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教交融之:那些由佛、儒入道的高道们

 等待MYLOVE 2016-05-04

三教交融之:那些由佛、儒入道的高道们

仙真高隐 腾讯道学张妍2016-05-04 10:35

[导读]观道史所载,早年精习儒家学说,甚至得入官途,后改归道门者,历代皆不乏其人。本节即选录几例道教人物中先习儒入仕,后改奉道教者。

一、由仕入道

中国古代讲求“学而优则仕”,步入仕途成为绝大多数读书人首选的人生目标。而被封建社会列为正统的儒家经典自然成为这些积极入世、力求功名之人必须反复研习之书,儒家思想因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主流思想。暂且不论进入仕途对于绝大多数读书人来说都遥不可及,即便是有幸谋得一官半职,也很难在官途中顺风顺水。同僚排挤、上意难测,稍有不慎即会引来贬谪乃至杀生之祸,更有亲历皇权旁落、国破家亡以及朝代更替之臣子。

三教交融之:那些由佛、儒入道的高道们

“学而优则仕”(资料图:图源网络)

眼见抑或是亲历这种挫折与打击,都会使人萌生退出官场这块是非之地,追求一片净土,修身养性、怡然自得的想法,而这正与道家所追求的境界不谋而合。加之长生成仙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之事,而这一诉求在突发重病、挣扎在死亡边缘之时则更为强烈,这也成为一众儒生、乃至于官吏改归道门的主要驱动力。反观道史所载,早年精习儒家学说,甚至得入官途,后改归道门者,历代皆不乏其人。本节即选录几例道教人物中先习儒入仕,后改奉道教者。

茅固

众所周知,道教主要派别之一的茅山派尊“三茅真君”为祖师。而“三茅真君”之一的茅固曾任武威太守,在甘肃境内有所驻足,后受其兄影响弃官修道。《道藏》中对“三茅真君”多有记载,尤以《茅山志》所载最为详细:

“大司命君姓茅,讳盈,字叔申,咸阳南关人也。姬冑分根氏族于茅,积德累仁,祚流百氏。高祖讳蒙,字初成,一字本初,深识玄远,察览兴亡,知周之衰,不仕诸侯,乃师于北郭北阿鬼谷先生,长往华山,道成以秦始皇三十年九月庚子,乘龙白日升天……曾祖偃,字泰能,蒙之第四子,仕秦昭王,为舍人,迁车骑校尉长平恭侯。祖讳憙,字世伦,仕庄襄王,为广信侯。始皇即位,以为德信侯。生六子,并知名于时。其第六子讳祚,字彦英,不仕不学,志慕农桑,生三子,长即大司命君也,次子讳固,字季伟,第三子讳衷,字思和。司命君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丙申岁,二弟于戊戌、庚子岁。 ”

可知三人系出高门,祖、父皆名著于时,盈为最长、固次之、衷为幼。茅固历任要职,亦曾为武威太守。(大司命君)仲弟即定录君,汉景帝时察孝廉,元朔元年举贤良,拜五官郎,正和二年转太子太傅,元凤元年,拜破胡校尉武威太守。” 因听闻其兄学道有成,茅固遂与其弟辞官还家,后又渡江寻兄。

“二弟在官,闻兄白日神仙著于民口,始信仙化可学,神灵可致,然后明松乔不虚,鼎湖有实耳。于是各弃官还家,以日仄之年修糟粕遗事,未有补益,乃相谓曰:‘家兄得道,非他人也,何不往从,亲禀口诀而乃按云云,方书以规度世乎?纵往而不达终,不使吾等死于非所。’遂以元帝永元五年壬午三月六日度江,求兄于东山相见。”

三教交融之:那些由佛、儒入道的高道们

三茅真君(资料图:图源网络)

在长兄茅盈的悉心教导之下,茅固、茅衷精修道术、收效甚著。后二人遂留在句曲山隐居修道、济世救人、影响极其深远。以致于当地百姓为念其恩泽,为建庙观于此山。汉明帝时又为建庙,以彰三人之德。

“二弟具受教敕,乃服药咽气,勤精静思,又施行诸为生生之戒慎者,如是十八年,色如处子……于是二君留治此山,洞内立官,结构于外,将道著万物,流润苍生,德加鸟兽,各获其情,神验祸福,罪恶必明。内法既融,外教坦平。尔乃风雨以时,五禾熟成,疾疠不起,暴害不行,境无灾眚,邑无贼兵。时父老谣歌曰:茅山连金陵,江湖据下流。三神乘白鹄,各治一山头。召雨灌旱稻,陆田亦复柔。妻子咸保室,使我百无忧。白鹄翔青天,何时复来游?三君往,曾各乘白鹄集山之三处,时人互有见者,是以发于歌咏矣。乃复因鹄集之处,分句曲之山为大茅君、中茅君、小茅君三山焉。统而言之,尽是句曲之一山耳,无异名也……茅君亦潜闲洞宫,颐神葆真,忽臭味之交驰,远凡俗以静身,故不复外接众庶耳。唯好道骨挺之子,时得抽引相见……遂乃相率,扶老携幼,挈粮壶浆,共起坛积基,立庙观于山中。穷工肆巧,结构连阿。图三君之像于丹青之膀,书神灵之德于能宣之笔……明帝永平二年,诏敕郡县,修灵山大泽能兴云雨有益百姓者庙,如陈国老子庙、会稽夏禹庙、丹阳句曲茅真人之庙,长沙湘水黄陵二妃、屈原之庙,有是此之比者,皆德遗黎民,道匠万物。 ”

