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红霞应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验举隅

 清茶清清 2016-05-02
                                                                                      
2016-05-01 宋宁,仇涓蓉 经方追随者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原文为: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具有排脓消肿、振奋阳气之功。袁红霞教授善用仲景经方,临证常应用本方化裁,获效颇多。现举其验案 3 则如下。
1 慢性阑尾炎
高某某,女,40 岁。2010 年 3 月以“下腹痛 1年”为主诉就诊于袁教授门诊。自述感受寒邪后出现右下腹及脐下腹痛,喜按,遇冷加重。查体腹软,右下腹部可触及一条形包块,按之轻度压痛,外院腹部超声示: 慢性阑尾炎。患者平素大便 1 次/日,质稀,纳可,寐差多梦,胆小易惊,体力差,小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沉滑。袁教授认为此属肠痈日久,中阳不足,气血郁滞于内,以薏苡附子败酱散为主方,药用生薏米 30 g、制附子 10 g(先煎) 、败酱草 20g、柴胡 10 g、黄芩 10 g、半夏 10 g、茯苓 10 g、桂枝 6g、熟大黄 3 g、党参 10 g、煅龙牡各 30 g(先煎) 、生姜3 片、大枣 5 枚(自备) ,水煎服,日 1 剂,共 7 剂。药后复诊,患者述腹痛明显减轻,右下腹条形包块渐小且压痛基本消失,大便略成形,寐亦转佳。效不更方,继用上方,连服 7 剂后改为蜜丸,继服 1 月余,患者腹痛全消,包块明显减小,全身症状大为改善。
按:慢性阑尾炎属中医学“肠痈”范畴,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大黄牡丹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肠痈的 2 张名方。前方消肿排脓,振奋阳气,主治阳虚兼有湿热瘀结之肠痈; 后方荡热逐瘀,消痈排脓,主治湿热郁蒸、气血凝滞的肠痈实热证。本例患者为感受寒邪后,寒邪客于腹部,损伤阳气,不能及时温散寒邪,久之致血脉凝涩,营卫气血不通,滞于肠腹发为肠痈,故方选薏苡附子败酱散。方中君用生薏苡仁破毒消脓,健脾利湿止泻; 臣用败酱草辛苦微寒,清热解毒、消痈祛瘀活血止痛; 佐用附子,意在振奋阳气,散结排脓,此为仲景本方之眼,且附子剂量的轻重,取决于寒伤阳气之轻重。患者中年女性,平素胆小易惊,寐差多梦,合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少阳枢机,镇惊安神,故 7 剂后症状明显减轻。此病已迁延年余,不可速愈,后期改为蜜丸,巩固疗效。
2 腹泻
刘某,女,31 岁,2010 年 9 月初诊。患者自述既往间断腹泻 8 年余,进食生冷或情绪不佳即引发。现大便先干后稀薄,不成形,2 次/日,腹胀,轻压痛,自觉食物堵于左下腹。平素畏寒,腹凉,时心悸,胆小易惊,食欲可,但不敢多食,寐尚可。腹部超声及肠镜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舌质红绛、苔薄白,脉滑。袁教授诊其为脾胃阳虚,运化失职,湿阻气机所致,方选薏苡附子败酱散酌加调和营卫,镇静安神之桂枝加龙牡汤。药用:生薏米 30 g,制附子 10 g(先煎) ,败酱草 20 g,桂枝 15 g,白芍 15 g,炙甘草 6 g,煅龙牡各 30 g(先煎) ,生姜 3 片,大枣 5 枚(自备) 。水煎服,日 1 剂,共 7 剂。药后大便 1 次/2 日,质略干,腹胀及畏寒、易惊等症均缓解,自述小便黄,查其舌红绛、苔薄白,脉弦滑。故将上方加淡竹叶 10 g,续服 14 剂,左下腹部食物堵感消失,大便日一行,质可,无腹泻,自述腹胀、腹凉及情绪均改善,纳寐可,小便调,再服 7 剂,病告愈。
按: 仲景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袁教授用其治疗腹泻,疗效显著。本例患者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谷失于运化,聚而成痰湿,湿浊阻遏气机,肠胃传导失司,出现腹泻,运用本方健脾、清热、除湿,效果颇佳。方中薏苡仁健脾利湿止泻,脾健则湿无以化生,泄泻自止; 败酱草清热解毒利湿; 附子辛热温煦,通行十二经脉,温补脾肾,振奋阳气,蒸化湿邪以止泻,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湿,清浊止泻之功效。
3 湿疹
齐某某,男,57 岁。2010 年 8 月初诊。患者自述无明显诱因于半年前双下肢出现湿疹,痛痒剧烈,伴局部皮肤脱屑,搔抓后流黄色疮水,且周围皮肤逐渐干燥、粗糙、肥厚,经多方治疗,病情辗转难愈,影响生活质量,遂邀余师诊治。查其舌质暗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脉沉滑。观前医病历,祛风、清热、利湿等治法皆乏效,袁红霞教授认为: “此证肌肤甲错,内有郁热,可用仲景经方薏苡附子败酱散治之。”故以生薏苡仁 30 g,制附子 6 g(先煎) ,败酱草30 g,茜草 15 g,仙鹤草 30 g。水煎服,日 1 剂,共 7剂。药后复诊,患者大悦,述双下肢湿疹明显减轻,痛痒感均较前好转,夜可安然入寐。查其舌苔白,故将附子加至 10 g,续服 7 剂,湿疹部位皮肤已无脱屑及流疮水,痛痒感基本消失,皮肤粗糙症状亦缓。此后随症变化,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化裁,续服 14 剂,嘱病人注意饮食,随访至今,湿疹部位基本痊愈。
按:仲景《金匮要略》原文载本方正治肠痈伴肌肤甲错者,肠痈已成脓,营血内郁,肌肤失于濡养,而出现肌肤甲错。袁教授将经方应用发展扩大,将此方在辨证的基础上用于单纯的肌肤甲错而没有腹部症状的皮肤病上。方中薏苡仁健脾除湿,泄热消脓,脾气健,气血旺,气血运行正常,使四肢肌肤得以濡养; 败酱草清热解毒,散瘀;附子振奋阳气,温阳祛寒; 血之性,得温则行,得寒则凝,三药合用可使瘀毒尽,经脉通,气血调和,肌肤得以濡养,另酌加茜草行血活络; 仙鹤草扶正收敛消痈,故使久治不愈之湿疹得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