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中国文化道统(并不是近两千年传统国学)

 昵称19643443 2016-05-02

第一部分    什么是道 


一,“道”讲天下执政大道

中国文化的道统,秘密就在“道”这个文字中。

字出于“易”,即文字的创造出于易理。易,夏朝曰《连山》,商朝曰《归藏》,周朝曰《周易》。在伏羲时代,就诞生了八卦和六十四卦。现在考古已经发现,至少在五千年前,早于黄帝、仓颉时代,就出现过数字卦,然后才是现在以阴阳画表示卦爻符号的六十四卦象。顺便讲一下,一些书籍说,周文王创作六十四卦,是不对的。司马迁的《史记》说,“文王演周易”。演,是演绎。周文王应该是在归藏易的基础上对六十四卦的部分卦名做了一些重新命名,同时对整个六十四卦的逻辑顺序做了重新排列。

伏羲时代,六十四卦是符号文化,后明确为数字符号,易学的理念已经开始流行。至今流传下来的一些传说,如传说伏羲“人首蛇身”,即来自“卦象”。

六十四卦所阐述的易理,都是讲述天下执政大道,即关于管理人的真理、逻辑和规律。黄帝的史官仓颉及其家族,就是根据易理,创作了文字。形立为文,声具为字。凡文字,皆“象形、指事、会意”,且“形声”,音近则义近,后来,随着文字应用范围的扩大,再“转注、假借”,这就是所说的“造字六法”。

仓颉所创造的文字,都是根据卦象的寓意(是为“象形”),指向天下执政领域(是为“指事”),说明一个道理(是为“会意”)。“道”这个文字的创作,就完全具有仓颉造字的创作思想在里面。

虽然后来文字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的演化,但是,“道”字,从“首”,从行,其字形基本没有变化,因此,“道”字蕴涵的文字创作思想也得以保留。易,乾为首为天,坤为腹为地。古人的“天”,是根据实体的“天”而演化的天道理念,即“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先哲认为,社会上的每个人,由于出生环境、背景、后天教育、智商、机遇、努力程度、职业性质等因素不同,社会上的每个人,其人生获得不可能是平等的,但一个好的社会,应该体制象大地一样宽容,是为坤;制度应该象天,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是为乾。这就是古人的“天地”理念,也是周易的乾坤理念。古人认为,如果一个社会能够有好的体制和制度,那么,不求改变人性,一定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如同太阳不要求花木向阳开,但花木都向阳开。先哲还认为,这样的社会,体制宽容,规则平等,那么社会上的人就好像万物一样,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善恶自有教惩。

“道”字的创作,意思就是说,治理天下的执政大道,要沿着建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目标而行。

二,道从“无”始 

要建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制度,好比登天,难度可想而知。但《周易》认为,登天有路,大畜卦上九爻讲,“荷天之衢,亨”,意思就是讲,登天有路,而且路还非常宽广通达。

说到道,我们可以想见路,一定要有开始、过程、和目的地,才能构成道路。道是一种理念运行之路,也一样存在从开始到目的地的整个过程,整个过程构成了“道”,单点并不能构成“道”。我所说的“道”,就是沿着建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制度目标而前进的思想,有其明确的开始、过程和目的地。

上述所言之“道”,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道”的理念并非老子首创,但老子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老子明确指出“道”的开始、过程、目的地。

老子的《道德经》,1973年马王堆发现的帛书版本比传世版本如王弼版本要准确。首章“道可道,非恒道”章是序文或总结,如果不能通晓整个《道德经》的思想,显然不能理解首章思想或文意。《道德经》正文从第二章开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就是老子用不容辩驳的论据,说明了一个人性的真实,即人性利己。人性利己具有绝对性。正是因为人性利己,有的人就会为了自己的利己,去侵犯他人的利益与权利,这样就不好啦,“恶矣”。那我们人应该怎么办?明白人性利己,人人都是利己的,你的利益和权利被别人侵犯,你不愿意,那么,你也不要主动侵犯他人利益与权利。即明白人性利己,要懂得尊重他人利益与权利。因此,一个社会如果“承认人性利己”,让人人都知道人性利己,反而导向“尊重他人利益与权利”。承认人性利己,就是“无”,尊重他人利益与权力,就是“有”。

老子言天下执政大道。老子《道德经》二十七处讲到“圣人之治”,一本书肯定有个主题,正如老子所说,“言有君,事有宗”,不可能讲一会儿养生,一会儿讲个人修养,一会儿讲执政大道的。老子讲其它的事情,都是“托”,为了说明他的“执政大道”。在执政领域,如果承认人性利己(“无”)的理念,那么,就要主动接受百姓监督,尊重百姓利益与权利(“有”),即“无中生有”。如果承认人性利己及其价值观,那么,也必然承认私有,私有是人类的自然,“道”效法人的自然,这就是“道法自然”。承认人性利己,权力接受监督,那么权力不再做恶,恶就消停了,“恶已”,已,就是停止、消停。这是老子这句话的第二层意思。

