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六言诗 六言诗即六言绝句,也有六言律诗,只不过一句六言而已。东晋挚虞引《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罍”句,认为六言起源于经。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论及六言诗的缘起时说“三六杂言,则出自篇什”。清人赵翼论六言诗缘起说:“按《毛诗》‘谓尔迁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等句,已开其端。”南朝梁任在《文章缘起》中说:“六言诗汉大司农谷永作。”宋严羽《沧浪诗话》论及六言诗歌时说:“五言起于李陵、苏武,七言起于汉武《柏梁》,四言起于汉楚王傅韦孟,六言起于汉司农谷永,三言起于晋夏侯湛,九言起于高贵乡公。”唐朝李善为《文选》中左思《咏史诗》作注,以为六言诗始于西汉东方朔。东方朔的六言诗,仅见于《文选》李善注引,且仅有两句,一句是《文选》卷二十一左思《咏史诗》注引东方朔《六言诗》“计策捐弃不收”;另一句是《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注引“合樽促席相娱。”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诗,是孔融的三首六言诗: 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僭上虐下专威,万官惶怖莫违,百姓惨惨心悲。郭李纷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减去厨膳甘肥。群僚率从祁祁,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 六朝是六言诗最高水平的时代,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有六言诗,如曹植、弥衡、萧统、庾信等等。唐代以后,六言诗创作有更加兴盛之势。到了两宋以后,六言诗成为文人雅士抒情言志、描摹景物的常用诗体。清人严长明编纂的《千首宋人绝句》,收录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著名诗人的六言绝句98首,约占全书的1/10。明代著名作家,如明初“三杨”之中的杨基、杨士奇,明前期文坛泰斗李东阳,“前七子”中的何景明,公安“三袁”中的袁宏道,“竟陵派”的领军人物谭元春等,都有六言诗作传世。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明代还出现了几种较有影响的六言诗选本,如李攀龙的《六言诗选》、杨慎的《古六言诗》、黄凤池的《六言唐诗画谱》等。这些选本的出现,扩大了六言诗的影响,促进了六言诗的发展。尤其是黄凤池的《六言唐诗画谱》,融诗、书、画于一体,使读者“阅诗以探文之神,摹字以索文之机,绘画以窥文之巧”,对六言诗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清代著名诗人顾炎武、王夫之、朱彝尊、袁枚等,在六言诗创作上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但是总的来说,因为六言诗其句读或说节奏点过于整齐,读来没有诗歌的参差感,所以没有形成象四言五言七言一样的主流诗体。 这里仅引几首例诗。 张衡《归田赋》: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尘埃以远逝,与世事乎长辞。 祢衡《鹦鹉赋》: 感平生之游处,若埙篪之相须;何今日之两绝,若胡越之异区?顺笼槛以俯仰,窥户牖以踟躇;想昆山之高岳,思邓林之扶疏;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心怀归而弗果,徒怨毒于一隅。苟竭心于所事,敢背惠而忘初?托轻鄙之微命,委陋贱之薄躯;期守死以报德,甘尽辞以效愚;恃隆恩于既往,庶弥久而不渝。 弥衡这两首都算不得严格的六言,因为他每句都杂以虚词,如“以”“而”“之”等等。 曹植的《妾薄命》: 一 携玉手喜同车,北上云阁飞除。钓台蹇产清虚,池塘观沼可娱。仰泛龙舟绿波,俯擢神草枝柯。想彼宓妃洛河,退咏汉女湘娥。 二 日月既逝西藏,更会兰室洞房。华灯步障舒光,皎若日出扶桑,促樽合坐行觞。主人起舞娑盘,能者穴触别端。腾觚飞爵阑干,同量等色齐颜。任意交属所欢,朱颜发外形兰。袖随礼容极情,妙舞仙仙体轻。裳解履遗绝缨,俯仰笑喧无呈。览持佳人玉颜,齐举金爵翠盘。手形罗袖良难,腕若不胜珠环,坐者叹息舒颜。御巾糦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鸡舌五味杂香,进者何人齐姜,恩重爱深难忘。召延亲好宴私,但歌杯来何迟。客赋既醉言归,主人称露未稀。 这首六言平声换韵,通过换韵来体现节奏。 六言三韵 南朝梁萧统的《貌雪诗》是最早的六言三韵: 北周的王褒亦有六言三韵: 萧萧易水生波,燕赵佳人自多。倾杯覆碗□□,垂手奋袖婆娑。不惜黄金散尽,只畏白日蹉跎。(《高句丽》)
