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白石和他的篆刻

 雪梅常在 2016-05-04

齐白石和他的篆刻

2016.3.16来源:三个小布丁

虽然这篇文章写来是专门介绍这个篆刻大家的,但是我其实一点也不推荐大家学习这老先生的印风,原因很清楚,风格独特到一望而知的地步,无疑是相当高的水平,而这种水平却实在是需要过人的天赋和极高的各门类修养才能达成的境界,不易学,不好学。但要学篆刻,又不能不了解白石老先生的印,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见得学成他的样子,但了解他的作品,一定对我们的艺术创作大有助益。今天得闲,抽空给大家批上两句,见识浅陋,学者通人,来打我呀!

(白石老人)

白石老人生于1864年,想来,一百多年过去,中国近现代文艺史上再未出过这样的天才画家,因为没有比他名气大的人,最近没听说过。而且现在的好多绘画大师都是他老人家的弟子,比如李苦禅李可染王雪涛陈大羽等好多,京剧师梅兰芳、评剧名家新凤霞这些戏剧大师也是他的弟子,可以想见,他有多少可以学的东西了。因为,布丁知道,要想成点啥,有大名气,必是吃了大苦,犯了大痴,才成了大功夫的。

其实,我知道这个老先生是在我小时候读书写字的一些作文范本书上,那上面零星的印有一些他的画作,觉得喜欢,到了后来自己学画,看他的鱼虾虫蟹、山石、植物,用笔简洁,色彩准确,时时为他的精彩吸引,后来,又看他的一些介绍和传记类的文字,竟然听他自己说:“我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学过文学史,当然知道,诗是个慢功夫,这老先生竟说自己的诗是所得意的功夫里最得意者,可见诗有多强,诗先撇开不说,既然画这么强,印一定也强到不得了的地步,于是,拿来看看,上图:

上图中大都是流传的上佳作品,风格也是观察一幅,就觉得爽利、舒服,再看二幅,觉得过瘾,及看第三幅,除却布局尚可观之外,则看不出刀法有更多的变化了,这老先生,艺术天分之高,对石性与篆法的了解,已经到了随心从心所欲之境,你看到他一刀冲到底,几乎完全不用切法,但却看不出凌乱,满满都是规整,刀法不老道者,难望其项背啊!

后来也有人学齐白石的印,但能得其形,而难得其神,原因在于白石老人印从人出,很多印刀由心出,刀人合一,命刀所向,心到刀至,如上图中“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印文爽利,印语豪气干云,绝不是小胸怀人能为之,为自家故乡骄傲之外,更多让家乡因之骄傲之心态,试问,此等胸怀,不到一定年岁的年轻人哪里学得来?

“白石”一印,虽只两字,但布白精巧,前呼后应;“人长寿”印,铺排合理,“密处不使透风,疏处可以跑马”,布局之美,一印览尽。“借山门客”,左右上下布白相映成趣,也是大匠方有之态。“大匠之门”之“匠”,“江南布衣”之“南”巧妙借边,仔细把玩,其妙无穷……

据说,白石老人是木匠出身,工匠之道,在于研磨的慢功夫,这也使他终身印作,风格仅此一种,简洁明利,不作多想,不玩巧,只抱拙,古朴之态,虽显匠气,但却憨态古拙,让人观之忘忧。但学印,不建议印友学他,刀法易学,天份不可得啊。而且,刀法单一,不易处理更多样式作品。当然,篆法入门都当从书法入手,这些是外话,暂不提。

(白石老人与周恩来总理的合影) 

白生一生,于艺术理论创见很多,但却始终不忘童心,以老年之岁,抱童岁之心,因此,画作,印作皆因心境而有源头“活”水。另外,这老先生是个真正的性情中人,他喜欢徐渭(嗯,就是那个明代的徐文长,也就是郑板桥给自己起名“青藤门下走狗”的那个徐青藤,徐渭故事更多,后话再说。),于是放言道:“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故。”你想想吧,想去给人家磨墨理纸,人家不让进屋,他就待在门外,饿了也不走,而且以此为快乐之事,这性情,不到痴处,做得来!

学白石印,当先学白石人。欲学印,功夫在印外!诗书人文,无一不与印相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