,修明法度: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这种思想是对西周以来形成的敬天保民、以民为本的思想的发挥,在当时具有突出的进步意义。

二是表现屈原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以及因此而遭受的打击,暴露了楚国的黑暗现实。屈原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爱,呼唤楚王刷新政治,使楚国走上光明大道: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他猛烈抨击楚国政坛的邪恶势力,为一己之私利而祸国殃民、排斥异己:

 

惟夫党人之俞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他批评楚王听信谗言,有始无终: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屈原以自己的切身遭遇批判了楚国政治的腐败。

三是表现屈原坚贞洁白的品质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屈原一生都在追求理想,修养品德,渴望建立美好的名誉:“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陛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面对腐朽势力的打击,屈原绝不妥协,表示“何方阛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虽体解吾犹为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虽然蒙受了极大的委屈,但仍为楚国的前途担忧,想的是:“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就在“吾独穷困乎此时”的逆境中,仍展开了苦恋般的求索,上叩天阍,下求佚女,又请巫咸降神、灵氛占,为之指示出路。最后,眷恋故土的感情战胜了去国远游的打算,他决定留在楚国,以死来殉理想:“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成之所居”。屈原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对光明的最求,献给了振兴楚国的事业,他的伟大精神使《离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离骚》的艺术成就

1)《离骚》是诗歌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和幻想,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驱使各种神话形象、历史人物、禽鸟花草,纷至沓来,构成了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异常芳洁高大,从精神世界到外表服饰都带有理想化的特点,远远高出于世俗之上。他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自由往来,在奇幻的神话境界中展开顽强的求索。诗中自始至终闪耀着理想的光辉,跳荡者火山爆发般的激情。

2)屈原在《离骚》中广泛运用了比兴手法,使比不再局限于以物比物,兴也不仅仅用于作品的发端,。他用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比喻人的品质和志行,诗中的比兴带有普遍的的象征意义,“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逸《楚辞章句》)。诗中还大量“引类譬喻”,使比兴的意象互相联系,各成系统。例如他用香草上比喻忠臣之士,用“滋兰”、“树蕙”比喻培育人才,又用“兰芷变而不芳”,“荃蕙化而为茅”比喻人才变节;他用驾车来上比喻治国,用“来吾导夫先路”比喻自己愿做政治革新的先驱,用“路幽昧以险隘”比喻国家形势危殆,用“恐皇舆之败绩”比喻为国家前途担忧。这些生动的比兴,使作品产生了蕴藉深厚,言近旨远的艺术效果。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称赞《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而见义远。”

3)《离骚》自始至终奔涌着火山爆发般的激情,诗中表现了主人公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的及在斗争过程中作出的巨大牺牲,表现了主人公与环境的尖锐冲突以及他内凡的剧烈冲突。全诗带有浓厚的悲剧性,具有崇高的美学风格。

4)《离骚》篇幅宏伟,内容丰富,在抒情中带有叙事的成分,诗中出现了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如同诗人的自序传。诗的句式长短相间,参差错落,比《诗》中的四言诗更富于表现力。诗中运用了大量语气词,造成了蝉联不绝,一唱三叹的韵味,这种别具一格的新诗体,是屈原对中国诗歌的重要贡献。

 

同步思考题

1、什么是楚辞,它是怎样产生的?

2、《离骚》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屈原的光辉品质和崇高精神?

3、《离骚》的浪漫主义有哪些表现?这种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4、《离骚》的比兴手法有什么特点?

小结

楚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创造的新诗体,它带有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屈原一生追求进步理想,为楚国的强盛不敢地斗争。《离骚》记录了敢原的斗争历程,表现了他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人格,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浪漫主义诗歌。

阅读篇目《离骚》

 

第二十六节 屈原的其它作品

教学目标

分析《九章》、《九歌》的内容和艺术特点,介绍《天问》与《招魂》。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九歌》,要了解它和楚地祭神歌舞的关系以及各篇的内容。要结合《湘夫人》掌握《九歌》的艺术特点。《九歌》和《离骚》虽然都是浪漫主义的作品,但风格又有所不同。《九歌》普遍采用了祭神歌舞的形式,风格清丽婉转,语气舒缓,抒情细腻缠绵,情景交融。这些特点都与《离骚》有别。

 

教学内容

一、《九章》

《九章》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作品的总称。它们不是作于一时一地。其内容和《离骚》大致相同,表现了诗人的理想、情操及在不同时期的生活遭遇。但诗中想象、幻想和神话的成分较少,比《离骚》现实性更强。

《九章》中的作品以《桔颂》最早。此诗用拟人手法,以桔自喻,托物抒怀: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更壹志兮。绿叶素荣,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白肉,类可任兮。纷缊宜修,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有其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象兮。

 