六言律诗 梁简文帝萧纲的《倡楼怨节诗》共八句,可视作六言律诗的雏形。到了北周庾信的《怨歌行》和《舞媚娘》,则初步具备了六言律诗的基本特征: 鱼玄机《隔汉江寄子安》: 六言绝句 王维《田园乐》(其一): 桃红复含夜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刘长卿《寻张逸人山居》: 危石才通鸟道,空山更有人家。桃源定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 顾况《归山》: 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 苏轼《惠崇芦雁》(前面讲夸饰时也曾引过): 惠崇烟雨芦雁,坐我潇湘洞庭。欲买扁舟归去,故人云是丹青。 陆游《六言》: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觅饱如筹大事,拥书似堕重围。误喜敲门客至,出看啄木惊飞。 二一、九言诗 九言诗或九字诗,春秋战国时已出现九言句为主的诗歌。汉代九言诗已经基本成型。如传说中舜谈五弦之琴,作南风之诗,即《南风操》: 反彼三山兮商岳嵯峨。天降五老兮迎我来歌。有黄龙兮自出于河。负书图兮委蛇罗沙。案图观谶兮闵天嗟嗟。击石拊韶兮沦幽洞微。鸟兽跄跄兮凤凰来仪。凯风自南兮喟其增悲。 《汉书·高五王传赵王传》载,“孝惠时。友以诸吕女为后。不爱。爱它姬。诸吕女谗之於太后。太后怒。召赵王置邸。令卫围守之。赵王饿。乃作歌。遂幽死。以民礼葬之长安。” 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王侯兮彊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于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贼。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 贯休的《相和歌辞·善哉行》: 有美一人兮婉如清扬,识曲别音兮令姿煌煌。绣袂捧琴兮登君子堂,如彼萱草兮使我忧忘。欲赠之以紫玉尺,白银珰,久不见之兮湘水茫茫。据说为三国时魏主曹髦也有九言诗,但没有流传下来。 蔡文姬《胡茄十八拍》第七拍: 旧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何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戎万里,俗践老弱兮少北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草尽水渴兮羊马皆徙,七拍流垠兮盘居于此。但是每句有语助词兮,因此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九言诗。 曹髦之后,九言诗亦有人为之。据萧统《文选序》载:“自炎汉中叶,厥途渐异。退傅有在邹之作,降将著河梁之篇,四言、五言区以别矣。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镳并驱”。晋朝傅玄《昔思君》: 昔君与我兮形影潜结。今君与我兮云飞雨绝。昔君与我兮音响相和。今君与我兮落叶去柯。昔君与我兮金石无亏。今君与我兮星灭光离。汉魏的姨言或更多言诗有个特点,每句有语助词兮。 南朝宋谢庄有《明堂歌》九首,依五行数,或三言,或五言,或六言,或七言,其中《歌白帝》为九言,这可能是现在流传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九言诗: 百川如镜天地爽且明,云冲气举德盛在素精。木叶初下洞庭始扬波,夜光彻地翻霜照悬河。庶类收成岁功行欲宁,浃地奉渥罄宇承秋灵。 但这首诗虽称九言,实际上每句九言都可以分为四五两句读的,如“百川如镜,天地爽且明。云冲气举,德盛在素精”,这样读还顺口些。这一阶段的九言诗,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从形式上来说,还算不上一首成功的九言诗。谢庄之后,谢朓、庾信等人亦偶有为之,但多存此弊,反映初期九言诗创作的不成熟。