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与琴 | 道教琴诗 吴筠 诗中琴(五)

 书法初步 2016-05-05

《听尹炼师弹琴》

吴筠

至乐本太一,幽琴和乾坤。

郑声久乱雅,此道稀能尊。
吾见尹仙翁,伯牙今复存。

众人乘其流,夫子达其源。
在山峻峰峙,在水洪涛奔。

都忘迩城阙,但觉清心魂。
代乏识微者,幽音谁与论。

上自竹林七贤所在的魏晋时期,下至李杜、苏辛的唐宋,历代文人墨客总不吝啬笔墨写下关于“琴”的诗文,在这些诗文中,却有一篇是与众不同的,就是上面的这首《听尹炼师弹琴》,它是一首道教琴诗,它的作者更是唐代历史上著名的道士,道教的名人。

吴筠,字贞节(又作“正节”)。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吴筠小时候就通读经史,擅写诗文,又性情高洁,不随流俗。少年时,举进士不第,但是因为吴筠性情高鲠,不耐沉浮于时,于是干脆与同好者一起隐世。后入嵩山,师事潘师正为道士,传上清经法。吴筠入道后在师父的指导下、存思观想、内实精神、究谷神元妙;符咒语、印剑导引、存想内神以卫身;苦心钻研、乃深得上清经法之精髓。

开元(713~741)年间,吴筠南游金陵,访道茅山。后又游天台,观沧海,与名士相娱乐,文辞传颂京师。玄宗皇帝听闻此事,遣使者,于大同殿召见吴筠,赐吴筠待诏翰林


吴筠之入道籍,在唐代士人中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又情趣高雅,不踏流俗,于是栖心道门,求得自身心灵宁静。吴筠曾赞叹猿 “不犯稼穑,深栖远处,犹有君子之性” (《元猿赋序》),这与唐代走终南捷径以求仕宦的“隐士”们不可同时而语。但又与庄子消极厌世、不与统治者合作的人生态度不同,一有机会他便表现为敢于进谏的良臣,而高超世外,散作逸人的生活便反而成了参加政治活动的策略,这种生活态度和唐末深深影响政治的李泌有很大的相同之处。


身为道士的吴筠奉诏御前,玄宗心慕道法,询问吴筠,答曰: “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译:能深切表达“道”的,都不如《老子》的五千字,其余的都是空费纸张。)

玄宗又问神仙修炼之事,答曰:“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适意”。(译:这是平民隐士的事情,要历经数年去追求,不是皇上应该留意的。)

吴筠每次上奏,都要提起时事政务,用精微的言论规劝皇帝,皇帝很器重他。宦官们嫉妒他被恩宠,而高力士一直信奉佛教,一齐在唐玄宗面前构陷吴筠。

天宝(742~750)中,李林甫、杨国忠用事,纲纪日紊。吴筠心知政局恐危,天下将乱,一再肯求玄宗让他返还嵩山,但是屡请不许。于是玄宗下诏于京城岳观内另建道院,让吴筠住持,修炼传道。

不久后,安禄山欲称兵。吴筠又求还茅山,这一次,玄宗终于答应了。既而中原大乱,政事悬危。

安禄山攻陷两京,江淮盗贼多起,于是吴筠东入会稽,往来于天台、剡中,与唐代大诗人李白、孔巢父诗篇酬和,逍遥泉石间,人多从之。后隐居于杭州大涤洞。

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卒于越中。弟子邵冀元等私谥为“宗玄先生”。

吴筠一生擅长文辞,勤于著述,流传下很多。

宋景濂撰《度人经 ·跋》云:“道家诸书,多寇谦之、吴筠、杜光庭、王钦若之徒所撰。”此说虽欠妥贴,但吴筠著述之丰及对当时和后代思想的影响则不可否认。应该说吴筠是被长期忽视的重要思想家。《旧唐书》本传即云:

其《玄纲》三篇、《神仙可学论》等,为达识之士所称。 ……词理宏通,文彩焕发,每制一篇,人皆传写。虽李白之放荡,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其唯筠乎!

《宋史 ·艺文志》著录吴筠撰述书目仅有:

《玄纲》一卷

《神仙可学论》一卷

《形神可固论》一卷

《著生论》一卷

《明真辨伪论》一卷

《心目论》一卷

《玄门论》一卷

《元纲论》一卷

《诸家论优劣事》一卷

《辨方正惑论》一卷

《两同十》二卷 (按:或即《太平两同书》。)等

吴筠著作多,思想博大精深。

吴筠的社会政治思想亦采撷多途,主之以道,辅之以儒,而又兼以法家术势的思想。

在本源论上,他承袭元气论的说法,又间以老子之自然道义。

他继承和发挥了老庄自然无为的哲学,认为“道”为宇宙万物之根源,称“道”生成宇宙万物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进而认为道德、天地、帝王三位一体。“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德、天地、帝王一也”。他把社会治乱的原因,归结为“天地之道,阴阳之数”和人情世风是否淳朴,主张加强封建道德教育。强调“父不可不教于子,君不可不治于人。教子在乎义方,治人在乎道德”。


关于性和情的问题,吴筠的论述亦本之于元气论,他认为人性的差别源于先天所禀之气不同:“禀阳灵生者为睿哲,资阴魅育者为顽凶。……,或善或否,二气均合而生中人。 吴筠又将性和情对立起来,认为 “性本至凝,物感而动”,外物感应寂然不动的性,便产生了情,情悖于道,任情则逾远于道,此即所谓“性动为情,情反于道,故为化机所运,不能自持也”(《玄纲论·性情章》)。既然“情动性亏”(《玄纲论·长生可贵幸》),而情动又是由于外物感应,那么损性背道的根源是否是外物呢?吴筠又进行了一番玄妙的思辨,而最终将根源归结于“我心”,他说:“我心不倾则物无不正,动念有属则物无不邪,邪正之来在我而已。

吴筠在修炼过程中,对道教理论有很多阐发,并有自己独特的修炼实践经验。这就是他的内丹思想,也是神仙道教思想。吴筠的“七远”“七近”仙道学说,在唐代重视外丹,炼制长生仙药之风,盛行的时候,却重视精气神的内丹修炼,指斥外丹为舍本逐末,对后世道教内丹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对宋代理学的产生有启迪作用。


———————桐道堂古琴书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