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境教学五原则

 江山携手 2016-05-04

  通过长期实践,我概括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如今,“五要素”已上升为实施情境课程的五大原则。

  主动性原则。教学过程,准确地说,应该是促进学习者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情境课程着力研究儿童“怎么学”,掌握其中的规律,推进儿童的学习过程。学龄期的儿童,学习的理智感一般比较差,学龄初期的儿童更为明显。他们的学习动机更多地为感性所驱使。情境课程的目的,是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能引起儿童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究的活动。因此,运用情境课程促使儿童发展的第一原则就是主动性,以充分调动儿童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

  美感性原则。显现美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完成认知的任务,还应包含着关于智力的、意志的、审美的、道德的内容;选择美的教学手段,教学的美感性,可以通过图画、音乐、戏剧这些艺术的直观反映与教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再现教材描写的、表现的含蕴的美;运用美的教学语言,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往往是再现了教材描写的美的情境,或是联系了儿童生活经验,激发了他们的美感,或是利用儿童联想、想象带入他们向往的境界,或是引导儿童对美的实质的理解、对教材语言美的鉴赏,以及对教材表现的“美”与“丑”的评判。

  创造性原则。情境教育提出的“发展”的内涵,包括知识、能力、智力,以及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的整体和谐发展,其核心便是思维的发展,尤其是思维的创造性。儿童创造性的发展,并不是在教学中听其自然地“信手拈来”,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所谓着眼创造性,道理就在此。在特定的与教材相关的情境中,着眼儿童的创造性,需要有意识地训练儿童的感觉,培养直觉,发展创造力。就教育的终极目标“提高学生的悟性,培养创造性人才”来说,情境教学对儿童全脑的发展已显示了它的独特价值。

  教育性原则。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育人,让孩子获得道德和审美的熏陶是育人的重要方面,但绝非靠哪一学科、哪一堂课可以完成的,而是各学科“全覆盖”,日积月累地“渗透”。以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这正是遵循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的内在规律和特点。教育的渗透靠什么?靠情感的熏陶感染。我们通过情境中那些有血有肉的形象、那些声情并茂的场景、那些震撼人心的氛围,去打开孩子的心扉,去感染孩子稚嫩的心灵。教育性的渗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教会孩子学会做人,使孩子富有同情心,主动关心他人,乐于帮助他人,情感丰富而美好。

  实践性原则。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都致力于儿童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不通过学习者自己的实践,知识难以转化为能力。大家一直批判“高分低能”的教育现象,正切中应试教育的时弊。“实践出真知”、“知行统一”,这是人们一致认同的教育哲学的真谛。情境课程强调“贯穿实践性”,也正是基于这一根本的理念。其内容主要是三方面:一是社会的实践;二是课堂的模拟实践;三是以应用为目的的学科能力训练,包括符号操作。总之,情境课程竭力让儿童在动中学、趣中学、做中学,进而达到在乐中学。

  (作者系著名儿童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