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中觉醒

 zamla 2016-05-01

 开始的地方我还是再强调一下:为什么我一直建议大家做婴幼儿动作去解决身体问题和提高运动表现,单单从身体不谈论心理方面有以下原因:

1.       我们在网络或书本上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练习方式,但是选择困难,而且很多人对同一个动作的见解不一样,这源自他们的专业背景不同,看待问题角度不同,这些争论使得我们更容易困惑。选择传播婴幼儿动作,这里就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小时候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

2.       每个人身体出现了问题可以用各种练习动作解决,但是这些动作会过于繁多,程序过于复杂,我们如果可以选择熟练孩子的动作,可以减少很大部分精力或成本支出。

3.       婴幼儿动作基本包含了所有体态纠正与运动表现提高的相当科学又自然的发展内容。整个人体发展过程就是在做这些事情,我们去向外界求助,还不如关注一下这些本来就会的动作,这些动作长远看会使得我们更了解身体和生活本身。

一、小孩儿会爬之后就试图去更高的地方,但是由于还不能直接站立,更多时候是使用双臂支撑身体抬高下肢来提高重心,下肢抬高后通过身体旋转变成跪姿支撑落在一个更高的地方,简单过程见下图示

动中觉醒-第6次课总结

动中觉醒-第6次课总结

知道这个有什么用?

婴儿动作是评估动作也是纠正动作:

1)第一个动作:跪姿髋外展是一个典型的臀中肌收缩动作,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动作知道自己到底哪侧力量强,哪侧力量弱(其实之前跪姿爬行动作就提到了其他方法也可以知道自己臀中肌的强弱,臀中肌不平衡最易形成骨盆侧倾和长短腿)

评估:这个动作的时候你要保持跪姿双手支撑地面,维持躯干稳定,然后腿向一侧抬高,像孩子要从地面爬到床上去一样,你很容易就可以发现一侧抬腿容易,一侧可能抬腿困难或者需要晃动你的上半身才能才起来。那评估结果就是抬腿困难的一侧是弱侧。

 

纠正:评估动作就是纠正动作,多练弱侧就行啦, 与之前动作不同的是,这个动作强力改善臀中肌力量,孩子站立期之前的左右平衡力量正是这个阶段发展出来的(不过我个人更在意小孩力量不足的时候如何做动作,因为筋膜连续性的建立细节都在其中,前面讲到过筋膜对于力量产生的关键作用,要筋膜“松”和“张”墙裂建议练前面的东西)。

动中觉醒-第6次课总结

2)第2个动作:暂且叫它跪姿扭转吧,这个动作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前功能线力量整体性被建立出来,我们也可以通过左右两个方向的扭转发现自己两侧不一样。知道不一样后肿么办?两边都练到一样就行了。不过对于肩部的纠正这个动作并不如上一节课讲到的跪姿爬行针对性强,这个更多针对两侧功能链条整体纠正。婴儿在这个时期肩关节稳定性已经逐渐被建立,更多是力量发展。动中觉醒-第6次课总结

二.跪姿到伸膝站立过程

本次课重点!

1)  由于并不具备强力的屈髋力量,婴儿借用上肢支撑身体的力量和躯干逐渐提高的稳定性,将体重移动向一侧,下肢从侧面抬高并且屈膝脚着地,这个时候脚尖,膝盖均指向身体外侧而体表看不到的髋关节也是需要保持外旋状态才能维持屈髋动作稳定;

2)  借用上肢与身体力量将身体重心前倾,此时小腿后侧的第一次离心收缩与筋膜组织拉长出现,脚跟着地,脚尖和膝盖仍然在一条线上,髋关节依然是屈和外旋状态,脚的受力部分主要出现在脚掌外侧。

3)  双手推动地面,将臀部重心抬高,髋关节逐渐内旋,股四头肌发力让膝盖伸直,脚底受力部分主要出现在前脚掌

4)  膝盖伸直,髋关节成内旋状态,双臂支撑地面,头部和躯干基本一个平衡,眼睛看地,这个时候脚底受力部分主要在大脚趾。

动中觉醒-第6次课总结

上面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完整的从臀部到大腿外侧到大腿前侧最后到大腿内侧的发力次序建立过程,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在建立人类的直立行走过程的下肢运动模式。

知道这个有什么用?

