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武禹襄《四字不传密诀》中的气?(二)

 宗放 2016-05-02


梅墨生:在内为气,外显为劲

 

武禹襄讲的“敷盖对吞”四字密诀中的气,从内功的角度讲是气,从使用的角度讲,是指劲;对自己来说,是内功、内气,对外的使用,则是劲。内气和劲是什么关系呢?劲是由气来产生的,是由内气来形成的。对自己来说,是练习内气、内功,对外使用,则反映出的是劲力。在推手实战中,我用气把对方敷住了,就是用劲把对方贴敷住,笼罩住,而对方的感觉就是被一种劲力控制住了。因此,所谓的“敷”,就是把对方的劲罩住了,也就是把对方身体的体能给控制住了。


“盖”,我认为是一种由上往下的一种劲力的使用。“盖”很形象,就像给锅盖一个盖子一样。


“对”,是前后方向的劲力运用,是一种直向的力。在推手中,要对准来力,同时与来力稍微相错,不是两力相顶,而是错开一点儿,避免两力相顶。太极拳是通过接触点来控制对方的。双方劲力相对,对方不出力,我也不出力,对方出力,我则稍微错开一点,不和对方形成对抗。这就是“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这时的“对”,是形体上的对待,接触点上的交锋。这就是在接触点上运用阴阳,彼刚我柔,彼实我虚,彼直来,我旋转。


“吞”,从自身来说,是把对方的气吞化掉,也就是把对方的劲力引化掉。

所以,与“敷盖对吞”相关的就是“引化拿发”“擎引松放”,他们都是相互关联的,不是截然分开的。


郑曼青说:“借力制力,吞天之力,施人以柔。”这也是对“吞”的解释。我觉得,武禹襄所说的“敷盖对吞”主要是指与对方相接的气劲上。敷,是全体的笼罩,是对对手全方位的笼罩;盖和对,是有方向性的劲力;吞,是化打的一种方式。太极拳最重要的要领是“引进落空合即出”,所以,吞,是引进落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练习太极拳,如果不懂得在劲力上、意气上去运用心法,去控制对方的劲力,只是在形体上用招术来战胜对方,我认为这不是太极拳的本质,也不是上乘的太极拳功法。太极拳最重要的是用意来控制对方,用阴阳来控制对方,就是“彼刚柔我,彼实我虚,彼力大我无力,后发先至”。我们习练太极拳,不能违背这些原则。


太极是最大、最极的意思,就是把阴和阳演化到极致,运用到极致。阳到极点返回到阴,阴到极点返回到阳,阴阳转换,变化无穷。这些都是太极阴阳的本义。太极阴阳的本质就是转换,这个转换是意气的转换。意气的转换在内里,不在外面。所以,真正的太极高手,在外形上看不出变化,就已经让对方处于被动。太极高手一般不主动进攻,而是等待来力,等待对方旧力已去,新力未生的时机,而能得机得势。得机,就是时间;得势,就是空间。得机得势就是在时间、空间上都占据了主动,控制了对方。在实战中,表面上对方占据了主动,实际上我内里转换,后发先至,反控对方。太极拳的魅力就在于此。太极拳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以小力胜大力,也在于此。


武禹襄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能够把这些太极原理用文字表述出来,把自己的体悟以及和杨禄禅交流学习的所得,诉诸于文字。我认为,武禹襄的拳论,也包含有杨禄禅的经验,这是清朝有关太极拳理论技术最早的文字记载。在这以前,太极拳的心法、原理,一般是不诉诸于文字的,都是口授身传。在今天看来,武禹襄的拳论具有文献价值,也具有实用价值。按照他的理论去学习、练习、揣摩,就一定能够获得太极功夫。


“敷盖对吞”的核心问题首先是意的运用。其次,由意的运用,带来气的运用。我们只有在练习当中不断地运用意气心法,才能慢慢地形成太极功夫,形成太极劲力,在使用时就显现出特有的劲力,这就是太极劲。太极劲就是阴阳、刚柔、虚实的劲力。有这样意气的练法,才有这样意气劲力的运用,才能得机得势控制对方。所以,太极拳的练习,越到高级阶段,越要明理。要根据它的原则和理论来体验它的法,然后以身来修炼它的功。所以,太极拳是以身修道、以身正道的拳术,这样就赋予了太极拳形而上的内容。


总之,“敷盖对吞”这四个字,我以为它确实是关于太极拳劲力的切身体会。太极拳不是靠着招式和力量、速度取胜的,而是靠意念、内气、内劲取胜的。如果对方的功力和你相当,你想敷盖笼罩住对方,那是不容易的;如果对方功力和你相差甚远,你就很容易敷盖笼罩住对方,你就能体会到敷罩住对方劲力的感觉,也就是内气笼罩对方的感觉。我在和人交流时,对方功力差,我就能罩住对方,对方怎么都不得劲,甚至失去平衡。如果对方功力和我相当,那么做到敷盖对方,就不容易了。这就是前辈说的“招不敌功,拳不敌法”。(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