除此之外,《搜神记》、《混元圣纪》、《太平御览》、《云笈七签》、《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以及《玄品录》诸书均详载“三茅真君”之事迹,与《茅山志》所述大意略同。

何丹阳

《三洞群仙录》所引《仙传拾遗》载有其人:

“何丹阳,陇右人,仕于汉季为尚书郎。哀平间,王室陵夷,谓人曰:今日之事非人力所制,盖世数有之。昔沙麓倾,有知数者云:五百年后,齐有圣女兴。今丞相,齐国田氏之后,圣后当其运,革汉之命,兴齐之业,在此时矣。遂放志山林,以求度世耳。常服松花,身轻目明。乃弃官隐遁,居蜀之名山。太平上真降授以攀魁乘龙之道,后上升。 ”

可知何丹阳亦曾入仕为官,眼见西汉末年皇权旁落、外戚专权,改朝换代已不可避免,遂弃官入道、隐居修身。

三教交融之:那些由佛、儒入道的高道们

西汉末年,局势动荡(资料图:图源网络

辛玄子

《真诰》与《道迹灵仙记》均引《辛玄子自叙并诗》 详载其生平:

辛玄子字延期,陇西定谷人也。汉明帝时谏议大夫,上洛、云中、赵国三郡太守辛隐之子也。玄子少好学有道,尊奉法戒,至心苦行,日中菜食,炼形守精,不遘外物,州府辟聘一无降就,或游山林,弃世风尘,志愿逢子晋于缑岑,旅凌阳以步玄,故改名为玄子,而自字为延期矣。不图先世多愆,殃流子孙,结眚刊于帝简,运况逮于后昆,享年不永,遂没命于长梁之津。西王母见我苦行,酆都上帝愍我道心,告敕司命,传檄三官,摄取形骸,还魂复真,使颐胎位为灵神,于今二百余年矣。近得度名南宫,定策朱陵,藏精待时,方列为仙。

可知其曾入仕为官,但自少好道、苦修道术,后遂弃官访道、游历各地。其逝于求道途中,相传西王母、酆都上帝怜其修道艰苦、道心坚毅,遂令三官为其摄骸还魂,使其复还成人。虽为杜撰之说,但亦可见其求道至诚、勤加修习。

其后,《无上秘要》所载与前书无异,《三洞珠囊》与《太平御览》则转引《真诰》所述,《云笈七签》所载亦当为抄录前书而成。

杜昙永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其生平:

杜昙永字元老,或云道名元老,三辅京兆人也。世业蝉联,鼎命南迁,寓家吴郡之钱塘县。释褐为大司马豫章王国左常侍郎萧子云侍郎南齐之故寮,外勤儒学,内修道真。因齐梁革命,慨然兴叹。以珥笔曳裾同之维絷,脱迹繁华,振衣长往,远游岷陇临洮峨嵋,复还旧山,已逾二载。

可知其最初亦寄希望于入仕一展抱负,后因朝代更迭,感慨世事无常,遂弃儒入道、周游各地、体道修身。而其所至之处,亦涉及甘肃境内。

公孙璞

《云笈七签》中载有其人:“公孙璞者,雍州高陵人也。武德二年,为华州司马。年四十余,沉湎酒肉,荒淫财色。常令家童渔钓弋猎,恣杀物命,甘其口腹。” 可知其曾任华州司马,因贪恋酒肉,常令家仆为其垂钓、弋射、狩猎,肆意杀生。后因染重疾、疼痛难耐,遂令其子至华山寻访道士姚得一医治其疾。姚得一力荐设道场行斋醮之仪以祭奠亡灵、忏悔罪孽。遂在所居之处设道场祭奠除罪,不久即病愈。

“忽梦千余人,持刀剑弓矢入其家,擒璞杀之。璞流汗惊惧,因成疮疾,遍身有疮,皆有口及舌,日夜楚痛,求死不得。璞表兄华阴令贾宣古,见其所疾,惊曰:‘未尝见有此疮,当是杀生太多,宿业所致然也。华山道士姚得一,多记神方,可使人一往求问也。’璞依教,令其长子到华山,具述所疾,涕泣求救。得一曰:‘此疾是杀生害命,众冤所为。可修黄箓大斋,忏悔宿冤,疾异可愈尔。’其子以此告璞,便于所居,修黄箓道场七日。至第五日,璞梦青童二人,引至一处,门阙宏丽,有如府署。良久,天上有黄光如日,直照地司,其门大开,即见鱼鳖鸟兽、猪羊牛马、奇形异状者千百头,从门中出,乘此黄光,旋化为人,飞空而去,逡巡化尽。青童曰:‘此是汝之所杀冤魂,今天符既下,乘功德力,托生为人,汝罪已除,疮疾亦愈。’旬日之间,璞乃平复。 ”