此诗是后世咏物之作的滥觞。在形式上,它基本采用四言的句式,体现了屈原早期作品的特点。

其它八篇作品作于屈原的不同生活阶段。诗人采用纪实与直抒胸臆相结合的写法,倾诉了炽热的爱国激情,造成了跌宕起伏,悲慨淋漓的情韵。在《哀郢》中,他描写了都被秦军攻战后百姓流离失所的惨景: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指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远就兮,尊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怀兮,甲之鼂吾以行。发郢都而去兮,荒忽其焉极?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而太息兮,涕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焉洋洋而为客。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在《怀沙》中,他悲愤地揭露楚国的腐败局面,批判丑恶腐朽的“党人”:“凤凰在笯兮,鸡鹜翔舞;同揉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在《抽思》中,他抒发了被流放的苦闷和对都的怀念:“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惟郢路之辽远兮,魂夕而九逝。”在《涉江》中他表达了坚持理想,至死不变的坚定信念: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裸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这此悲慨淋漓的诗句,与《离骚》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九歌》

《九歌》本是远古的乐曲名。屈原的《九歌》是在楚地祀神歌舞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包括《东皇太一》、《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11篇作品。《礼魂》是送神曲,《国殇》祭奠为国捐躯的将士,其余9篇,各祭1位天神地。东皇太一是最高的天神,君是日神,云中君是云神,湘君夫人是湘水之神,大司命是主宰寿命之神,少司命是掌管子嗣之神,河伯是黄河之神,山鬼是巫山中的女神。

《九歌》带有浓厚的宗教情调,普遍采用有男女巫觋扮作神祗和迎神者,互相唱和的形式,如同生动的歌舞舞剧。其中有隆重热烈迎神场面,有对神的礼赞和歌颂,更多的是写男女神祗之间的爱慕和思念,实际是笼罩着宗教面纱的人间恋歌。

《九歌》的语言优美隽永,风格清丽绵邈,深曲折。诗中善于表现主人公深邃复杂,缠绵细腻的感情。如《山鬼》中写女主人公精心妆扮,伫立于山颠,等候恋人,时而自信,时而怨恼,时而猜测,时而狐疑,时而感伤。诗中把她那种起伏不定,疏忽变化的思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哀怨忧伤的情调。

《九歌》中还常常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感情,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例如如《湘夫人》中这样描写湘君等候湘夫人的情景:

 

帝子将兮北渚,眇眇兮愁余。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何为兮木上?

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为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辛夷楣兮药房。罔薛荔兮为,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之兮杜蘅。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门。九疑宾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诗中用萧飒的秋景,衬托着湘夫人的绰约身姿,勾起湘君的无限惆怅。诗的一开头就把读者带进了优美而凄婉的意境。另外,《国殇》一诗是对阵亡将士的祭悼,写出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和将士们视死如归的战斗意志,风格也豪迈悲壮,是历来传颂的名篇。

三、《天问》和《招魂》

《天问》作于屈原被放逐之后,相传他走进楚国先王之庙和公卿祠堂,见到壁上所画的天地山川、神灵鬼怪及古代圣贤的故事,于是援笔发问,以抒忧泄愤。诗中共提出170多个问题,涉及很多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表现了屈原的怀疑批判精神和深沉的忧国情绪。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珍贵资料。

《招魂》有人说是宋玉之作,但现在多数人认为,这是屈原在楚怀王客死秦国之后,为他招魂而作。诗中用巫阳的口吻,述说四方上下如何可怖,楚地如何美好,呼唤魂兮归来,表现了诗人对楚国的热爱。诗的首尾用骚体,中间主要采用四字句,隔句用语气词“些”结尾,层层展开铺陈描写。全诗想象奇谲,词藻富丽,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开了汉大赋的先河。

 

同步思考题

1、简述《九章》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2、《九歌》和楚地民歌有何关系,其中各篇作品都是什么内容?

3、《九歌》的艺术特点和《离骚》有什么不同?

小结

《九章》是屈原作于不同时期的九篇作品,内容和风格都接近《离骚》。《九歌》是敢原在楚地祭神歌舞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共十一篇作品,它的浪漫主义气息浓厚,但风格又与《离骚》不同。《天问》是一篇奇作,其中有大量的神话和历史故事。《招魂》是为楚怀王招魂而作,风格也与屈原其它作品不同,它对后来的汉赋有一定影响。

阅读篇目《桔颂》、《哀郢》、《湘夫人》、《山鬼》、《国殇》

第二十七节 屈原的影响和宋玉

教学目标

介绍屈原的地位和影响,宋玉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宋玉的文学成就。他的《九辩》继承《离骚》但又有所发展,要说出这种发展。他的赋与荀卿的赋体式不同,更接近于战国散文,对汉赋的影响也更大,要掌握他的赋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内容

一、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屈原崇高的品质、伟大的人格极大地影响了后代的作家。从汉代的贾谊、司马迁开始,都把屈原引以为同调,在他们的作品中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精神。

屈原是楚辞的伟大奠基者,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直接影响到骚体赋这种文学体裁。

屈原作品的的艺术成就和技巧,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特别是《离骚》的比兴手法,为后代很多作家所继承和发扬,形成了古代文学中用香草美人来比兴寄托的文学传统。

