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ndrew Kehler的语篇连贯思想

 文化艺术界 2016-05-03
Andrew Kehler,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语言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语篇分析、语用学、语义学、句法学、符号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际语言学等。


一、新休谟分析法

语篇是交流过程中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关联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俄罗斯语言学家波尔恰科娃指出:从一个语段到另一个语段传达关于相同主题的信息,这就是关联性的实质。语篇的关联性可以有多种表达手段,包括词汇重复、省略、替代以及借助逻辑连接词等。一般来说,我们把关联性的这些外在表现形式称作衔接(cohesion),而将关联性的实质,即话语之间的内在逻辑语义关系称作连贯(coherence)

20世纪50年代以来,理论语言学、计算语言学以及心理语言学都对语篇连贯进行了各自的研究和探索,主要集中在对连贯关系的分类上。这些分类有的更追求描写上的充分性(descriptive adequacy),希望最大程度上囊括所有类型的数据,比较典型的是Mann和Thompson的“修辞结构理论”(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总共设置了23种修辞关系;有的则更追求心理上的合理性(psychological plausibility),希望关系的设置能够基于认知合理性原则。Andrew Kehler认为,如果没有先验的限制,过分追求描写上的充分性就很容易给一些本身并不连贯的语篇也进行定义,因而他更倾向于心理上的合理性这一分类标准。

Andrew对连贯关系的分类主要来自于哲学家休谟,休谟(1748)曾指出:“不同的思想是互有关联的,尽管这一点非常明显,但我并没有发现有哲学家对它们的连接原则进行过列举或分类,然而这个主题非常值得我们好奇。对我来说,思想的连接只存在三条原则,相似性原则、时间或空间上的邻近原则、因果原则。”在休谟这三条思想连接原则的基础之上,Andrew提出了因果关系(Cause–Effect relations)、相似关系(Resemblance relations)、邻近关系(Contiguity relations)三种连贯关系类型,并进行了具体的细分,他将自己的分析方法称作新休谟分析法(Neo-Humean Analysis)。


Andrew认为,建立因果关系需要辨别出语篇中话语所表达的命题之间的隐含意义。最典型的因果关系是结果(Result)关系,通过颠倒两个小句之间的顺序或对第二个小句进行否定操作,就可以定义因果关系范畴中的其他关系类型。用S1与S2分别代表第一个小句与第二个小句,P代表第一个小句中命题的意义,Q代表第二个小句命题的意义。依据P和Q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可以细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结果(Result)关系:P推出Q

e.g.:George W. Bush wanted to satisfy the right wing of his party. He introduced an initiative to allow government funding for faith-based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2. 解释(Explanation)关系:Q推出P

e.g.:George introduced an initiative to allow government funding for faith-based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He wanted to satisfy the right wing of his party.

3. 违反期待(Violated expectation)关系:P推出非Q

e.g.:George wanted to satisfy the right wing of his party, but he refused to introduce an initiative to allow government funding for faith-based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4. 否定预项(Denial of preventer)关系:Q推出非P

e.g.:George refused to introduce an initiative to allow government funding for faith-based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even though he wanted to satisfy the right wing of his party.

在上面代表四种不同因果关系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辨识出一个相同的隐含意义:如果某人想要取悦共和党内的右派,那么接下来很自然的就是,这个人会颁布一项允许政府资助宗教慈善组织的法令。可见,在Andrew Kehler的分类中,句子的表层逻辑并不重要,小句之间的深层意义关系才是分类的标准。


相似关系的建立则需要借助于比较(comparison)、类比(analogy)与概括(generalization)等操作手段,从对应实体中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相似关系又可以细分为平行(Parallel)关系、对比(Contrast)关系、举例(Exemplification)关系、归纳(Generalization)关系、例外(Exception)关系、详述(Elaboration)关系等。

1. 平行关系:从S1中推出P(a1,a2…),从S2中推出P(b1,b2…),对于特征集合向量 来说,qi(ai)和qi(bi)适用于所有的i。

e.g.:Dick is worried about defense spending. George is concerned with education policy.

qi代表对应实体的共性,p代表对话语中共同关系的一种归纳。在这个例子中, a1 Dick与b1 George都是美国政府高层,a2 国防开支与b2 教育政策都是与政府相关的项目,而共同关系p则是指“政府高层官员在担心什么”。

2. 对比关系1:从S1中推出P(a1,a2…),从S2中推出┑p(b1,b2…),对于特征集合向量 来说,qi(ai)和qi(bi)适用于所有的i。

e.g.:Dick supports a raise in defense spending, but George opposes it.

3. 对比关系2:从S1中推出P(a1,a2…),从S2中推出p(b1,b2…),对于特征集合向量来说,qi(ai)和┑ qi(bi)适用于部分i。

e.g.:Dick supports a raise in defense spending, but George wants a raise in education investment.

