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打合一”的理论和实践

 小功架 2016-08-05

文/吴文翰 曾乃梁2014年

吴文翰:“化打合一”就是走化河粘随

太极拳从其战术出发,讲究“后发先至,先化后发”,其最高的境界是“化打结合、化打合一”。用现代的术语来说,这种战术思想就是攻防结合。

这种战术思想,在明朝俞大猷、戚继光以及清朝左宗棠等人的军事著作中都有体现。这种军事思想,自然地就会在武术中有所反映,最后在太极拳中集中体现出来。太极拳是以防御为主的拳术,讲究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所以在战术上就形成了一种“化打结合”的方法和技术。“化打结合”的实现,其技术原理基本就是“走化”和“粘随”。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这里讲的就是走化和粘随。太极拳就是这种走化、粘随,虚实变化的拳术。

如何做到“走化”和“粘随”呢?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对此讲得很清楚。王宗岳从六个方面谈了如何走化、如何反击对方,就是“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这是从左右,上下、进退六个方面来论述了引进落空、化打合一的技术原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从大的原理方面论述了“化打合一”,对于具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也就是如何训练这种“化打合一”的能力,则是比较抽象的,比如,他讲“偏沉则随,双重则滞”,“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等等,都讲述得比较抽象,学习者往往不得要领。后来,武禹襄、李亦畲等人的拳论就谈得比较具体。比如武禹襄讲“一接手,手先着力,随即松开,不外起承转合要一线贯穿”,其意思是交手时,手先着力,随即要把自己的肩,肘,腰,胯松开,然后进行变化,这些变化不外是“起承转合”,他还提出了“进退须有转换,往复须有折叠”等具体的操作方法。以后,武禹襄还提出了“覆盖对吞”四字秘诀,李亦畲则提出了“擎引松放”等发放秘诀,这些都是对太极拳化打合一、引进落空战术的具体论述。

另外,武汝清写过一篇《太极拳解论》,文章中,他把对方的来力分为劲头,劲中、劲尾三个部分。当对方打来,我不等对方的劲力发出,迎头打回去,这是打闷劲;如果对方的劲力出来了,我顺势走化,这是打来劲:如果对方的劲力旧力已老,新力未出,我趁势打出,称为打回劲。他提出了这三种打法,是对太极拳“化打结合”具体运用的经验之谈。对这一篇拳论,人们还不太重视,我在这里特意提出来,以期引起大家重视研究。

还有,李亦畲老前辈留下了一些有关练习太极拳掤捋挤按、采例肘靠的歌诀,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些歌诀、拳论对我们研究太极拳化打合一、化打结合的战术,从理论认识上,是能够有所帮助的。

以上讲述的是从理论上认识太极拳“化打结合”的原理。那么,我们在实践上如何练习呢?

首先,我们要把太极拳十三势搞清楚,也就是把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的技术方法搞清楚。我们练习太极拳,不能只是理解阴阳、太极,五行、八卦等玄虚的东西。这些太极阴阳理论,练习太极拳的人应该知道,但是,如果不具体掌握太极拳十三势的练法,也还是学不好太极拳的。这些太极拳的具体技术要求,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招一式地练习。只有正确地掌握了太极拳十三势的技术要领,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才能为下一步掌握太极拳技击中的化打结合、化打合一战术打下基础。我们练习太极拳,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在理论上认识太极拳化打结合的原理,还要通过实践来练习到身上,也就是既要心知,更要身知。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仅仅靠实践摸索,是很难成功的;如果没有实践,那就是空头的理论。在练习中,除了老师指导外,更需要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练习,这样才能由浅入深,不断掌握太极拳技艺。在练习当中,要注意从实战出发,这样才能提高搏击水平。

其次,要掌握太极拳具体的推手训练方法,要从单推手,双推手、四正手,到活步大捋推手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练习,逐步从招熟,到懂劲,最后达到神明的境界。这种教学训练方法,各家太极拳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大体是一致的。武派太极拳有“顺逆变空玄”五种训练程序,我在以前的“名家讲堂”栏目中有所论述,这里就不多叙了。

第三,还要学习一些太极拳的辅助练功方法,比如太极球,太极大杆子等。太极球的练习方法现在比较少见,我在教学当中就引进了太极球。我的方法是把篮球里面装上沙子,做成太极球,自己一个人用这个太极球练习掤捋挤按、采例肘靠等技法:也可以把这个球吊起来,练习引化拿发、肩靠肘击等技术。开始可以吊一个球练习,以后,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悬挂两三个太极球练习,这样就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实战技术水平。这种太极球训练,既可以辅助推手练习,也可以辅助散手练习。

总体来说,练习太极拳,要掌握化打合一、化打结合的技术,必须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理论的认识。

其实,引化拿发、化打结合的搏击技术,不仅仅是太极拳提倡,其他的武术拳种,比如八卦掌,也是讲究的。我认为,这种技术理论是中国武术的精髓。

曾乃梁:“化打合一”是太极拳水性的表现

如何理解“化即是打,打即是化”?

