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论述:太极拳境界的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觅书时代 2019-12-27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之我见

前言:
武禹襄《十三势行功心解》中“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是太极拳界普遍认可并被经常引用的经典论述。然而,该语句究竟应如何理解,太极界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权威解释。

太极拳

和合欧阳  解读: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之我见
1. 单纯从字面意思看……

1


 这句话完全算不上晦涩难懂。前半句“彼不动,己不动”直白无疑地表述了太极拳一贯坚持的后发制人基本策略;而后半句“彼微动,己先动”的“先”字却又不免给人一种前后矛盾的感觉:1.既然要后发制人,为何又要“己先动”呢?2.按语意判断明显是“彼微动”在先,为何却要说“己先动”呢?作者在似乎明显存在的逻辑矛盾的背后,究竟要表达什么深意,确实颇让人费解。翻阅各种太极拳相关资料,查找互联网上对该句的解读,多数人认为后半句所要表达的是《孙子兵法》中“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发先至的思想。然而我们自然要问:既然作者想要表达“后发先至”的思想,为何不直接说“彼微动,己先至”,而非要用“彼微动,己先动”这样至少在表面上明显含有逻辑矛盾的语句来增加读者的理解难度呢?对此,有位著名的太极拳家认为作者原文应为“彼微动,己先至”,“己先动”为误传。
诚然,太极拳经典拳诀在一百多年的流传过程中,确实有可能存在以讹传讹的现象。然而,无独有偶,同样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的李亦畲《五字诀》中,也有一句内容不同,而表述方式却极其相似的话:“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至少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中的“我力在先”,与武禹襄的“己先动”,在逻辑上存在着几乎完全相同的两点矛盾。如果说,武禹襄的“己先动”为“我先至”的误传,那么李亦畲的“我力在先”难道也是误传吗?如果不考虑误传的可能,为何两位宗师都会选择用同样明显含有“逻辑矛盾”的语句形式来表达他们欲传诸后人的宝贵经验呢?不过,类似案例的发现,也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契机。既然两句经典拳诀都存在着完全相同的“逻辑矛盾”,如果我们能解开其中一句的谜团,则另一句的疑问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答案都在一“化”字。
“化”在汉语词典中的基本含义为“变化”、“变通”之意,而且尤其指“逐渐改变”。突变、激变通常说“变”,渐变才说“化”,如融化、感化、风化、消化等。太极拳与“化”有关的术语常见的主要有“化解”、“柔化”,“化劲”等,其中“化”的含义都是指通过适当的变化、变通,来缓解或解除对方攻击之力的意思。余功保老师编著的《中国太极拳大百科》认为“化”为“太极拳技击基本功夫。运用内劲化解对方进攻的劲力,为‘避实就虚’之法”;“化劲……通常有几种方式:1.改变对方攻击的劲力方向;2.消解对方劲力的大小,减弱其威力;3.引导对方集中在错误的攻击点……” 
2. 我们知道……

2

 在汉语中,“先”主要有两种含义:“时间在前的”或“次序在前的”。也就是指时间上的先发生,或空间上的在前面。既然按照“先”字的第一种含义来理解两位宗师的拳诀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矛盾,我们为何不能尝试按照“先”字的第二种含义去探寻宗师们的本意呢?如此一来,李亦畲拳诀的前半句意思就是:对方用力我也用力,我的力在他的力的前面。两人推手或搏击,彼此相对用力,作者为什么要说我之力在对方之力的前面呢?我之力在对方之力的前面干什么呢?
一个语句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本来意思,往往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弄明白。我们不妨来看看李亦畲拳诀的上下文:“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久之则人为我所制,我不为人制矣。”从上下文看,作者主要在强调随人所动而动,随人曲伸而曲伸,不要自作主张进行伸缩。然而,随人所动是否就是完全按照对方的意图而动,自己全然不需要考虑自己的意图呢?从“我意仍在先”句来看,作者决非此意。那么作者所谓的“我意”究竟是何意呢?由王宗岳《太极拳论》“……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可以明白,李亦畲所说的“随人所动,随曲就伸”其意正在“走化”,也即太极拳界常说的“引化”。而引化即有在前面引导对方之力的意思。怎么引导呢?当然是按照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说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来进行引导了。这里所说的“虚”和“杳”是指松开我之劲力,不与对方顶抗的意思。然而,在太极推手或对敌时,只知不顶抗对方之力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情势对对方之力进行适当的引导。也就是说,对方的力如果偏左,我就在松开我之左边劲力的前提下,索性将其向更左的方向引导,使其劲力落实,从而不能有效打击我之头部和身躯等要害部位;如果偏右,我就将其向更右的方向引导;如果朝上,我就将其向更上的方向引导;如果朝下,我就将其向更下的方向引导。总之,我总是根据对方来力的方向特点,顺势将其引开,使其达不到攻击我的目的。
那么,我用什么来进行引导呢?自然只能运用我之劲力。对方如果对我加力,我就通过也施加适当大小和方向的劲力,在基本遵从对方用力方向的前提下,逐渐将对方引导至我顺人背的态势;对方如果停止加力,我也停止加力,但仍要根据当时的态势,预先意想对方突然加力时我该如何以力引导,以免到时被动。至此,李亦畲“我力在先”和“我意在先”的真实意思也就如拔云见日了:前者正是说的我之力要在对方之力的前面(以对彼力进行适当引导);后者是说我要预先做好引导之心理准备。
3. 遵循以上思路……

