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畅谈小说创作技巧

 虹72 2016-05-03


大师畅谈小说创作技巧

 

……总的来说,对待自己书中的人物,像一个严格的小说老师,好不容易的克制着自己内心的弱点。也就是说,在那些过于顺从和不会反抗的孩子面前,尽力不表现出心里对于好领头的强有力的性格和执拗的天使的偏爱。

——(法)弗·莫里亚克《小说家及其笔下的人物》

 

……千万不要用俗套开头。最好还是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尽力使得人物得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动中看明白。……不必追求人物得众多,重心应当有两个:他和她。

——(俄)契诃夫《写给亚·巴·契诃夫》

 

创作的新颖性——或者,毋宁说创造力本身——的最显著标志之一,即在于典型性;假如可以这样说,典型性是作家的徽章。在真正有才能的作家的笔下,每个人物都是典型;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识的陌生人。

——(俄)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的中篇小说》

 

还有最后一种说法,作家之所以有力、是由于他富有观察力。“观察力”这个名词在字典里的定义是这样的:“善于看出别人所忽略的现象和事实的细节的一种能力。”当然,作家应当看出细节,否则他是无法把一切都描写出来的,而细节却使他能把人物、人物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描写得更鲜明。谁读了托尔斯泰小说里的人物外貌的描写不赞叹呢?这些描写是由明察秋毫的观察和精选出来的细节构成的。但是我认为作家的任务并不只限于把别人所没注意到的细节贯穿起来。正确些说,作家要能看出决定人的行为的精神状态,要能看出周围人所注意不到、常常连人物自己也意识不到的东西。这样,小说家就可以创造人物性格,以活的人去充满小说的空间。

——(俄)伊·爱伦堡《谈谈作家的工作》

 

小说中的人物必须带着他们各自的必然性进入作品。当我们读到一篇故事的人物时,我们会感到这些人身上、具有一些多半会把他们带到某种不可避免的命运、某种不可避免的结局的东西。如果这样必然性没有贯彻始终——如果作家强迫人物作出一些我们本能地感到他们不可能做的事,我认为这时我们都会感到小说的真实性出现了瑕疵。

——(英)伊·鲍温《小说家的技巧》

 

在写作中,有许多东西是作家事先料所不及的。比如,作家会碰到一些人,他竟会对他们产生兴趣;他会不自觉地、无意识地使二、三个互不相关的陌生人走到一块儿,让他们在斤斤计较之前,在那儿就友谊和爱情信誓旦旦地大发议论。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会这样写他的小说开头;他会写某人为梦境困扰,要不就是某人突然离去,等读者还没有弄清楚来龙去脉,他却已经发展了故事,创造出一个有声有色的小世界。

——(美)伯·马拉默德《创作德乐趣与报偿》

 

要是你去描绘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平面的,像一张照片那样。要是你根据你所知道的去塑造他,那他就是立体的……作家写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人物,不是角色。角色是模仿。如果作家把人物写活了,即使书里没有大角色,但是他的书作为一个整体有可能留传下来;作为一个统一体、作为一部小说,有可能留传下来。如果作家想写的那个人物谈论旧时代的人物,谈论音乐,谈论现代绘画,谈论文学或者科学,那么就让他们在小说里谈论这些问题。如果人物没有必要谈论这些问题,而是作者叫他们谈论,那么这个作家就是一个伪造者;如果作家自己出来谈论这些问题,借以表现他知道的东西多,那么他是炫耀。不管他有多好的一个词儿,或者多好的一个比喻,要是用在不是绝对必要、除它无可替代的地方,那么他就因为突出自己而毁坏了他的作品。

——(美)海明威《冰山理论及其它》

 

现代作家往往让人物的有关信息自动涌出,用行动和言谈多角度反映或者、或者毋宁说传达人物的相关情况。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小说中的所有描写都有高度的选择性,其基本修辞技巧是举隅法,即用部分代表整体。乔治·艾略特和克里斯托夫·艾什伍德都通过集中描写女主人公的面部和双手来反映人物的外貌,其它部位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如果把多罗西亚和萨丽·包里斯的全部外貌和心理特征描写出来,非要许多页不可,甚至整整一本书。

——(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

 

如果是一个国王说话,须尽量摹仿王侯的肃静;如果是一个老年人说话,就要显出他谦虚,肯思考;如果写男女相爱,就要写出动人的情感……

——(西班牙)洛普·德·维迦《喜剧写作德新艺术》

 

更为重要的,是人物的视点。比如说,您在写伊万·伊万诺维奇。他在街上走,而您知道他心情忧郁。您写的既然是伊万·伊万诺维奇,那么您描写街道也要通过心情抑郁的伊万·伊万诺维奇的目光去写,因为他是不会看见街上有任何欢快的色调的;尽管阳光灿烂,他却觉得眼前只是雾霭、阴暗和泥泞。这种观点,人物的视点,对于作家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当您描写一个人的时候,要努力找到能概括他内心状态的手势。比如您描写一个人走进屋子,应当怎么描写他呢?您不会说:他有两条腿、两只手、一个鼻子,这些用不着说。您必须看出这个人最主要的东西——他用手势表现出来的内心状态。

走进来一个心情激动的人。您就说:“走进来一个头发蓬乱的人。”这句话就说明了关于这个人、您主要想说的东西。或者您说:“走进来一个人,他直拧自己的扣子。”显然,一个人直拧扣子不是没有原因的,这说明他内心里发生了什么事。

有时候说明一个人,仅仅一个动作是不够的,主要应当找到这种心理动作,让人物自己说明自己。

——(俄)阿·托尔斯泰《感觉、视点、结构》

 

不要先用整整十页去描绘主人公的肖像,写他的外貌、身材,说他长相怎么样,然后才让这位主人公开始动作。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方法,这样写不能引人入胜,缺乏戏剧性,因为一切都在原地不动,这是静止状态。主人公的肖像应当从运动本身中,从斗争中,从冲突中,从行为中显现出来。肖像应从字里行间渐渐产生,这样,读者无需任何描绘已经能够想象出主人公。

——(俄)阿·托尔斯泰《感觉、视点、结构》

 

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只要见过被画者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谁;夸张了这个人的特长——不论优点或弱点,却更知道这是谁。

——鲁迅《五论“文人相轻”——明术》

 

作家的取人为模特儿,有两法。一是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必说了,连细微的癖性,衣服的样式,也不加改变。这比较的易于描写……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人,从和作者相关的人们里去找,是不能发见切合的了。但因为“杂取种种人”,一部分相像的人也就更见其多数,更能招致广大的惶怒。我是一向取后一法的,当初以为可以不触犯某一个,后来才知道倒是触犯了一个以上,真是“悔之无及”。既然“无及”,也就不悔了。况且这方法也和中国人的习惯相合,例如画家的画人物。也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构思,一挥而就,向来不用一个单独的模特儿。

——鲁迅《<出关>的“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