4. 举例关系:从S1中推出P(a1,a2…),从S2中推出p(b1,b2…),其中bi是ai的一个成员或子集,适用于部分i。

e.g.:Republican presidents often seek to put limits on federal funding of abortion. In his first week of office, George W. Bush signed a ban on contributing money to international agencies which offer abortion as one of their services.

5. 归纳关系:从S1中推出P(a1,a2…),从S2中推出p(b1,b2…),其中ai是bi 的一个成员或子集,适用于部分i。

e.g.: In his first week of office, George W. Bush signed a ban on contributing money to international agencies which offer abortion as one of their services. Republican presidents often seek to put limits on federal funding of abortion.

6. 例外关系1:从S1中推出P(a1,a2…),从S2中推出┑p(b1,b2…),其中bi是ai的一个成员或子集,适用于部分i。

e.g.: Republican presidents do not usually put limits on federal funding of abortion immediately upon entering office. Nonetheless, in his first week, George W. Bush signed a ban on contributing money to international agencies which offer abortion as one of their services.

7. 例外关系2:从S1中推出P(a1,a2…),从S2中推出┑p(b1,b2…),其中ai是bi的一个成员或子集,适用于部分i。

e.g.: In his first week, George W. Bush signed a ban on contributing money to international agencies which offer abortion as one of their services. Nonetheless, Republican presidents do not usually put limits on federal funding of abortion immediately upon entering office.

8. 详述关系:从S1和S2中都可以推出P( a1,a2,… )

e.g.:The new Republican president took a swipe at abortion in his first week of office. In a White House ceremony yesterday, George W. Bush signed an executive order banning support to international agencies which offer abortion as one of their services.

总之,要建立起相似关系,听话者要在两个句子中的对应实体之间找出一种共同关系,然后进行比较和概括的操作,判断其相同点与对照点。与因果关系不同的是,前者每个句子中的论元都是句法层级的,并不需要建立起对应关系,而相似关系中的论元却是语篇语义层的,需要与其他句子中的论元进行比较。


第三种关系是临近(contiguity)关系,在临近关系中,Andrew仅列举了场合(occasion)关系。他指出,场合关系是人们围绕实体进行表达的一个场合,事件的中间状态是场合关系中各部分的连接点。场合关系存在两种类型:第一种情况下,从S1可以推断出系统中实体状态的改变,从S2中可以推断出最终的状态;第二种情况下,从S2可以推断系统实体状态的改变,从S1中可以推断其初始状态。简而言之,两种情况的差别主要是实体状态在表达顺序上的先后。场合关系并不像因果关系和相似关系那样,有一些明确的限制条件,确立场合关系更主要的是依赖于人类的经验知识、事件的概念化程度和详细程度等。


二、语言学个案研究

Andrew Kehler并不仅仅满足于对连贯关系的分类,在他看来,连贯关系的建立过程可以潜在影响许多语言学现象的分布。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他在动词短语的省略、代词的指称方面的研究。


  • 语篇连贯与动词短语的省略(VP-ellipsis)

VP省略是英语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省略形式,以往对英语中VP省略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句法与语义两方面的解释。句法解释(Sag 1976, Williams 1977, Haik 1987, Lappin 1993, Friengo & May 1994, Hestvik 1995, Lobeck 1995, Lappin 1996, Kennedy 1997)的本质是认为动词短语的省略由句法结构层面决定,支持者举出了下面三个不能被接受的例子:

a. #New York was won by Al, and Hillary did too.  [won New York]

b. #Al blamed himself, and George did too.  [blamed him]

c. # George blamed Al for losing, and he did too.  [blame Al for losing]

他们认为,第一个句子之所以不能被接受,是因为两个小句中的语态是不匹配的,如果对a句中出现省略的小句进行句法上的重构(Syntactic Reconstruction),将源句中的VP复制到目标句的位置,就会发现,目标句中所需要的主动语态的动词短语在源句中根本就不存在,因而是不可接受的。b句和c句能够进行句法的重构,重构之后分别是Al blamed himself, and George blamed himself too与George blamed Al for losing, and he blamed Al for losing too. 这两个句子的不可接受性与Chomsky提出的约束(binding)理论有关。约束理论有三个原则:(1)照应词在支配范畴内受约束(bound);(2)代名词在支配范畴内是自由的(free);(3)指称词总是自由的。根据原则三,b句重构之后的himself属于照应词,在小句内受约束,即与George同指,而b句的原意是”George blamed Al”,句法重构之后,b句违反了原则三,因而是不可接受的。c句重构之后,指称词Al与前面的he不能同指,但原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却是同指,因而c句也是不可接受的。