庾信《燕射歌辞·五声调曲·商调曲》也算四、五句式的九言诗。[i]韩愈《残形操》说“《残形操》,曾子所作。曾子梦一狸,不见其首,而作此曲也。” 有兽维狸兮我梦得之,其身孔明兮而头不知。吉凶何为兮觉坐而思,巫咸上天兮识者其谁。宋朝钦宗朱后《歌二首》:昔居天上兮珠宫玉阙,今入草莽兮事何可说。屈身辱志兮恨何时雪,誓速归泉下兮此愁可绝。 宋僧正觉《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发须衰白而霜雪益深,肌肤苍老而松桂剥皴。四十余年而穷通一默,百千三昧而游戏诸尘。 由于难度较大,所以这些人的尝试并非十分成功,后人鲜有仿效者。因此九言诗是极不成功的一种诗体。九言诗也是吟咏句式,却为何也难以成型呢?我们自然也可以从韵律和语法两个方面来找原因。九言诗不能成型,难以律化是重要原因之一。从语法角度来说,由于七言诗已经可以囊括古汉语所有的语法成分。后人写作九言诗也不过是在七言诗的句法基础上勉强堆砌附加成分而已。九言诗删去其中可有可无的附加成分,丝毫不会损害原意,甚至比原诗更加精练。简言之不符合我们吟诵的习惯,甚至也不符合我们平常口语表达有习惯,除非是相声。言简意赅本是古典诗词的优势之一,九言诗这种床上架屋的形式自然显得拙劣,岂能有生命力?一般说来,九言诗全诗每句九字,句数不限,以偶数句式为主,节奏均依传统体式。具体可以分为九言古风、古言格律诗与新九言诗三种。在吟诵九字诗的时候。应注意其每句的停顿节奏为四、二、三,而且前四字读的速度要快一些。 形式上渐趋成熟的九言诗是在元明时代。元代天目山僧人明本的《九字梅花》是规范的九言诗: 昨夜西风吹折中林梢,渡口小艇滚入沙滩坳。野树古梅独卧寒屋角,疏影横斜暗上书窗敲。半枯半活几个擫蓓蕾,欲开未开数点含香苞。纵使画工奇妙也缩手,我爱清香故把新诗嘲。 九言诗写得好的,当为明人杨升庵(慎)的一首《梅花诗》: 玄冬小春十月微阳回,绿萼梅蕊早傍南枝开。折赠未寄陆凯陇头去,相思忽到卢仝窗下来。歌残《水调》沉珠明月浦,舞破山香碎玉凌风台。错恨高楼《三弄》叫云笛,无奈二十四番花信催。 这已经很有九言律诗味道了。 明卢赞元亦有九言《酴醿花》诗云: 天将花王国艳殿春色,酴醿洗妆素颊相追陪。绝胜浓英缀枝不韵李,堪友横斜照水搀先梅。瑶池董双成浴香肌露,竹林嵇叔夜醉玉山颓。风流何事不入锦囊句,清和天气直拘青阳回。 魏偁也有《暮春即事》《石城久旱仲冬十二夜大雨晓起作》: 昨夜阴风怒号乱云走,须臾天赤疾雨敲窗牖。卧听萧瑟寒声溢耳多,胜饮等前几勺麻姑酒。倚锄农子明看垄亩头,鼓枻商人料入溪龙口。晓癖荆扉水漫蓄鱼池,鹅鸭沈浮于我愁何有。 清朱竹垞《秋泛图》: 田郎与我相识今十年,新诗日下万口争流传。黄尘扑面三伏火云热,每诵子作令我心爽然。开轩示我秋泛图五丈。鸭头图画宛似吴中船。大通桥北官舍最湫隘,箕筥升斛囊囊群喧阗。他人对此束缚不得去,田郎掉头一笑浮轻涟。疏花蒙茏两岸渡头发.蹇驴蹩虌百丈风中牵。五里十里长亭短亭出,千丝万丝杨枝柳枝眠。当其快意何啻天上坐,酒杯入手兴致吟犹颠。庆丰闸口只有此渠水,未知经过谁子曾洄沿。仓曹题注名姓不可数,似子飞扬跌宕其无前。长安酒人一时赋长句,我亦对客点笔银光笺。篷窗寂寞不妨添画我.从子日日高咏秋水篇。 清代王瑶娟《断炊日读书歌》: 尘世浑浑兮俗眼茫茫,乾坤浩大兮各有行藏。至人存诚兮不在色庄,大道昭昭兮修之吉祥。我心自许兮坦然顺适,冰霜贞洁兮堪比圭璋。莲葆馥郁兮名方君子,不染污泥兮岂并群芳。谁能识我兮与我无与,不是知音兮于我何伤。恕人责己兮能耕方寸,去短存长兮何用不臧。境之不足兮惟富与贵,志不在此兮饥饿何妨。包函宇宙兮人天莫测,乐我诗书兮发其古香。 清唐赞衮《台阳集》载,家大人七十寿,全台文武制屏为寿;因取“天保九如”之意,作九言诗以酬之。 因思古礼客为高堂寿,高堂拜受洗爵宜敬酬;天保摛词媿乏琼瑶报,愿招红友满引香醪投。称觞演剧亦与民同乐(是日辕门外亦搭有戏台,因百姓皆悬镫结彩,藉酬之耳),台阳妇孺跻堂祝千秋。国恩家庆人生固难得,如冈、如阜欣添海屋筹! 另有九九消寒体诗(九笔字诗) ,九九消寒体诗,九字一句,一字九笔。 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有一种比较有文化味道的“九九消寒图”:选择九个9画的字联成一句,放在格中,日涂一笔。一般选用的九画字联句有“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载:“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图……自冬至始,日填一划,凡八十一日而毕事。”这与九言诗是两回事。 二二、十七字 十七字诗即通常说的三句半,是一种文字游戏,即前三句同五绝,后一句只两个字。又称“无赖体”,俗称“瘸腿诗”、“吊脚诗”、“翘脚诗”。据说这种诗体是由张山人首创的,张山人善作长短句,以诙谐独步京师。