首先,化,有两层意思,一是具有防守的意思,二是消解对方进攻的意思。所以,化,具有防守,消解对方进攻的双重含义。“化即是打”,就是说防守之中具有进攻的成分,太极拳高手能够做到在防守当中有进攻,边化边打,这就是“化即是打”的含义。反过来说,在进攻当中,太极拳也包含着巧妙的防守意识。这就是“打即是化”,也就是攻中有防。因此,“化即是打,打即是化”这句话,也可以表述为“守即是攻,攻即是守”。

太极拳是把武术搏击中的攻与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辩证地统一起来。其他的武术拳种也有这种理念,整个中国武术在进攻与防守上都是讲究攻守平衡的。但是,太极拳在这一点上做得更为突出,它是把进攻和防守合为一体。有的武术拳种,比如长拳,往往是格挡以后再进攻,这是不同于太极拳的地方。太极拳吸收了其他拳种的优点,形成了“打即是化,化即是打”“化打合一”的搏击理念。太极拳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太极拳劲力走弧形,能够边防守边进攻。这在太极拳的推手训练中有着很好的体现。在推手当中,有以守为攻的现象。太极拳高手能够在表面上处于被动状态,而本质上处于主动状态,因而反败为胜。太极拳是通过螺旋缠绕改变对手力点的方向,使劲力没有着落,从而造成我顺人背的势态,然后战胜对方。

再有,化和打,是阴阳的关系,体现为阴阳辩证的统一。《太极拳论》讲:“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也就是说,练习太极拳要很好地理解阴阳的辩证关系,这样才能懂劲。这种阴阳的辩证关系,也包含了太极拳中的虚实,含展,刚柔、开合、进退、收放等对立统一的关系。太极拳有一个原则:“粘黏连随,不丢不顶。”这其实是太极拳水性的表现。我们常讲:“上善若水。”水很柔软,但又是柔中寓刚。水的特性是极柔软又极刚强。太极拳本质特点就是如此。这种水性,就表现了阴阳的辩证统一。

以上我讲了对“化打合一”的两个层次上的埋解。那么,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如何做到“化打合一”呢?

第一,在练习拳架套路时,我们要明白动作的攻防含义。现在,练习太极拳的人很多,但是大多数人还处于活动肢体的层面,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太极拳的拳理和规律。这就给广大太极拳练习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在活动肢体的基础上,要深入研究,理解太极拳动作的攻防含义和攻防规律。比如,野马分鬃如何运用?白鹤亮翅如何运用?单鞭如何运用?等等,都要搞清楚,特别要明白太极拳八法的运用,要明白什么是掤捋挤按、采例肘靠,要把太极拳八法的动作搞清楚。

第二,要练习推手。推手的练习比较难,因为是必须两个人一起练习,我们在锻炼中不容易找到这样一个天天在一起的陪练。我认为,推广太极拳的对练和推手,关键是要培训教练。提高了教练的水平,然后再去普及推广就容易多了。推手的练习有单推手、双推手、四正手、大捋等形式,还有自由的揉手,通过推手练习,能够体会太极拳“粘黏连随、不丢不顶”的技术要求。这些都能提高太极拳柔化,听劲的水平。在推手,对练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喂手、拆手。喂手就是教练给学员喂劲,让他体会如何化解劲力。拆手,就是讲解拳势动作的技击用法和变化。在所有的搏击对抗项目中,比如散打、摔跤、拳击等,都有喂手训练。这是让学员从对抗实践中慢慢领会武术、太极拳动作的攻防含义。喂手和拆手训练,在太极拳训练中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通过这种喂手、拆手训练,能不断强化学员的身体触觉反应能力,使学员逐渐提高太极拳走化、粘随的技术水平。

推手训练在太极拳练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推手训练,你是很难领会太极拳“打即是化,化即是打”“化打合一”的含义。太极拳在技击上的特点是以圆破直、以随求变、以柔克刚:见力化力、见力借力、借力打力。这种能力的训练是很难的,因为人的本能是遇力即顶,遇力即抗。因此,我们在推手练习中,要特别强调不能硬顶、硬抗,要学会柔化来力,粘黏连随。这样,长期练习,使身体原来“遇力即顶”的本能去掉,逐渐形成顺遂柔化的反应能力,然后才能逐渐锻炼出“化打合一”的太极拳技击技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