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研究:老师,请放慢您的脚步(外一篇)

 许愿真 2016-05-03

教学研究:老师,请放慢您的脚步(外一篇)

 

老师,请放慢您的脚步

 

一一谈课堂之“听”

 

柳文龙

 

“人生在世,孰能无过?”成人如此,何况我们的孩子!

 

 教育学生时,不要总是以训人的口气说:“你给我听着。”如果说“我正在听,你慢慢说”,这样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作为教师,千万不要想当然地批评学生,请蹲下来看学生,多问问学生“为什么”。如何打开房子的另一扇窗户,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聆听课堂声音,会让我们的教育收到意想到们效果。

 

 一.倾听,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咨询专家高顿认为积极倾听是一个有效的沟通技巧。倾听在师生沟通中有着奇妙的功效。不加评判,表示理解的听在孩子心目中可能是你送给他的最好礼物。将其用在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的确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缓冲气氛,创设情境

 

 倾听,可以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与压力。不管面对一个多么愤怒或冲动的场面,只要在我专心倾听的时候,整个气氛便会缓和。愤怒或冲动的学生在自由地表达他们受压抑的情感后,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而且通过我的认真倾听,学生觉得自己的问题已经获得了班主任的重视和理解,于是精神上得到支持和鼓励。这样一来,师生间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就会建立起来。在这种情意下,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洞察心声,了解事情真相

 

 学生们常常会犯下各种各样的“罪行”,做出一些让老师不满的举动,如上课和同桌聊天,作业拖拉,上学迟到,随地扔纸,和同学打架等等。此时,千万不要想当然地批评他们,请给他们一个解释的机会,聆听他们的心声,也许你会听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妈妈带着她可爱的儿子到外面去玩,后来儿子渴了,妈妈买来两只冰棍,本想一支给儿子,另一支留给自己。谁知儿子一点儿也不客气,拿着两只棒冰津津有味地舔了起来。

 

 这时的妈妈很不高兴。心想:这孩子真不懂事!正想批评几句,可又觉得不妥,便温柔地问道:“孩子,你为什么要把两只棒冰都舔一下呢?”

 

 孩子说道:“我先尝一尝,然后把味道好的这根给妈妈吃!”

 

 这是多么感动的话语呀,假如当时这位妈妈没有这样问孩子,而是想当然地批评他,那么换来的会是什么呢?

 

 作为教师,不可主观推断,妄下断语,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学生对教育者不再信任、尊重,向教育者关上心灵的大门。

 

 知人不易,作为一名班主任,该怎么办?关键是善于倾听,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需要什么,忧虑什么,做事的动机又如何,以便对症下药,采取相应措施去帮助他。 

 

 二、倾听学生的话要有正确的态度

 

 了解学生要从“听”开始,而且必须安静地听,不批评地听。由“倾听”中知悉学生言行的动机及观念,洞察学生“话中有话”的真正心声。

 

 1.心无旁骛地专心聆听

 

 在听学生诉说时,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专心地听,心无旁骛地听。通过眼神、手势、姿势以及适当的口语反应等方式,集中精神与学生沟通,表达对他的尊重,鼓励他们自由地说出他们的观念和想法。同时更用心聆听他那“静默的信息”,眼泪汪汪的悲哀委屈,双目圆瞪的愤怒以及抑扬的语气等等,作为进入其内心世界的途径。

 

 2.衷心接纳地聆听

 

 大家都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象只有一只,然而那些盲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这只象,因而他们所认识的象有着显著的不同。通常,我们看事物的观点,都受我们的经验、背景、需要的影响。但作为教育者,我们就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应该设身处地地尝试从学生的角度看同一件事物,才能了解他的感受,并且要用一颗平静的心去聆听,务必明白并衷心接纳学生的感受。

 

 天真无邪的孩子也有他的“喜怒哀怨”。当一名一年级的学生哭哭泣泣地来到教师身边,叙述他被其他同学叫了一声无伤大雅的外号时,教师可千万不要一笑了之。教师若以成人的观点来看,常觉得类似问题都是“无理取闹”或是“小题大作”。但对于一个人来说,不论任何年龄,其情绪感受对他来说都是绝对真实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越否定,就越会引得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感受而固执。因此,无论哪一位学生向我倾诉,我都首先做到“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及接纳,才愿与教师倾诉并接受教师的帮助。 

 

 三、有效聆听的技巧 

 

 1.保持沉默

 

 当学生倾诉时,教师要保持沉默,表示正在注意听,非必要不打断学生的话,使学生体验到老师那种安详、容忍、关怀的接纳态度。而且“沉默”更能表现出对学生分析、评价等能力的信赖。记得几名班委为中队会上的节目安排发生争执,找到我来做最后决定。我请他们各抒己见,我在一旁真诚地投入地倾听着,结果没等我发表任何见解,他们已达成共识,圆满地解决了问题。原来他们已经从对方的话中找出了答案。

 

 教育者在听学生谈话时,若无耐心,不投入,急于提出成人的见解及忠告,不但剥夺了学生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而且成人的办法可能与学生的状况脱节而流于空谈。

 

 2.点头、微笑

 

 在倾听学生倾诉时,适时地使用非语言交流,如身体语言中的点头、微笑。心理学家已证明,非语言交流在人际知觉、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教育教学,公关及其他社会性工作尤为重要。

 