从内容上看,十七字诗是亦庄亦谐的结合,前三句多是庄重的内容,后一句多是诙谐风趣的调侃;从形式上看,它是整齐与错落的统一,前三句每句三顿,合辙押韵、通俗流畅,后一句跌落而为一顿,在节奏的起伏中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十七字诗不仅保持了一般诗歌的概括性、抒情性和音乐性,又往往在协调中增加不协调的成分,增加了趣味性、通俗性,极具幽默诙谐的韵味。来自民间,构思巧妙,尤其是最后二字,结构突兀,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颇具画龙点睛之妙。所以,十七字诗“虽为小道,亦有可观焉”,很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明朝正德年间,有位无赖子好作十七字诗,对平常过目的事物都能出口成章。当时天气干旱,该地太守去祈雨,却因心不虔诚,鬼神未达其愿。那人遂作诗嘲讽太守: 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 太守得知此事,命差役将那人捕来,对他说:“你不是擅长作十七字诗么?那么便再作一首,若是作得好,便放了你。”于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西坡”为题,命那人作诗。那人应声吟道: 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两人较,差多! 太守大怒,将他重责十八大板。那人又吟道: 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 太守将其发配郧阳,无赖子自幼父母双亡,由舅父扶养成人,而舅父是个半边瞎。发配时甥舅俩抱头痛哭,秀才触景生情,又吟道: 发配去郧阳,别舅如别娘。两人齐下泪,三行! 《笑笑录》载元朝末年在江浙举兵的张士诚,建国后以其弟士信为丞相,宠信奸臣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专干坏事,人们讥之为“黄菜叶”。后来朱元璋扫荡天下,诛杀了这三个人,并将其尸首悬挂在竹竿上让风吹干。时人编十七字诗: 丞相做事业,专用“黄菜叶”。一朝西风起,干瘪。 冯梦龙《广笑府》记载一个故事:有个姓潘的儒生赴京应举,途中上酒店喝酒。酒店女主人姓陆,人长得很漂亮,见客上门,态度和气,并作一首十七字诗赠送: 秀才本姓潘,应选赴长安。一举登高第,做官。 儒生答道: 佳人本姓陆,美质无瑕玉。念我客窗寒,同宿。 店女好意相待,没想到却遭恶意侮辱,自然是不愿意,就去告官。路遇一老人,老人听说此事后,也作十七字诗一首,劝女子不要将此事诉于官府,以免却许多烦恼: 潘郎与陆嫂,无事寻烦恼。若还到官府,不好。 某文士一日在朋友家闲聊,忽报友妻生一女孩,全家甚喜,文士为表示庆贺,当即作诗一首。诗道:“全家喜洋洋,太太生儿郎。”吟至此,众人大惑不解,以为文士弄错了,把生女错为生男了,大家惊奇而望之,而文士不多辩,继续吟道:“掰开两腿看,象娘!”众人大笑。通常都用十七字诗来讽刺人的,但也有用来嘲笑当局的。贡少芹为民国初年作家,曾任小说新报主编。所编丛书,多为伤感讽刺时事之作。贡少芹十七字《感时诗》,按《新式滑稽丛书》载,原诗八首,现择四首录如下: 时髦政治家,志大而言乏。满口讲法理,肉麻。 将领拥貔貅,气势猛如彪。临阵未开战,先溜。 奸商心计工,一味用欺蒙。混将外国货,冒充。 游学更西洋,趾高又气昂。姘合华英字,外行。 [i]庾信《燕射歌辞·五声调曲·商调曲》四首也是四五两句读的九言诗: 君以宫唱。宽大而谟明。臣以商应。闻义则可行。有熊为政。访道于容成。殷汤受命。委任于阿衡。忠其敬事。有罪不逃刑。诵其箴谏。言之无隐情。有刚有断。四方可以宁。既颂既雅。天下乃升平。专精一致。金石为之开。动其两心。妻子恩情乖。苟利社稷。无有不尽怀。昊天降佑。元首唯康哉。 百川俱会。大海所以深。群材既聚。故能成邓林。猛虎在山。百兽莫敢侵。忠臣处国。天下无异心。昔我文祖。执心且危虑。驱剪豺狼。经营此天步。今我受命。又无敢逸豫。惟尔弼谐。各可知竞惧。 礼乐既正。神人所以和。玉帛有序。志欲静干戈。各分符瑞。俱誓裂山河。今日相乐。对酒且当歌。道德以喻。听撞钟之声。神奸不若。观铸鼎之形。丰宫既朝。诸侯于是穆。岐阳或狩。淮夷自此平。若涉大川。言凭于舟楫。如和鼎实。有寄于盐梅。君臣一体。可以静氛埃。得人则治。何世无奇才。 风力是举。而台阶序平。重黎既登。而天地位成。功无与让。铭太常之旌。世不失职。受骍毛之盟。辑瑞班瑞。穆穆于尧门。惟翰惟屏。膴膴于周原。功成而治。定礼乐斯存。复子而明。辟姬旦何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