上面三个省略了动词短语的句子都可以单从句法上解释其不合理性,而支持语义解释(Dalrymple et al. 1991, Hardt 1992, Kehler 1993b, Hobbs and Kehler 1997, Hardt 1999)的语言学家却认为动词短语的省略可以在纯语义层面得到解决,他们提出了几个句法解释的反例:

a. In November, the citizens of Florida asked that the election results be overturned, but the election commission refused to. [overturn the election results]

b. Bill is still a great campaigner, but he hasn’t been allowed to this year, because Al doesn’t want him to. [campaign]

c. George expected Al to win the election even when he didn’t. [expect Al to win]

我们可以看出,a句中目标句和源句的语态也是不匹配的,b句中省略的动词短语在源句中是以名词短语的形式出现的,c句在句法重构之后也是与约束理论的原则三相违背的。然而,这三个例子都是实际出现的合法的句子,这就说明,动词短语的省略问题单从句法层面上是无法得到解决的。

对比前后两组例子可以发现:支持句法理论的例子中,小句之间属于相似关系中的平行关系,而支持语义理论的例子中,小句之间属于因果关系(前两个句子是违反期待关系,第三个是否定关系)。这表明,这两组例子的差别和建立这两种连贯关系的推理过程与动词短语省略理解过程的互动方式不同有关。

语义上的解释(Dalrymple et al. 1991, Hardt 1992, Kehler 1993b, Hobbs and Kehler 1997, Hardt 1999)认为,有许多证据可以表明,动词短语的省略基本上是一个指称的过程,这是因为:就像代词的指称一样,它不仅能够回指,也可以下指;动词短语省略的对象可以在上下文语境而非情景语境中找到。代词指称问题是一个纯语义调节的过程,对语篇中所指对象的辨别同听话者的知识状态和心智模式有关。同样地,将动词短语省略的理解单纯同句法重构过程联系起来是非常没有道理的。另外,Andrew指出,句法上的重构其实也是由连贯关系的建立过程引起的,尤其是与恢复连贯关系中的论元有关。辨别相似关系中的论元与论元之间正确的对应关系,需要依赖于句法结构,因而需要进行句法重构;而因果关系中的论元仅仅是每个小句中句法层级的语义,由于顶层句子节点(top-level sentence node)并未省略,那么只要省略了的动词短语的语义通过指称过程得以恢复,那么就没有丢失的论元需要句法上的重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句法重构适用于相似关系而不适用于因果关系。


  • 语篇连贯与代词的指称

关于代词的指称问题,我们可以在文本中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然而,每一种理论都有其适用的例子与不适用的例子。

Hobbs(1979)提出了一种连贯驱动(Coherence-Driven)理论,他认为代词的理解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而是话语理解普遍性推理的副产品,代词被视为受推理过程约束的自由变量,下面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

The city council denied the demonstrators a permit because

a. they feared violence.  b. they advocated violence.

这两个句子具有相同的句法结构,唯一的区别是使用了不同的动词,代词却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这说明,语义是决定代词所指的关键因素。

还有一种注意力驱动理论,认为代词所指是与其自身机制有关的独立过程,而非话语理解机制的副产品,注意力驱动理论要求代词所指在当前语篇状态下凸显度高,下面的例子支持了这一理论:

a. Terry really goofs sometimes.

b. Yesterday was a beautiful day and he was excited about trying out his new sailboat.

c. He wanted Tony to join him on a sailing expedition.

d. He called him at 6 a.m.

e. He was sick and furious at being woken up so early.

在上面几句话组成的语篇中,前面几句的接受度一直比较高直到e句,尽管常识表明,作者的意图是拿he来指称Tony,听者一开始却倾向于将Terry作为其指称对象,产生了一种花园小径效应。这样的例子表明代词的理解不仅仅是语义合理性的一部分,先行词在句法中的角色也会起作用。

无论是连贯驱动理论还是注意力驱动理论都无法解释下面的例子:

a. The green Whitierleaf is most commonly found near the wild rose.

b. The wild violet is found near it too.

如果用连贯驱动理论来解释的话,那么it无论是指称the green Whitierleaf 还是the wild rose都是说得通的;用注意力驱动理论来解释的话,the green Whitierleaf是前一句中的主语,在句子中凸显度较高,应该作为代词的指称。而事实上,人们在这里会自然而然地将代词与其句法上平行的部分联系起来,即将the wild rose被当作it指称的对象。