 点头是接纳对方,是一种鼓励,让学生能继续表达他的想法。微笑代表一种亲睦关系,是增进师生关系的营养剂。在聆听时点头、微笑表示教师的了解和接纳。了解倾诉者的心情,接纳其意见,可使之放松戒备,愿意自我反省。倾听时,若过于理性分析,指出学生的荒谬可笑之处,将使他又羞又愤,无地自容,于是为了自我防卫,而不去理解别人的意见。反之,知道别人同情自己后,倒能较理性地思索,较客观地反省,自己解除了困扰。

 

 3.体贴、激励

 

 以简洁的话语表示体贴学生的苦处,如:“你一定很累啰!”“一定很生气!”“你被冤枉了”表达出成人的关怀后,再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核心,鼓励他提出解决的办法,以开放性、无固定答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理性,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你想想看?”“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依你看该怎么办?”“你想出了什么办法了?”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认为是靠自己的力量找出的正确办法,他会对此格外重视,并自觉地按此去做。这比教育者强行要求、命令要强上百倍。

 

 在课堂上,好好倾听学生的回答;在他犯错误时好好聆听他的解释;在他喜悦的时候,好好聆听他的话,分享他的喜悦;在他苦恼时好好聆听他的悲伤,听他诉说;在他成功时,细细聆听他的快乐。让我们都有学会聆听,聆听他们心中的声音,这样才能懂得他们,理解、宽容、接纳又使我们能够与学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们的教诲也就在无形中潜入学生的心底,使其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聆听学生的心声,你会发觉自己和学生可以碰撞出教学灵感的火花;聆听学生的心声,你会发觉班上的师生气氛更加和谐;聆听学生的心声,你会发觉自己变得活力;聆听学生的心声,你会学会多种思维方式,于教学乃至生活,都充满欢乐!

 

 

老师,请放慢您的脚步

 

一一谈课堂之“灌”

 

 近期进30多所学校听课,有城区、也有农村、山区学校,还有多所民办学校,感触颇深,就课堂教学而言,我们都说课堂是学生和老师的课堂,可学生在台下,教师在台上,比谁都高出一截,教师绝对的权威,主宰着课堂,至今难以逾越。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学的根本是思,思考是需要停顿与留白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需要也是人一种渴望。课堂上,学生既需要“火车头”的牵引前进,需要“动车”式的教学相长,更需要教师能给予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渴望自己的问题、想法能得到老师、同学的理解与评析……

 

 新课程推行多年,大多教师却未能去践行,课堂“灌”的现象仍十分普遍,我市“创强”过后,大多课室都配上了宽带平台,教师以往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演变为更“秒杀”的“电灌”。调研中发现,教师进入课堂的第一件事是打开平台找课件,40分钟的课,大都不少于20张ppt,尤其是复习课、讲评课更甚,有的竟达30张以上,于是乎,上课时教师手拿电子笔、面朝电子板,嘴里不停地念着课件内容,更有甚者,尤如看电影,一幅一幅的呈现,就连同科老师都反应不过来,我们的学生就更为难了,哪能做到“接纳、感悟、思考、内化、应用、迁移……”。“灌”是基于教师惟恐学生不知道,惟恐听不懂,惟恐知识有缺失,惟恐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灌”让主体变成客体,把生本变成师本,“灌”导致学而不思,思之肤浅。

 

 课堂的“灌”表现为:

 

 一是照本宣科。如概念教学,有些教师除了从字面上讲概念外,就是让学生在课本中找概念并齐声读出来,或是找出重点词语进行解读,并要求学生背诵记忆。这应原于教师教学设计没有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忽视学生原有水平,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缺少支持概念生成性的相关文字、图像、数据,缺少生动的比喻、描述、引导。

 

 概念是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基石,是对事物、规定等的高度概括,逻辑性、抽象性及思维性强,那种死记硬背的教法是无木之本,难以获取概念本质与真谛。教学时应从这三个方面去引导,为什么要引入这概念(概念从哪来),概念是什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有哪些应用(概念哪里去了),这样教学才能让学生懂得概念的生成性与整体性,同时,教师对概念讲解还要适当留白,让学生自己通过思维去认识概念,建构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

 

 二是忽视学生感受。教师为了课的进度,完成课程内容,该让学生回答的,该让学生说的,因怕学生说不到位,甚至说错,浪费了时间,于是乎,教师或是中途打断学生的回答,或干脆把正确答案和盘托出,对于结论性的问题,则是经常是急于自己归纳与总结,剥夺了学生的表达权,忽视学生的感受。被动式的接纳,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要大胆留白,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三是忽视学生的需要。调研中发现,一些教师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解,全然不顾学生是不是懂,不顾学生存在哪些相异构想,忽视学生真正的需要;课堂中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已经懂得的问题教师还在喋喋不休,而对于学生不懂的问题或者说存在的不同认识,教师却不能有的放矢地去引导。要知道,只有讲学生需要的,才是最有效的,无的放矢、不注重学生需要的课堂,是一种负效课堂。

 

 四是忽视课堂的生成性。有了教学平台之后,不少教师喜欢以课件为载体,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强势推进,不鼓励也不允许学生有新的问题生成与新的需求提出,不善于对预设进行适当调整,不敢停下脚步来让学生去展开讨论……

 

 课堂教学不是在“赶鸭子上架”,也不是导游带团队走马观花;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共同生成的过程。由于课件内容的预设,教师缺失了课堂观察、课堂调控、课堂的互动.主要表现在:教师大多不注重板书,有甚者,整节课下来黑板上一个字都没写上。传统板书是生成性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通过板书,可系统知识,产生知识关系,点拨疑难点……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板演过程中有了时间接纳、思考、领悟,并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样,课堂效果是显而异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