此后,死里逃生的的公孙璞遂携全家入道,于华阳山隐居修习。“璞全家修道,居于华阳山焉。”

三教交融之:那些由佛、儒入道的高道们

华阳山(资料图:图源网络)

二、佛家习道者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其在中国的传播必然会与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虽冲突不断、互相攻伐,但相互吸收和融合亦是主流,表现在信众身上即为两教信众融摄佛、道信仰为一体,本节即探讨佛门僧众兼习道术者。

单道开

1、《高僧传》中的记载

史籍中最早记载单道开的为《高僧传》:

“单道开,姓孟,敦煌人。少怀栖隐,诵经四十余万言。……佛图澄曰:‘此道士观国兴衰,若去者,当有大灾。’至石虎太宁元年,开与弟子南度许昌。虎子侄相杀,邺都大乱。至晋升平三年,来之建业,俄而至南海,后入罗浮山。独处茅茨,萧然物外。春秋百余岁,卒于山舍。敕弟子以尸置石穴中,弟子乃移之石室。”

从单道开在《高僧传》中有传,可以明确其僧人的身份。但与普通僧众所不同的是,在他的身上道家色彩十分浓厚,以致于连佛门大师佛图澄都称其为“道士”。就其生平而言,他不食五谷、不畏寒暑、昼夜不卧、行服食之术、擅医术、入山隐修、萧然物外,显然是修习道术的体现。

三教交融之:那些由佛、儒入道的高道们

单道开(资料图:图源网络)

2、《晋书》中的记载

《高僧传》之后详载单道开的则为《晋书》,但《晋书》中所载其佛家特征已弱化,仔细读之,才可初见端倪。

“石季龙时,从西平来,一日行七百里,其一沙弥年十四,行亦及之。至秦州,表送到鄴,季龙令佛图澄与语,不能屈也。初止鄴城西沙门法綝祠中,后徙临漳昭德寺。于房内造重阁,高八九尺,于上编菅为禅室,常坐其中。季龙资给甚厚,道开皆以施人。人或来谘问者,道开都不答。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气,时复饮荼苏一二升而已。自云能疗目疾,就疗者颇验。视其行动,状若有神。佛图澄曰:‘此道士观国兴衰,若去者,当有大乱。’及季龙末,道开南渡许昌,寻而鄴中大乱。”

“升平三年至京师,后至南海,入罗浮山,独处茅茨,萧然物外。年百余岁,卒于山舍,敕弟子以尸置石穴中,弟子乃移入石室。 ”

其中所提及沙弥、寺院、禅室仍可体现其佛家身份。

3、《玄品录》中的记载

而《晋书》之后专记高道生平的道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以及《玄品录》中关于单道开的记载,则全然不见与佛教有关的只言片语,单道开俨然只剩下习道者的的身份了。《玄品录》载:

“单道开,敦煌人。常衣粗褐,或赠以缯服,皆不著。不畏寒暑,昼夜不卧。恒服细石子,一吞数枚。日一服,或多或少。好山居,而山林诸神见异形试之,无惧色。石季龙时从西平来,一日行百里。至秦州,表送到邺,季龙令佛图澄与语,不能屈也。澄曰:此道士观国兴衰,若去者,当有大乱。及季龙末,道开南渡许昌,邺中大乱。升平三年至京师,后至南海入罗浮山,独处茅茨,萧然物外。年百余岁卒于山舍。敕弟子以居置石穴中,弟子乃移入石室。陈郡袁宏为南海太守,登罗浮石室口,见道开形骸如生,香火瓦器犹存,叹曰:法师行业殊群政,当如蝉蜕耳。乃为之赞云。 ”

其中所提及服食、隐居,显然是道教的修炼方式,且佛图澄直接称其为道士,其修习道术显而易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所载单道开,与《玄品录》一样,唯显其道教色彩,不见其释门弟子之踪影。

综合佛教典籍、正史以及道教经书所载,单道开佛、道兼习应可确定,只是各家记载各有偏重罢了。与此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来的佛教与本土的道教已经开始走向融合。

刘摩诃

《搜神记》引《寰宇记》载:

“师姓刘,字摩诃,洞晓经律深入禅要,占记吉凶无有不验,沮渠蒙逊时曰:求仙学道经肃州卫止治南小草庵。上合掌皈依而入涅槃,其徒茶毗之骨化为珠,血化为丹,更为立祠于示寂之所。相传祈祷者,往往获珠丹焉。自是禳火火灭,祈雨雨霪,祷病病瘥,远近争崇奉之。 ”

可知其为佛门高士兼习道术且卓有成效者,亦曾求道于肃州卫(酒泉)。(编辑:云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