3

 我们再来重读武禹襄的拳诀,就会惊奇地发现,之前一直困扰我们的重重谜雾,已在不知不觉之中荡然无存了。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推手或搏击时,双方有了肢体接触以后,我就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以化解对方之攻势,试探对方之虚实。如果对方不先动,我也保持不动;只要对方稍微动一点,我就在他动的前面也稍微动一点,以对其所动进行适当的引导和修正。我们知道,在太极推手时,注意力的重点应集中于双方接触之处,对此,李亦畲在《五字诀》中有明确要求:“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双方接触点的运动路线可以看成由无数个点或者无数微小的线段所构成。只要我对对方每次微动都保持在其前面进行引导和修正,则我就有可能在尽量随人所动的前提下,一方面确保我之安全,一方面逐渐将对方引导至我顺人背的态势。
当我们按照新的思路对武禹襄和李亦畲的两句拳诀进行重新解读以后,就会再次惊奇地发现:虽然两句话所涉及的主题明显不同——前者论述动与不动的问题,后者探讨有力与无力的问题,然而两句话无论是从表述的方式、语言的气势、用词的选择、乃至整句所要表达的思想,无不显示出惊人的相似!我们不禁要问:两位太极宗师仿佛在一唱一和吟颂的两句偈语般的太极拳诀,是否暗藏着更深的玄机呢?它们之间是不是有着更本质的联系呢?
俗话说,提出问题往往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当我们带着以上的好奇和疑惑再去反复揣摩两位宗师的拳诀,就不难明白其中的奥妙。两人推手时,双方开始接触后,我既然采取随人而动、后发制人的策略,那么接触点从不动到“彼微动”,必然是对方先加力——亦即李亦畲所谓“彼有力”的结果。对方加力造成接触点微动一小段距离后,我也紧跟着根据双方的态势,朝适当的方向适当加力——即李亦畲所谓“我亦有力”,使接触点在基本遵循对方先加力的方向的同时,按照我之意图稍微改变方向,在“彼微动”的前面再微微向前移动一小段距离——即武禹襄所谓“己先动”。就这样,对方不加力则罢,只要对方加力使双方接触点移动一段极微小的距离,我也就随后加力使接触点再移动一点距离。从时间上来说,对方加力总在先,因而总是先动;我加力总在后,因而总是后动。而从空间上来说,我的力总是在对方力的前面,柔性而非刚性地监控和影响着对方力的作用效果——“动”的大小和方向;我的“动”总是在对方“动”的大方向上,也就是在对方“动”的前面,轻微地修正着对方的“动”。无数组极其微小的“彼微动”、“己先动”过程连接起来,即构成了双方接触点在“彼有力”和“我亦有力”的交互作用下所产生的运动路线,也正是我随人所动、随曲就伸的真实结果和生动写照。
直到现在,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两位太极宗师一前一后精心布下的两句太极拳偈语,都是在微观层次上,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太极推手的同一个过程——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也就是太极拳的引化过程。武禹襄从“力”的结果——“动”的角度指出了“动”的要领:不要去争时间上的“先动”,而要争取空间上的“先动”,要以空间上的“先动”来逐渐化解对方时间上“先动”;李亦畲则从“动”的原因——“力”的角度补充揭示了用力的诀窍:关键不在乎用力的时间先后,而在于对对方用力的结果——动的大小和方向的精微监控和适时适度的修正。

作者:和合欧阳 金汤力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视频、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太极文化”公众号立场无关。部分文章与图片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