Andrew认为,代词的理解应将连贯驱动理论与注意力驱动理论结合起来,连贯关系的类型不同,句中被凸显的成分也不同。在平行关系的推理过程中,人们首先要辨别两个小句中的对应实体,因而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句法上相对应的实体上,在理解代词意义时,与代词相对应的部分会受到高度注意,有时还会超越人们的现实经验。在因果关系的推理过程中,需要从关联小句的语义表征中判断其隐含意义的路径,因而不会产生平行性的偏见,焦点会集中在能够创造隐含路径的代词所指上。和临近关系有关的推理过程通常将一个事件的最终状态理解为下一个事件的起始状态,最受关注的指称对象应该是在听者将上一事件的最终状态概念化之后最凸显的部分,通常是句子的主语,但也不总是主语,如下面一组例子:

a.  John seized the comic from Bill. He…

b.  John passed the comic to Bill. He…

在心理语言学实验中,Stevenson发现听者更容易将a句中的he理解为John,将b句中的he理解为Bill。根据注意力驱动理论,出现在句子最后介词短语中的Bill并不如主语位置那么显著,不应该成为代词所指。然而,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点在于,代词所指都倾向于理解为目标题元角色(Goal thematic role)。这是因为,对于事件的最终状态来说,目标题元角色比来源题元角色更为核心。


三、信息连贯与意图连贯

上述对连贯关系的分类是从话语中信息的角度进行的,Andrew将其称为信息连贯(Informational Coherence),这种情况下的连贯与句子的语义有关,主要是基于不同的推理过程建立起来的,比较适用于独白(monologues)类的语篇。文章的最后,Andrew还简单提到了意图连贯(Intentional Coherence),意图连贯主要出现在对话语篇之中,交谈双方所说的话从字面信息上看可能是没有关系的,但实际上,一方从另一方的话语中推断出了其意图,也就是弦外之音,他就会针对对方的意图做出相应的回答,如当某人说“你能把窗户关上吗”时,他并非是在询问听话者是否具有关上窗户的能力,而是表达一种命令和要求,那么另一方的回答就不应该是“能”或“不能”,而是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这种连贯是语用上的连贯。


四、余论

总的来说,Andrew Kehler的语篇连贯理论是很有建设性的:

首先,在关系的分类上,他从建立连贯关系所进行的逻辑推理过程着手,将推理过程相同的关系归作一种类型,而不管其表层形式如何,抓住了语篇中关联性的实质。一般来说,我们很容易将句子表层逻辑形式与其深层语义联系起来。比如对于“她很漂亮,被选中做了这部戏的主角”与“她很漂亮,却没有被选中做这部戏的主角”这两句话,我们知道第一个属于因果复句,第二个属于转折复句,于是通常就会将这两句话中小句之间的关系归作不同的类型,Halliday的分类中就把第一种作为因果(causal)关系,第二种作为转折(adversative)关系。而Andrew却看到了这两个句子中小句之间推理过程的相似性,即它们中都包含着“漂亮的人容易被选做主角”这一隐含意义。这样的好处是,我们能够从复杂多样的表面形式之中把握其共性与不同,在设置关系类型时就可以更有层次性,而非把所有表面逻辑形式不同的关系都置于同一个层面上,在解释问题时也更加方便。

其次,Andrew的理论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他试图用自己的连贯关系体系解释其他语言学现象,这一点也是他与其他研究连贯问题语言学家们最大的不同。单纯的理论描写一般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如果Andrew的研究止于将因果关系、相似关系与邻近关系细分为不同的小类,我们也就不会认为他的工作有多大价值,因为这是许多语言学家都做过的,比如Sanders也曾将连贯关系分解为一些更细化的特征。但仁者见仁,不同分类的优劣评定起来是很困难的。然而,Andrew证明了在他理论体系下的几种连贯关系如何影响到其他的语言学现象,这里主要是VP省略问题和代词的指称问题,在他的Coherence, Referenc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一书中还十分详细地介绍了时态问题,并列结构中的提取问题等。这一方面是其连贯思想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反过来验证了这样分类的合理性。

另外,Andrew Kehler对于连贯的认识是较为全面的,他不仅能够从推理过程的角度来分析独白语篇中小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同时也从言语行为的角度来分析对话语篇中说话者的意图。这二者都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方面,Andrew还指出了它们之间所存在的互证关系,也就是说,对语义关系的识别能够有助于分析说话者的意图,对说话者意图的识别也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

对于汉语语篇连贯研究来说,Andrew Kehler的语篇连贯理论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与英语相比,汉语比较讲究意合,句子之间常靠内部的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那么对于汉语语篇来说,从内在语义关联方面来研究小句之间的关系是尤为重要的。从与其他语言学问题结合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尝试运用类似的方法来处理汉语中的省略和代词指称问题,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ichael. A. K and Ruqaiya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76.
[2]Andrew Kehler. Discourse coherence[A]. In Laurence R. Horn and Gregory Ward (eds). Handbook of Pragmatics[C]. Oxford: Basil Blackwell, 2004.
[3]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姜望琪. 语篇语言学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张新杰、邱天河. 语篇连贯研究综述[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0).

作者:醒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