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特点

 llg1168 2016-06-18

撰文/摄影 张修睦 冯景春
(发表于<<武当>>杂志 No.9,2003)

本 文介绍的武式太极拳是武派另一代表人物---李启轩所传拳架。启轩名承纶,是李亦畲长弟,当时两人一起跟武禹襄学拳。此拳由李启轩之孙李福荫传于霍梦魁。 因此,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保留了较原始的拳架和练习方法,如拳势中有三百六十度云手及鸳鸯脚等。此拳每势的演练, 不提“起、承、开、合”, 而以“擎、引、松、放”四字密诀编排,无手不过足、两手不越中线等要求,而要求每势练就“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发放功夫。拳势质朴文雅,舒展圆活,运化阴 阳,开合相寓,气势饱满,浑然一体,一气哈成。虽然拳势中有翻身二起拍脚、践步栽捶等蹿腾跳跃,及下势、鸳鸯脚等大起大落动作,但是打完九十六势后,毫无 气喘和累的感觉,因此,久练此拳可达到健身养生与技击实用的较好效果。

霍梦魁先师为在东北传授武式太极拳之第一人,曾两次来沈阳传艺,一次在伪满时期,第二次于1953年与阎 志高先生一起到沈阳设场教拳。本文作者之一冯景春于1954年拜霍梦魁为师学练此拳。当时沈阳武术名流及摔跤名手云集,闻武式太极拳以柔克刚,霍师乃技击 高手,则慕名而来要求与霍师交手者甚多。霍师从不拒绝,也从不先出手,然接手彼即失中。彼出手刚猛迅疾者,霍师接手即放,跌出甚远, 然无伤痛。有的不但武艺超群,而且身材魁梧,体重达一百多公斤,霍老师身高不及其肩,然与之接手,引而后发,一百多公斤也可抛出丈外。另一次,几名弟子去 看望霍师,曾谈起武式太极拳可达到的功底。当时霍老师坐在炕上,让两名弟子把他拉下炕,可是两个人怎么也拉不动,只听霍师一声:“上来吧”。两人同时飞上 炕来,“轰”的一声撞到墙上。可见霍老师内功之深厚。只可惜霍梦魁先师因出身不好,后期断了教拳谋生的生活来源, 于1962去世, 享年73岁。

冯景春自幼喜爱武术及刀枪剑棍, 自拜霍梦魁为师后, 开始习练武式太极拳, 40多年从未间断, 整套太极拳均练到可向左或向右两个方向打拳。如今虽已是七十五岁高龄,与年轻人交手,仍可发人于丈外。


武式太极拳无断无蓄,开合相寓,阴阳运转,天人和合,如入化境,如配合内功修炼,易于达到太极拳的较高层次。为使霍梦魁先师所传授的这一武式太极拳拳种得以继承和发展,特撰写此文,以介绍该武式太极拳的特点。此拳除无手不过足、两手不越中线等要求之外, 其主要特点可归纳如下:

引进落空合即出,

擎引松放有一吞。

上下相随腰抽絷,

逢引必撤进必跟。

松开我劲勿使屈,

阴阳欲分分又合。

以下分别论述上述特点:

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特点 - acmilanzhu - acmilanzhu的博客

图二(1)擎--- 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

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特点 - acmilanzhu - acmilanzhu的博客

图二(2)引--- 引到胸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特点 - acmilanzhu - acmilanzhu的博客

图二(3)松---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特点 - acmilanzhu - acmilanzhu的博客

图二(4)放---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1 引进落空合即出

武禹襄(1812-1880)在创武式太极拳之前,已有王宗岳编著的《太极拳论》作指导理论,《太极拳论》中的“引进落空合即出”是此拳创拳和演练的主要 特点。李亦畲在其《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也写道:“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所以,武式太极拳每势的特点都是以如何能 以最短的路线、最快的方法达到“引进落空”来创编,而不着眼于“窝蹩采拿”等擒拿动作,如单鞭中连“勾手”也去掉了,向着“引进落空合即出”和“应手即 仆”的太极拳内家功夫的更高境界创拳。

李亦畲还指出:“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收即是合,放即是开”。因此“引进落空合即出”是武式太极拳所创拳势的首要指导思想,也是演练拳势的指导思想。

2 擎引松放有一吞

李亦畲《撒放密诀》中的“擎、引、松、放”是达到“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四字密诀,也是演练和理解每一势动作的纲目。霍梦魁先师在交手中将对方抛出于丈外, 最常用的势子就是“揽雀尾”,达到了“应手即扑”的功夫,其中所运用的技法就是“擎、引、松、放”四字诀。实际上武式拳中“擎、引、松、放”隐含于每一势 中。但是在发放之前,如何达到引进落空的“空”字,只有“松”是不够的。武禹襄的《四字密诀》“敷、盖、对、吞”,指出了将对方来力引空的方法。即以气 “敷、盖、对”彼之来力,以气全吞入而化之,“全吞入”是要吃透,使对方突然感到落空,同时将我之意、气通过其肢体透向发放点,将对方发出。因此,“擎引 松放有一吞”是演练此武式太极拳每势的第二个特点, 也是推手中发放对方的主要技法(见图二和三)。

 

3 上下相随腰抽絷

李亦畲还指出:“上於两膊相系,下於两胯、两腿相随”。如果只两臂沾粘连随,只可达擎、引之效,而达不到引进落空的目的,而且两脚不动,很易被对方进入, 而被制。所以武式拳中两脚为活步,总是一实一虚的不停的变换,以配合手的沾粘和引放,达到上动下相随。其动作均避免双重,既避免两脚为实,也避免一侧手和 脚为实。一般动作都是左脚实,右手为实,而右脚左手为虚,达到“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 处,……其病於腰腿求之”。因此,在上下相随中,要通过腰的抽絷连系上下两肢。如在定势之中左脚为实,右腿的移动要通过提抽右胯或右腰眼(在内为右肾)向 前跟步,这样左脚的气极易通过腰胯的提抽而灌注至右臂、右手。势势达到气发于足,主宰于腰,运之于手。所以“上下相随腰抽絷”是演练此拳的另一个特点。