对我个人而言,我非常注意动作的整体性,不同肌肉的协调工作能力,希望可以最终提高运动能力。我曾经被各种训练困扰过,试过很多动作拆开练习,局部肌肉力量增强,但是实际过程中还是难以把它们合并成一个整体,这个动作无疑就是一个自然的下肢排列纠正与下肢整体发力次序建立动作。

如果你把它们拆开看他们也有极其实用的纠正价值:

1-2步的动作你可以用来提高深蹲幅度或者让深蹲动作变得更简单更有效,这个动作同时拉伸了小腿后侧与大腿内侧肌肉,并且初步建立了小腿的离心收缩能力,这两部分肌肉的同时活动就是同时提高了膝踝关节的活动能力。

 

我们可以在筋膜链体系中的-前深线部分看到这些肌肉的连续性。


动中觉醒-第6次课总结

动中觉醒-第6次课总结

3-4步:当第2步重心前移出现小腿后侧筋膜与肌肉被牵拉时,小腿后侧第一次产生了力量,这个弹性力量从小腿后侧传递到了大腿后侧及臀部,使得身体出现第4步的体前屈姿势。

这一点其实是站立期之后为所有走路和跑跳的腾空做好基础。也就是说我们跑跳过程中出现的力量不顺畅或脱节都与小腿后侧离心收缩力量,大腿后侧柔韧性,臀部柔韧性,及整个髋关节灵活性相关,我们可以借此训练来提高整体运动表现和改善左右侧的力量不一致。

这里还建立了后表线下半段的筋膜连续性。

 

一些深层问题是,如果我们出现了运动过程中的骶髂关节痛,腰痛,不正常弹响都与此相关。这个动作的意义更多偏向了人类的运动表现,我只希望大家熟练它,以后有机会可以再花时间再做详细解释。

三.双膝伸直之后到站立的过程分为三步:

1步(抬高手臂,眼睛和头一起转动看手的方向,试图去抓高处的东西,这个过程中肘没有高过肩的位置)

知道这个有啥用?

评估和纠正两侧前锯肌的力量:吸气抬高手臂,如果有一侧抬高困难会导致呼吸不顺畅,该侧就要多练练。

 

困难的一侧是前锯肌力量过弱的一侧,出现翼状肩胛的同学可以通过这个练习来改善,翼状肩胛会导致胳膊抬不高,容易出现腰椎代偿活动。

动中觉醒-第6次课总结

2步:肘高过肩后,抬高手臂并且后收肩胛骨到极限,这样手臂可以够到最高的地方,然后手可以抓住一个高处的东西,图里没有显示,大家想像一下好了。。

知道这个有啥用?

评估和纠正两侧前锯肌的力量:吸气抬高手臂,如果有一侧抬高困难会导致呼吸不顺畅,该侧就要多练练。

 

困难的一侧和上图正好相反,是前锯肌过强的一侧,区别就是肘高过肩和不高过肩,出现上背疼痛的同学应该练练这个动作

动中觉醒-第6次课总结

总的来说:这两个动作是一个动作过程中出现的,前锯肌弱或强都可以练这个动作,上背疼痛或者胳膊抬不高都可以练这动作。就是单边尽量抬高,凹,有意思吧。

之后,就是抓到障碍物之后,通过手臂和后背力量以及对侧下肢力量将自己身体拉成直立,这个以后有机会解释,这个动作比上面的都要复杂。。。。。。。

4张图就是婴幼儿可以不靠手臂和后背力量,单靠下肢力量站立并且做出体前屈动作。体前屈动作出现的必然性是在为之后的走路姿势做出准备,这个动作发展了躯干的整体力量,将婴儿相对重量很大的头可以被拉起来,避免向前跌倒。图中是一个人为改动动作:双臂向后伸直并且肩胛骨向中间收回做体前屈,这个动作可以比较精准改善现在的圆肩驼背与上背疼痛问题。(其实前面的动作做好了这个可以不用这么做,手放前面也行)

动中觉醒-第6次课总结

静坐部分:

这次的10分钟静坐提及一个点:有尊严地坐着。

我不知道每个人对尊严的理解如何,尊严很大程度上就是象征着人格的独立。

人格的独立其实不是简单的独立生存能力,它往往指我们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内心知道什么想要的,对自己所了知的一些又是坚定不移,不会被外界影响和撼动的。

细心体会,这背后的意义其实是我们必须接受自己是孤独的这个事实,自婴儿从母体分离之后,就预示着我们必须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必须独立发展。一个不能接受孤独的人就会做出一些他们认为重要但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选择,这种选择一多,他们可能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了,也就无法形成人格的独立,日常做事会显得不够坚定,经常的屈从尊严也会被丢掉。

尊严地坐着目的是希望大家有一天可体会并且接受孤独的自己,变得真实和勇敢,敢于去放弃,放弃才能知道当下的多彩和富足,放弃就能自由。

动中觉醒-第6次课总结

下一期:我们讲深蹲和弓步蹲,这两个是婴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动作:为了避免体前屈姿势中向前跌倒需要重心向后移动自然形成了深蹲,通过深蹲动作下肢力量逐渐提高,自然发展出了弓步蹲的单腿支撑模式,并过度到单腿站立,逐渐演化成后来的双足行走。

(书中提到的筋膜链条,大家参考《解剖列车》一书,还没有下载的去我网盘下载:http://pan.baidu.com/s/1c0tjO8C

我发的东西随便转,署不署名无所谓,只要觉得有用就行,都是一时妄想,但愿没有助长人的贪念。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jlgaoke

 

有问题可以加我的个人号:gaokectr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