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春华对辨证论治的几点看法

 369蓝田书院 2016-05-03

中国医药学报1986年第1卷第2期第42-43页




姜春华对辨证论治的几点看法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  何绍奇整理

       (一)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治疗特点之一。

据其病证结合天时、地理、体质、病史综合分析,以求其病机症结之所在然后再进一步确定标本缓急、先后、轻重使病机解而症结除则病自除。不同的病病机症结相同者则异病同治同一病而病机症结相异者则同病异治。如《寓意草所载治痢七例虽同一痢疾发病时间不同体质不同病情不同而有寒热虚实证情差异治法各殊。俱不用治痢套方而或热或寒、或补或涩治各不同而皆愈这就是同病异治。又如头痛、呃逆、呕吐、哮喘、失眠这是几个不同的病但俱有不大便十余日、舌苔黄厚之胃实证我均用承气汤一泻而愈这就是异病同治。同病异治说明不同情况不同处理不以病为主而以证及其它影响于病者为主审其标本主副分别用药。而异病同治必有一共同机制、症结存在此一共同问题解决不同疾病也得以缓解或痊愈。这样的方法非机械的而是机动的非呆板的而是灵活的对于病的演变看法是非停滞的,而是动态的。既针对现况又杜渐防微于未然其中契机甚深。它本身属于科学思想出于辩证法而处理手段出于艺术合三者而一这就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种医学堪称“特色”。但是古人早就指出病有外异内同内异外同。说明不能持唯“证”观点。特别是古人除了辨证论治之外还积累了大量的专病专方专药。我认为同样是前人宝贵经验的总结不能忽视。在今天这个问题该怎样看待我看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仅仅滞留在辨证论治上会影响中医疗效的进一步提高也丢掉了古人在异病异治等方面的好经验。

(二)在临床上怎样处理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我平常治病用中医的辨病和辨证还参考现代的诊断包括物理的、化验室的。一方面必须按照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为思想指导另一方面也吸收现代对此病的认识以及科研、中药研究新成果加以参考以开创新设想、新方法使宏观与微观结合。衡量疗效的标准一是看临床症状是否解除二是看客观的指标是否恢复到正常。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体会这样做可以发展中医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不会是无益的。例如在临床上有些病对人体还没有起到重大改的时候无显著症候如何辨证如何治疗举两个例子一个教师来诊无容病态诉讲课至后半课时声音不扬别无所苦。若依一般诊断当为气虚治疗当补气。可是问题不那么简单原来经神经科检查为延髓神经压迫症发展下去可致呼吸停止心脏停跳造成死亡。若依气虚治疗可能有作用也可能无作用。又一病人面色红润行动如常并无症状经血液科检查血小板达六干万为血小板增多症属中医何证很难说。昔人治水肿肿消即算好现在光肿消不算还得看尿蛋白是否消失肝炎症状消失也不算全好还得看肝功能是否恢复正常。无任何症状而持化验单、X光片来看病求医的诸如此类不知凡几这说明时代对我们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无证可辨的状况下我想不妨借他山之石以进一步探索中医对这些病的治疗规律和有效的方药。司马迁说“病者之患在疾多医者之患患道少。”我认为今天完全可以引进一些现代医学识病之道“道”总是愈多愈好。古人的理论和经验我们要努力学习古人没有的我们要开拓要创造。

(三)辨证分型有没有必要?

一般中医或西学中科研工作者为了观察总结疗效常将疾病分型治疗这当中有几个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商量。

第一千篇一律有失疾病个性。很多疾病医者常按脏腑阴阳气血如气虚、血虚、阴虚、心虚、肾虚等来划分而气虚可见于此病也可见于彼病血虚、阴虚、阳虚同样可见于各病这样一切病都没有个性只有共性了。有人说这不是中医的异病同治么但中医还有同病异治异病异治同病同治岂仅异病同治一法而已。我主张既要异病同治更要异病异治才能进一步提高中医疗效。这就不能满足于定型用药了。

第二定型后症情有变。而处方固定不变影响疗效。定型治疗是古人所讥的“胶柱鼓瑟”“刻舟求剑”。病势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的为了观察定型方的序效就难免证变而方不变一方到底这就背弃了中医的辨证论治精神,疗效未必便佳。

第三分类定型用药固定死板其它有效的方药用不上去。因为它的理法方药已成框框若加入其它方药不合它的理法。为什么用此方为什么用此药不合原定的理法就用不上去因此便把有效的方药摒诸门外。

第四阻碍人们思维断绝医疗进步。因为大家都照定型用药不敢越雷池一步临床不必思维只须照样用药长此下去医药就没有进步了。

(收稿日期1986年3月17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