 

4 逢引必撤进必跟

在引进落空和上下相随中,武式拳两脚的变化是“逢引必撤,逢进必跟”。 “撤”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撤步;二是转身,也可撤步和转身结合。这相对于其它太极拳有了很大改进,“逢引必撤”在引进落空中占了很大优势;“逢进必跟” 在发放中助向上催发气势,而且转接下势非常灵活。如杨氏太极拳中的四个“玉女穿梭”,每势之间要后坐,而后重心再前移,才能转接下一式。而武式太极拳的 “玉女穿梭”改为跟步后,可直接接下式,既迅捷,又灵敏。我们常说:“赢不赢在步,输不输也在步”。步伐的配合,在交手中至关重要。所以,武式太极拳在步 法上“逢引必撤,逢进必跟”的改进,达到了捷足先登的更高技艺。也是武式太极拳的又一个特点。

5 松开我劲勿使屈

“松开我劲勿使屈”是李亦畲在“擎、引、松、放”中对“松”的具体解释。李亦畲对“擎、引、松、放”的解释是:

 

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胸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黄宗义在《王征南墓志铭》中写道:“少林拳以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 三丰”。凡是搏人擒拿,必用自己的劲或力,使劲屈于身上,成了死的“板”或“棒”,一旦对方转手,必被发出。所以武式太极拳的“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 「静」字)”,正是符合了内家拳的特点。

这一“松”、一“静”是能否发放对方的先决条件;放中的“整”字是能否实现“气打”或“场打”的关建。发放中的“气场”是看不见的,但是被抛出于丈外的对 方,完全可以亲身感受到这种气场的威力,因为被发放出去的感觉,不是 “叭”的被一掌硬推出,也不是“当”的一拳被打出,而是“嗡”的一下,似被一种高速的气浪“轰”了出去。霍梦魁先师就是这样发人于丈外,而对方并无伤痛, 有时反觉着很玄妙、很舒服。赵堡、陈、杨、吴、武、孙的太极拳高手,都有这种功夫。所以在引进落空对方同时;自己也要松开我的劲,不要屈在身上。气应敛入 脊骨,归于足下,发放之前,心中一静,才能做到吞而后发(见图二(3))。

6 阴阳欲分分又合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但是,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势中的“动之则分”并未全分,由于“上下相 随腰抽絷,逢引必撤进必跟”的跟步特点,使得阴阳欲分,在未全分之时,又相合了。所以, 武式太极拳“无极”起始后,每个动作中均未达到阴阳完全分开。如李亦畲所说:“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也就是说,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拳势中阴阳欲分,而未分;是一种欲分又合的状态,也就是整个身体处于阴阳萌动的混沌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无极动桩”。这种萌动可催动手足移动, 完成每势中的“擎、引、松、放”,但是在演练套路中,“放”中的跟步,因非实战,可不助摧发,而是徐徐运放,随即转合,即武禹襄所说的“起承转合”中的 合。做到“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最后又回到无极收势。所以,此武式拳96式打完,不累不喘。这种“阴阳萌动,欲分又合”的内在功夫的锻练,是霍梦魁先师 所传太极拳区别于其它拳种的显著特点。

现举例说明“擎、引、松、放”四字密诀在拳势中的应用:

例一、 360°云手

武禹襄在创武式太极拳之前,已从本乡杨禄禅处了解了杨式太极拳;后赴赵堡镇学习了赵堡太极拳。杨式太极拳云手是手心向里,两手各运各自的圆;赵堡太极拳云 手是两手心向外,各运各的圈。武式太极拳云手集两拳特点,两手心既有由里转外,又有由外转里。两手如抱一太极球, 在身前圆转两周,两手既有公转,又有自转。同时,两脚如踩一太极球,以实脚脚跟为轴, 转身360°, 好似完成了两个揽雀尾的动作。因此,云手中的“擎、引、松、放”的动作与揽雀尾的发放技法相仿。现以对方右掌向我击来为例,说明“擎、引、松、放”的四个 过程(见图二):

如前所述,武式太极拳创拳的重要特点是以最短的距离、最快的速度达

到“引进落空合即出”来创编的。也就是说,在对方进击和撤回的瞬间,完成

“擎、引、松、放”的全过程。图二只是一个例子。实际上,武式太极拳每势

都是以“擎、引、松、放”设计的。

例二、 鸳鸯脚

武式太极拳鸳鸯脚与杨式太极拳蹬脚不同,以左蹬脚为例,在左手完成

“擎、引”的同时,右手、左脚已蓄于对方身前,此为武式鸳鸯脚的特点,如

图三(1)所示。 随着身心一松,完成发放动作, 如图三(2)。武式太极拳

“擎、引、松、放”的设计特点,使很多势子都可将人抛起发出,图三(3)和

(4)为“起势”和“对心掌”发放的例子。

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特点 - acmilanzhu - acmilanzhu的博客  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特点 - acmilanzhu - acmilanzhu的博客  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特点 - acmilanzhu - acmilanzhu的博客  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特点 - acmilanzhu - acmilanzhu的博客

张修睦武式太极拳下势穿掌和鸳鸯脚

(此文摘自《太极拳原理与练功精要》一书, 2005年1月此书将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