“道”从“无”始。老子讲,“无”名万物之始,就是说,承认人性利己,是社会一切规则的创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说,尊重百姓利益和权利,才能出台各项规则。这个规则,包括体制、制度、法律、法规等。

所以,在老子《道德经》第二章,老子讲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马上就紧接着说,“有无之相生”。老子的“无”,就是承认人性利己,老子的“有”,就是尊重百姓利益与权利。

三,老子的三大法典

老子《道德经》阐述了他的三大法典,即,无名万物之始,无中生有,道恒无名。

无名万物之始,就是说,“承认人性利己”的理念或价值观,即“无”,是社会一切制度或规则的创始。一切制度或规则,叫“物”。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理念,或这个基础理念不被认可,那么,老子认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制度或规则的建设的。老子讲,渊兮,似万物之宗。“无”,就是万物之宗、渊源。

“无”中生“有”。只有“承认人性利己”,“无”的理念被认可,被效法,才能真正产生“尊重百姓利益与权利”,“尊重百姓利益与权利”,就是“有”。承认人性利己,主动接受百姓监督,因而真正建立接受百姓监督的机制,那么,不尊重百姓利益与权力,也得尊重百姓利益与权力。我们歌颂大海海纳百川的胸怀,大海的容量大,能畜住水,除胸怀外,一个同样甚至更重要的因素是处的地势低。如果高高在上,胸怀再大,大海也畜不住水。

“无”中才能生“有”。妄“无”、残“无”,一定会导致失去“有”。人为地倡导“有”,不是真正的“有”。倡“有”不效法“无”,一定会失去“有”,正所谓“妄无,则有亦非有”。

道恒无名,恒,极也,法则也,意思就是,“道”以“承认人性利己”为法则。道的过程就是由真理开始、到逻辑构建和实践、收获预期结果即规律的过程。承认人性利己是真理,一切政治逻辑都产生于这个真理。只有在真理上构建的逻辑才是真正的逻辑,才成立。逻辑决定效率。一个社会的政治逻辑不成立或残缺,一定会导致社会效率低下。逻辑产生规律。规律可以看穿历史、验证当下、也可以预期未来。老子认为,无论道的运行多么远,一定是在“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旦失去“无”,也就不是“道”了。大成若缺,其用不敝。正是因为人性利己,我们人类才需要构建和完善管理人的规则。承认人性利己,就可以不断构建管理社会与人的规则。苟日新,日日新,想破敝都破敝不了,因此老子说,“其用不敝”,“敝而不成”。

实际上,老子揭示了一个他的真理性认知,即,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承认人性利己的价值观都不可以被否定。

 四,道的过程 

老子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性利己不仅是人的本质,也是一种常识。只有承认人性利己,才能真正落实或兑现尊重百姓利益与权利;尊重,才能宽容,宽容才能公正,公正才能和谐,才能官民不断齐力构建公平的社会管理制度,才能不断迈向和接近“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目标,如此,执政者的地位才能长久,永远都没有被推翻的危险。

只有承认人性利己,在一次分配中承认谁的付出成果归谁,才有公平正义;只有承认人性利己,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社会才能构建公平正义的环境和规则。

公正才有法治,公正是法治的核心。

无名万物之始。承认人性利己是建立和落实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石和基础。

人性利己是真,在执政领域,承认人性利己就是真理。真理决定、产生逻辑,逻辑产生、决定规律。有逻辑才能效率。

承认人性利己,是最起码的朴素。老子说,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也。就是说,承认人性利己,是执政者最基本的朴素,这个理念虽然很小,但在天下的所有执政理念中,具有王者的地位,它是执政领域的理念王,统率其它一切执政理念。  

五,道的目的地 

老子帛书第六十七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邻国相望,就是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如果“道”的理念得以实践和实现,世界从此没有国与国的战争,天下大同。鸡犬之声相闻,就是百姓生活安宁富足。如果“道”的理念得以实践和实现,百姓自然富足。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往往被许多解说老子的著作直白解说为“人民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说老子的理念是要退到原始社会去。这是一种胡说八道。即使退回到原始社会,难道人民会不往来吗?动物都喜欢成群结队,动物也往来啊,何况是人呢?!老子讲天下执政大道,他的目的是希望社会有一个好的政治逻辑,去成就社会的善美。因此,百姓个人层面的往来,无关政治层面,老子并不感兴趣。老子所说的“百姓往来”是事关国家政治层面的“百姓往来”,就是居民迁徙。按现在的话说,就是移民。也就是说,百姓生活安宁富足,到老一直生活在故土,永远不会移民。其实,本章前面,“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不向远的地方迁徙,就是不移民。 

古人的字句就饱含道理。在道上走,才叫道路。说理合乎道,才叫道理。知道就明白,不知道就糊涂。

道比天大,因为“道”的理念可以成就“天”——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关于“道”的思想,就是中国文化的道统,中华文明的道统。

作者:东川,名邵昫栋,跨界国学家,首倡清源国学,明确老子“无有”,阐释真正的中国文化道统。联系作者,请邮件1334751898@qq.com

本文版权属于作者,任何侵权行为将被追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