二、宋玉和《九辩》

屈原之后,楚国又出现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家,他们都在屈原的影响下进行创作。其中成就最高并有作品流传至今的是宋玉。他在楚襄王时做过小官,但很不得志,曾作《九辩》以寄意。

《九辩》是模仿《离骚》的自序性长篇叙事诗。它原来也是古乐曲名,宋玉以之名篇。全诗共255句,借悲秋抒发了“贫士失职”的不平,饱含着抑郁悲愤之气。诗人抨击当权者贤愚不分:“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骆而取路”;揭露溷浊黑暗的现实是:“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同时表示要以节操自守。“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但全诗的调子较为低沉,缺少《离骚》那样的磅礴气势。

《九辩》在艺术上有新的开拓。诗人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把人生失意的悲凉同萧瑟惨淡的秋景融合在一起,造成了凄怨感伤的艺术氛围。作品的首段写道: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惊若在运行;登山临永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又)寥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兮薄寒之中人;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廪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又)漠而无声;雁廱廱而南游兮,昆鸡啁晰而悲鸣。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

 

哀飒的秋容、寂寥的秋天、凄清的秋水以及秋虫秋鸟的各种活动,无一不牵动着人们的愁肠,引发出主人公飘泊羁旅,老大无成的悲慨。诗人情由景生,融情入景,把百感悽恻的心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此外,诗的语言精美婉丽,词藻丰富绚烂,句式和语气的运用比《离骚》更富于变化,带有散文化的倾向。这一点对汉赋有明显影响。

《九辩》的悲秋主题和借景抒情手法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种传统。后人常以屈宋并称,以表达对宋玉文学成就的推崇。

三、宋玉的赋

宋玉又是文学史上最早的赋家,《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神女赋》和《对楚王问》等作品在内容上和艺术上都很有特色,对后人的作品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它们在赋体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风赋》开篇写“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人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随后,在楚王的追问下,宋玉描绘了风由小而大的情景和“大王之雄风”的特点。

 

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浸淫溪谷,盛怒于上囊之口;缘泰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飏(火票)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昀焕灿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与深宫。邸花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蘅,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凌,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帷,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故其风中人,状直憯悽(忄林)慄,清凉增欷;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接着,文中又描写了“庶人之雌风”:

 

夫庶人之风,塕然起于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郁烦冤,冲孔袭门;动沙堁,吹死灰;骇溷浊,扬腐余;邪薄入翁牖,至于室庐。故其风中人,状直憞溷郁邑,殴温致湿;中心惨怛,生病造热;中唇为胗,得母为蔑,啖(齿昔)(口敕)获,死生不卒。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

 

通过描写两类不同性质的风,使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截然不同的生活状况形成鲜明对比。唐代吕向在《文选》注中说:“时襄王骄奢,故宋玉做此赋以讽之。”苏轼在《书柳公权联句》中指出:“不知者以为谄也,知之者以为讽也”并说宋玉盖“讥楚王知己而不知人也”。但细绎文意,很难说其中没有谄谀成分,其讽喻也确实不大明显。象这种谄讽难辨的作品,非常符合宋玉这类侍从文人的身份特点。后来汉大赋的“劝百讽一”,“竟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讽喻之意”与此一脉相承。

《风赋》在体制上采取了设为主客问答,以引出赋的正文的形式。赋中极尽铺陈描摹之能事,辞藻富丽,音韵谐畅。这些特点已初具汉代散体大赋的雏形。它们可以称的上是汉赋的直接源头。因此,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指出:“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对楚王问》写有人在楚王面前诋毁宋玉,宋玉借音乐和鲲、凤为喻,替自己辩解,说明才智之士“曲高和寡”的道理。文中的对话全用散体,很像一篇战国游士的说辞。由此不难看出赋这种文体与战国散文的密切关系。

《登徒子好色赋》以描写女性而著称,如赋中写“东家之子”的容貌:

 

臣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描写生动细致,而且极有趣味。《高唐赋》与《神女赋》也是描写女性的名篇。它们实为相互衔接的上下篇。上篇写宋玉与楚襄王游于云梦之台,向他讲述高唐神女的传说;下篇写楚襄王梦遇高唐神女。这两篇作品都采用了多层主客问答的方式,构思布局,破巨匠心。赋中韵散间出,句法富于变化,极尽声音辞采之美、铺陈刻画之工。从形式上看,它们与铺采骋词的汉大赋已没有多少区别。上述三篇作品尽管思想意义不深,但其题材和表现手法却为后人所效仿。曹植的《洛神赋》、吕向的《美人赋》都与它们有渊源关系,后代各类作品中引用高唐神女的故事,更是屡见不鲜。

 

同步思考题

1、简要说明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九辩》和《离骚》相比有什么新特点?

3、宋玉在赋的发展史上有什么贡献?

小结

本节讲述了屈原和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对宋玉的地位和影响,要结合本节所讲授的宋玉的两类作品来掌握。

阅读篇目《九辩》、《风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